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江苏省涟水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江苏省涟水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江苏省涟水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江苏省涟水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王国维说: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 ) A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丧葬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王国维认为周朝的政治制度是由嫡长子继承制衍生宗法制度,再按照宗法原则实行分封制。所以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 A项正确。 考点:周代的政治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形成完备
2、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上述条文所体 现的原则是 ( ) A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美国 1787年宪法原则的理解。宪法规定 “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国会可以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体现了国会和总统分权制衡的原则, “以三分之二多数 ”体现了民主原则
3、。中央集权原则和自由平等原则在材料引文中没有体现。故选 B。 考点: 1787年美国宪法 点评: 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及体现的原则:( 1)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体现了联邦制原则。( 2)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法院,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 3)宪法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体现了民主原则。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 “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
4、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 ”这说明( )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对议会负责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信息 “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 ”体现了总统的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从 “如果每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 ”可知,总统的行政权受议会限制,故选 D 项。 A 项中的 “控制 ”,B项中的 “负责 ”均错误; C项较片面。 考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点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关,由上院 (参议院 )和下院 (众议院 )组成。两院都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 行政 权由总统和内阁
5、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 7年,连选连任。 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末届满的众议院。 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由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德国君主立宪制最突出的特点是 ( ) 皇帝和首相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议会只有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利 它有很强的专制色彩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而德国议会的权力受到皇帝和宰相的制约,权力较小,故排除含 的选项,本题选 C。 考
6、点:英国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点评: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形成的历史传统 英国 中世纪的议会制度传统 德国 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确立的方式 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专制王权,议会最终战胜王权。 德国 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确立普鲁士国王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法律基础 英国 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行为,确立议会的地位。 德国 德意志帝国宪法加强王权,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国王、议会、首相的地位 英国 国王 “统而不治 ”,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监督政府。 德国 皇帝掌握最高权力,首相对皇帝负责,议会无权监督政府和首相。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
7、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秦汉郡县制 十二铜表法 英国权利法案 美国 1787年宪法 (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秦汉郡县制下地方行政长官都由中央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这两项都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十二铜表法调整了罗马共和国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英国权利法案目的是限制国王的权力。这两项都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故选 B。 考点:古今中外对地方的管理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有分封制、
8、郡县制、行省制等,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 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法英两国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 ”为此西方列强发动的战争是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据 “继续商谈已从帝
9、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 ” 可以判断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大门被打开,开放了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等 5个通商口岸; “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 ”、 “法英两国要与天子本人 ”、 “要在朝廷宫中 ”反映了列强要求开放中国北方的通商口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为达到这些目的,列强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 B。 考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点评: 1840年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战争 原因 时间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拓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1839年 6月,虎门硝烟(借口) 1840-1842 中英南京条约
10、( 1842年)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856-1860 中与英法天津条约( 1858)、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片战争 ( 1860) 甲午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对外侵略的“大陆政策 ”;西方列强的纵容态度;清政府妥协退让的态度; 1894年,朝鲜的农民起义(直接) 1894-1895 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为进一步瓜分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 1900-1901 中与德奥美法英意日俄辛丑条约( 1901年)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导游带领一群学生
11、到博物馆参观,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的: “起初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 取得了 片面最惠国待遇 和 领事裁判权 ;后来 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最后 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 ”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 ,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出自 1858年的天津条约; 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出自 1843年南京条约的附件; 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出自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出自
12、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所以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B项。 考点:列强侵华的不平等条约。 点评:要求学生熟记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并能熟练运用。如辛丑条约的内容可以用 “赔、拆、惩、划、改 ”记忆;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用口诀 “割香港、赔银两、五口通商、关税协商 ”记忆。 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于 1900年 8月 12日说他 “同情中国人 ”, 11月 23日更公开宣称他 “也是一个义和团员 ”, “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 ”。马克 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 ) A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B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D促进了中国
13、人民的新觉醒 答案: C 试题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马克 吐温称赞 “义和团是爱国者 ”的主要依据,就是因为义和团运动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C项正确。 考点:义和团运动 点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它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下图是 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 “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 ”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 A “弱者 ”最终灭亡 B “弱者 ”成为 “木偶 ”
14、C “弱者 ”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 “弱者 ”被肢解瓜分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 “1900年 ”、 “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 ”可知该宣传画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被痛打的弱者 ”是指清政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 “洋人的朝廷 ”,因此 B项正确。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点评:本考点也可以引用下面的新材料创设情境考查: 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 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
15、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 “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上新酒,还不至于引起爆炸。 ”并认为这 “可以说是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 ”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美国联邦 共和制的建立 C法国共和制战胜君主制 D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掩饰下的皇帝专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旧瓶子 ”指的是君主制,“新酒 ”是制定法律限制王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是宪法方面的胜利 ”是因为国王权
16、利受到法律的制; “惊人的技艺 ”喻指英国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逐步确立民主制度。故选 A。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点评: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有: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 “统而不治 ”,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议会掌握国家主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内阁与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首相是政府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 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 ”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阁制的形成 ,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
17、内阁已经成为两国的最高权力 机构 C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答案: D 试题分析:明朝的内阁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 ,阁臣职权大小、地位完全取决于皇帝;内阁没有决策和行政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但英国的内阁则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行政机关 ,排除 A、 B、 C,本题选 D。 考点:明朝的内阁制度和英国责任制内阁 点评: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制的主要区别: ( 1)性质不同:前者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后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 2)权力不同:前者只有提供意见,后来有票拟的权力,但没有决策权和行政权,决策权和行政权
18、掌握在君主手里;后者是直接的权力机构,掌握实际的行政权。 ( 3)作用不同:前者只是顾问和内侍机构;后者与首相共进退,共同掌握行政权,处理国家大事。 丘汉平在罗马法中指出: “良以世界现存法系,其未受罗马法之熏染者,殆不一见。中日固勿论,彼素称独立之英美法系,亦难逃外 以是欧美诸国之法律学校,罗马法列为要科。苟从法学之价值观之,罗马法为治法者之基本学问。 ”材料表明 ( ) A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罗马法是罗马帝 国境内的 “国际法 ” C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 D罗马法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
19、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欧美各国的法律学校将罗马法列为重要科目;罗马法是研究法律的基本学问。体现了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故选 C。 A、B、 D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它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对西方近代法制产生重大影响。 史记 秦始皇本纪说: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朝开始,史书中写到皇帝时用 “上 ”代称。材料中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意思是全国的军政事务,无论大小都
20、由皇帝一人裁决,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皇帝独裁、皇权至上,故选 B。 考点:皇帝制度 点评: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决定用“皇帝 ”作为空前统一的秦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帝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0世纪 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 (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 ),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
21、案 : C 试题分析:陕西章台出土的秦代封泥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说明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度。 A、 B、 D表述都和材料不符,故选 C。 考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点评:此考点还可以从文明史的角度命题: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 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秦统一
22、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封建时代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选项 A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分封制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选项 B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 C。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
23、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 D。 考点:分封制 点评:关于分封制,还可以考查对后世的影响: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陕西省有 “三秦 ”大地之称。河北称燕赵大地、湖北有楚地之称,江浙一带有吴越之地,这都与西周分封制有关。 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 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汉 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选自 2011 年高考上海卷,考查了西汉初期地方体制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本题解题关键是 “吸取前人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江苏省 涟水 中学 高二下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