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带解析) 选择题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 “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 “政治 ”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所说的 “封建政治 ”为分封制, “郡县政治 ”为中央集权制,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因此 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故 D项错误。 B项正确,分封制地方官吏世袭,而
2、郡县制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 考点:分封制与郡县制 点评: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要加强中央集权。此外,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发展演变的过程学生需要准确把握: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了元代是实行行省制。同时,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也不断的 完善。 李鸿章说: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这表明李鸿章 A认识到了中国贫穷的根源 B发现了洋务运动的根本弊
3、端 C找到了工业生产的规律 D认为办洋务运动的重心应该转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 “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 ”等信息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发展民用工业以 “求富 ”。故选 D。 A 项说法错误,中国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腐朽; B 项错误,洋务运动的弊端在于其指导思想; C项说法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就是用西方先进的制度来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的统治,这就注定了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外题中涉及到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也是考试的重点。 下列事件和现象,对民族资本主义
4、的产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实业救国思潮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本身是农民战争,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 阻碍作用,内部又实行圣库制度,阻止商品经济的发展,故应该排除,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辛亥革命和实业救国思潮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正确选项是 C项。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在 19世纪 60、 70年代由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而产生,在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5、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日军的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是衰落萎缩时期。 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 “一战 ”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 “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他所说的 “没有前途 ”, 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近代企业被军阀破坏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没有前途 的经济奇迹 ”和所学史实可判断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中国的民族工业可以说 “没有前途 ”,故本题选 C 项。ABD都未从社会性质的角度进行考虑,因此均错误。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
6、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在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入了第一次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随后由于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的放缓;在 1927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后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得到再次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日军的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进入衰落萎缩时期。总的来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前途。 以下是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统计资料 该材料不能够说明 A 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已经出现官僚资本 B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C甲午战争后近代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D近代民族工
7、业技术力量薄弱 答案: D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 19世纪 70年代前后出现了官办洋务企业;商办的民族工业与外资企业相比资本较少; 1995年后得到一定的发展。因此 ABC均正确。材料无法体现 近代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薄弱 这一信息。因此 D错误。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在 19世纪 60、 70年代由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而产生,在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日军的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
8、是衰落萎缩时期。 19 世纪 60 年代的福建, “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需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需购其修葺之料也 ”。这一现象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是 A有助于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 B有助于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束缚 C对封建势力妥协 D对外国资本有依赖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管驾之力 ”和 “修葺之料 ”可以看出民族航运企业严重依赖外国的技术和设备。故选 D。仔细分析 ABC项可知,材料均未体现相关内容,因此错误。 考点:民族工业的特点 点评:民族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外有外国势力的压制,内有封建势力的剥削,具有一定的反抗性,同时,近代民族工业又有对外
9、国势力和封建势力的依赖性,一些技术、设备等需要外国进口,同时也需要同封建势力搞好关系以减少其阻挠。 1960 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目的是 A多快好省地建 设社会主义 B加快落实 “大跃进 ”的方针 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D纠正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问题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60年 9月 30日中共中央提出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故选 D。 A项明显错误,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方针违背了经济建设的规律; B项错误,大跃进也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
10、,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项明显错误, 1956年三个改造就已经完成。 考点:八字方针 点评: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1960年国家首次提出对国民经济整顿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到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八字方针是对左倾错误的一次纠正,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左倾错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 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 “这里 ”是指 A小岗村农民实行 “大包干 ”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
11、 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关键在于提取信息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重新焕发生机 ”, 综合这些信息,可以判断符合题意的是 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方针,而 A、 B、 D 三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成果的单方面的表现。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点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同时,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议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热潮。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中的两枚,表现了两个经典的重大事件。邮票的主图选用的是
12、纪实性的照片。小明想为第二枚邮票加盖原地纪念邮戳,他应该去哪些省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江西 安徽 广东 四川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最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安徽和四川,广东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因此要想为第二枚邮票加盖原地邮戳,应该到安徽、四川和广东。故选 D。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79年开始,最先开始的地方是四川和安徽。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改革是在 20世纪 80年代中期起步,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路线。 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
13、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下列有关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以市 场配置资源为主,向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建立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基础性的作用的体制; 项正确,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改变原来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方式,因此 错误。故选 A。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原来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单一的方式
14、,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有农村逐渐的转向城市,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0世纪 80年 代,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在管理体制上、所有制结构上和分配上三个方面。所以,管理体制改革即实行政企分开,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故选 D。 A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B项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项是新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 考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85年开始的,以增强企
15、业活力为中心环节。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一大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大企业集团,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涵义是 A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B改变所有制形式 C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 D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使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选 C。 A项是目标; B项说法错误,改革的目标不是私有化; D项是增强活力的手段。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 点评: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改变原来不
16、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改革也不是为了改变社会性质和所有制形式。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使之转变为新型的农业体制。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B新型的农业体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依然是坚持土地共有的基础上的,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故选 A。新型的农业体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17、极性,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因此 BCD均正确。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保障土地公有的前提下,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土地的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 下表数据的变化表明 占工业总产值和 比重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80年 0.02% 0.48% 1998年 28.5% 38.3% 18.9% 19.9% A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B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C产业结
18、构调整趋向合理化 D公有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私有经济均存在,反映了我国这一时期呈现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故选 A。 B项错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摸索阶段,并非改革的目标;C项错误,表格并非说的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指的是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 D项明显错误。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所有制的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原来单一的公有制逐渐发展成多中国所有制并存的结构。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指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打破了所有制的崇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19、,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必将进一步发展。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 洋铁、洋 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 。该现象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崇拜洋货风气盛行 B织工、铁匠被迫改行经营农业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洋货盛行,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面对西方的经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选 C。 A项错误,材料的主要信息并不是说明人们崇拜洋货,而是说洋货充斥中国市场; BD项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点评:随着外国侵略的加深,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逐步发展
20、,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等需要掌握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 A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 B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 C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答案: D 试题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出现了垄断。 “垄断组织 ”是一种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 D。 A、 B两项不符合阶段特征, C项与垄断的实质不符。 考点:垄断 点评:垄断组织控制着某一部门的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整个社会的生产销售
21、情况,加强计划性,这是生产关系的改变。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自由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需要掌握。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为论证 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论据是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新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影响。 中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应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汽车、飞机等新的交通工具
22、,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对外扩张的进一步加强,加速了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同时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因此 都正确。故选 C。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 19世纪 70年代开始发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其主要的成就一个是电器产品的广泛的使用,除此之外还有内燃机的产生推动的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化学工业和通 信领域等新兴工业的出现和老的工业如钢铁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史书记载: “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 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
23、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以筒装水,日夜不息指的应该是唐朝灌溉工具筒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 A项东汉时期发明的是水排,是鼓风冶铁的工具; B项时期出现的是翻车,是灌溉工具, D项北宋时期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考点:古代灌溉工具的发展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灌溉工具 的发展情况。除了掌握灌溉工具以外,生产工具的发展演变的情况也需要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精耕细作。其中,生产工具的进步是实现精耕细作的前提。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犁牛耕,西汉时期出现犁壁,和耧播技术,到了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等,都推动了农业产量的提高。 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A扩大了耕作面积 B提高了单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甘肃省 兰州 中高 一下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