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山东省梁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
《2011年山东省梁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山东省梁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年山东省梁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 D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 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答案: D 毛泽东指出: “国民党在 1937年和 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
2、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国民党 “比较努力 ”的抗战 A有利于开辟敌后战场 B反映了全面抗战路线 C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D取得了百团大战胜利 答案: A 辛亥革命后十年,朱德在一首诗中写到: “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 ”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了: A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根本改变 答案: D 孙中山认为: “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
3、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对此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认为可以吸收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有益因素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A B C D 答案: B 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 A迫使清帝退位,结束君主专制政体的主要动因 B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建立的标志 C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我国首部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的国家根本法 答案: D 1936 年,一场震惊了世界的兵谏在中国爆发,导致这场兵谏的主要外因是: A中日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B张学良 .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C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蒋介石接停止内战,一致
4、对外 答案: A 某学者认为: “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 ”这里的 “多元性 ”是指五四运动是一场: 反帝爱国运动 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 B C D 答案: A 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失败,最重要的标志是: A被反动势力篡夺革命果实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C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工农运动陷于低潮 答案: B 1922 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 “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
5、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致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开始以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 C 美国人威廉 莫尔伍德形象地说: 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 公元前 和 公元后 的一条分界线。埃德蒙兹更是直截了当地说: 如果没有长征,中国今天就不是共产党的天下。 两位所指的是 A肯定长征锻炼了革命力量 B长征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C长征使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 D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一定的基础 答案: D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 “
6、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 ”。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答案: D 20世纪是中华民族从贫弱、屈辱中奋起,走向伟大复兴的世纪。下列关于20世纪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答案: D 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开始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有 民族区域自治制
7、度 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 B C D 答案: C 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 “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 ”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 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B C D 答案: B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 1900年 8月 12日 说他 “同情中国人 ”, 11月 23日更公开宣称他 “也是一个义和团员 ”, “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 ”。马克 吐温上述言
8、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A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B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答案: C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了它新的时代特征。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这种新特征的是: A创立拜上帝教 B反对西方国家的侵略 C资政新篇 D反对清朝的封建统治 答案: D 清嘉庆皇帝说: “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行省制的推行 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 答案: D 明史纪事本末卷 14记载 :“(明太祖 )谕中书省臣曰 :朕设科举 ,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 .今所司多取文词
9、之士用之 ,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 .朕以实心求贤 ,而天下以虚文应之 ,甚非所以称朕意也 .其暂罢天下科举 .”这说明 明初仍曾存在过宰相制度 朱元璋设科举的目的是实心求贤 当时的科举以 “文词 ”取士 明初曾废除过科举制度 A B C D 答案: D “省 ”这一行政建制在中国古代各时期有不同的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秦朝开始设立三省作为中央机构 B唐朝的三省分别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 C元朝以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 D明朝以军机处取代中书省的职能 答案: C 历史知识中, “事实 ”和 “解释 ”并不相同。学习历史就要知道如何分辨两者的区别。以下的历史叙述中 ,属于 “解释 ”的是:
10、A西周建立后对所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采用封邦建国制 B宗法制保证贵族的政治特权,稳定内部统治秩序 C商鞅提倡军功 ,规定爵位为二十级 ,有军功者 ,依等级授爵 D孔子整理古典文献 ,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 答案: B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l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开始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 B C D 答案: A 美国公使承认: “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 ”外
11、国政府能在近代历史上 “庇护 ”在华的外国 “流氓 ”所依据的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协定关税权 D永久居住权 答案: B 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人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都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B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小工人日子更难过了 C这么些赔款,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 D听说小青年们有的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 答案: D 1900年 6月八国联军对华采取战争行动后,清驻英公使罗丰禄向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理询问联军行动的意图,索尔兹伯理答复说: “目前女王陛下政府丝毫无意采取任何步骤,影响
12、北京现存政治局势。他们的唯一目的,是要恢复秩序及保障生命和财产。 ”由此可知,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A恢复中国的封建统治秩序 B镇压义和团运动 C维护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 D协同作战瓜分中国 答案: B 日本统帅部修改的大正时期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中规定: “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 ”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 A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 B华北事变八一三事变 C卢沟桥事变一二八事变 D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 答案: D 2009年底,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报告对中日近代不幸的历史研究第一阶段达成一些共识,但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双方各执己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山东省 梁山 中高 下学 期末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