2012-2013学年黑龙江集贤第一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黑龙江集贤第一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黑龙江集贤第一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黑龙江集贤第一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理论界通常称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这一 “交替 ”主要是指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C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发展 D由意识形态的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其提到的是世界格局的交替, A项阐述的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不是世界格局,排除 A。 C和 D阐述的都是对抗或对立的领域方面的变化,与 “世界格局 ”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答案: B。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 “世界格局 ”的
2、含义。基于此逐项排除。 “ 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 ”该歌词描述了 A北伐战争的情景 B红军长征的历程 C抗日战争的史实 D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 “四万万同胞 ”指当时的所有中国人,再分析选项,从对内对外来看, A和 D都是中国人内战,和题干意思不符,题干提到的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对外战争, B不对,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保卫祖国,反抗侵略,指的是抗日战争,答案: C。 考点: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理解,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主要意思,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
3、945年 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当时“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 ”期盼 A国共两党协商,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所述史实,联系所学,当时毛泽东到重 庆是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商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建国问题,所以 B和 C不对。 D项强调的是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而当时毛泽东谈判的对象是国民党,排除 D。注意题干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 ”,当然指的是和平民主建国,答案: A。
4、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解题关键是要结合所学史实,结合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思考问题。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面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在南京江面签订了南京条约 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 “总统府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联系史实,说 “南京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 ”是指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后,在南京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 “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终点 ”指的是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蒋介石
5、国民党统治,中国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迈进,答案: 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主旨,解题时要密切联系所学基础知识。 一位著名的美国记者赞叹道: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他所说的“伟大传奇 ”是指红军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两万五千里长征 D开辟敌后战场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 “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千里跃进大别山和开辟敌后战场分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6、那时革命军队分 别称为解放军和八路军、新四军。 B项所述没有经过长距离战略转移,排除 B,答案:为 C。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基本考查的是学生对史实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对各个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革命军队的不同称谓,此题还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判断能力。 五四精神反映了五四运动不同于此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意: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五四运动的首要任务是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成就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五四
7、运动是一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爱国运动,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但深层原因在于本国封建军阀的统治和日美对中国的掠夺,尤其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所以其首要任务是挽救民主危亡,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其客观效果,宣传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彻底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是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内容,答案:为 A。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 前提下分析判断。 “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抗战,打得日寇投了降 ” 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取得了海外
8、华侨的支援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注意 “全国军民齐抗战,打得日寇投了降 ”,实际是强调打败日本靠的是全国人民,所以其反映的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全国人民的抗战,答案:为 D。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此题很简单,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内涵。 1937年,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的暴行。他写道: “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
9、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该日本记者目击的是 A日军在旅顺对当地和平居民实行的野蛮大屠杀 B八国联军在北京的骇人听闻罪行 C日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惨杀和平的居民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注意 1937年,联系所学史实,八国联军侵华是1900年,排除 B和 D。旅顺惨案发生于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时,排除 A。1937 年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杀戮, 30 万人被杀害,答案:为 C。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在湖北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很多像图中这样的纪念品,让人们追忆着那段
10、辉煌的岁月。这两件展品反映的主题是 A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君主立宪制 B以改革救中国,走和平崛起之路 C推翻了君主专制,实行共和政体 D新政府实行内阁制,约束袁世凯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这两件展品中的关 键字眼 “ 共和 ”、 “民国 ”,这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实行的是共和政体, A项不对。辛亥革命是暴力革命,不是和平改革, B错误。 D明显与题干主旨不符,答案:为 C。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抓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联系所学史实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定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体现这一规定的我国最根本
11、的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宗法分封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 “规定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联系史实,做出这一规定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政策,宗法分封制是古代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的改革,这三项都与题干没有关系,答案: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祖国建设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 下列事件中,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是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参加亚非会议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12、中美关系改善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实际是考查相关史实,联系教材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后,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答案:为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但仍存在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是 霸权主义 恐怖主义 领土争端 民族及宗教纠纷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考查学生对当今世界总形势的认识和了解,联系所学 和国际知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主要包括原来两极格局掩盖
13、下的领土争端、民族及宗教纠纷,和美国等大国的霸权主义、还包括威胁全世界人类安全的恐怖主义,答案:为 C。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当今世界总形势的认识和了解,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关注现实。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 “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为此,苏联和东欧国 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其强调的是 “美国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
14、透 ”,所以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应该也是经济措施,分析选项, A、C、 D都属于政治和军事领域的组织或措施, 1949年在莫斯科成立的经互会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对美国的反击,答案: B。 考点:美苏对峙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考查学生对美苏对峙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含义,结合所学史实进行判断。 “冷战 ”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 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北约 ”的成立 D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考查关于冷战的史实,联系所学可知,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项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 C项 “北约 ”的成立都是冷战政策
15、的表现, D项是美苏争霸的典型表现,答案: A。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冷战相关史实的掌握,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 1961年 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 “当我们走向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 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 “艰苦的道路 ”就是 A“求同存异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多变外交 ” D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上表明了南斯拉夫既没有倒向苏联,也没有向美国妥协,所以南斯拉夫所走的道路应该是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分析选项, A和
16、B 都是中国提出的,与题干无关, C 项不符合题干描述的南斯拉夫的外交政策,答案:为 D。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充分联系史实,理解题干 “艰苦的道路 ”的含义。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 “无知 ”、“好战 ”、 “狡诈 ”、 “危险 ”;到了 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 “勤劳 ”、 “智慧 ”、“灵巧 ”、 “善于进取 ”、 “讲求实际 ”。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B美苏冷战的影响; 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
17、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中苏建交; 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阐述了在 20世纪 60年代中期和 70年代初美国人对中国的截然不同的认识,题干提到的是 70 年代初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发生巨大变化,C项与此不符,排除 C。中苏建交是在 1949年, D项史实错误。 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时美国仍然是阻挠,与题干所述事实不符,对中国印象的转变,主要受美国政府对中国政策的影响,答案: A。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上考查了学生对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认识和掌握,
18、解题关键是结合题干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考虑。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 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 A周恩来总理提出了 “求同存异 ”方针 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 C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阐述的是关于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联系教材可知,万隆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和一些与会国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改变了会议的方向,答案:A。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 点评:
19、此题很简单,实际上是考查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考查的是学生 的识记能力。 畲族,历史悠久,主要生活在我省的云和景宁一带,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阐述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政府的事实,这与我国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有关,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C、 D和题干事实都没有直接联系,答案: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简单分析能力。 村
20、民杨明在 2000年通过直接选举成为村民委员会主任。他能当选的法律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C刑事诉讼法 D民事诉讼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阐述了中国农村的一个事实,分析各个选项,只有 A项和题干所述事实有关系,答案:为 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现代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概况,考查的是学生的简 单分析能力。 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 “画外音 ”,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A它是中国历史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
21、性和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实际是考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所学史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建立中华民国, C项叙述不符合这部约法内容,答案:为 C。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掌握程度,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翻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北京报纸,发现革命前对老百姓的 “子民 ”、 “蚁民 ”、 “贱民 ”等称呼,在革命后被 “国民 ”、 “公民 ”等词语所代替。他由此对辛亥革命的
22、意义有了深入理解,其中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C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 D使人民完全获得言论自由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其主旨是在阐述辛亥革命前后对老百姓称谓的变化,从“子民 ”、 “蚁民 ”、 “贱民 ”到 “国民 ”、 “公民 ”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了, B与题干无关, C和 D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人民群众不可能成为国家的主人, D项叙述太绝对和夸大,答案: A。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是要求学生根据词语变化推断结论,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准确理解能力。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 ”是一句英国格
23、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通过 “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可知其主旨是强调了制约这一特点,即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制约与平衡,所以答案:为 D。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主旨的认识和理解,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蓝本的,权利法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黑龙江 集贤 第一 学高一 上学 期末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