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河南省郑州四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卷.doc
《2010年河南省郑州四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河南省郑州四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河南省郑州四中 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答案: D 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 B 1937年 7月,中国共产党郑重承诺
2、: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 ”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不再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根本性认识 C放弃了原有的民主革命任务 D以民族利益为重,团结国民党抗日 答案: D “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这幅对联上联嵌入三个国家名,下联则由三个城市名组成,表达新的意思。对联撰写的背景应是 A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 B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C中途岛战役的胜利 D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答案: B 关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曾先后肩负起民主革命使命 B划分新、旧民
3、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依据是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D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民主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 答案: D 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其名著传记集中指出, “ 全希腊人的公款,竟被从提洛岛弄了出来,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了 希腊真是受了奇耻大辱,她显然正遭到暴君的独裁统治。她眼见自己迫不得已献出的军费,竟被用来把我们的城市粉饰的金碧辉煌,活像一个摆阔气的女人似的,浑身载满贵重的宝石、雕像和价值累万的庙宇。 ” 这说明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 A民主只限于公民范围内 B公职人员侵吞公款盛行 C用贡金装点自己的城市 D对内实行民主,对外谋求霸权 答案: D 十
4、二铜表法规定: “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年利息最高为 8.33) ”;债务人对所欠债务的偿还 “有 30天的法定宽限期 ”。这一条款 A保留了习惯法的条文 B维护借贷双方的平等权利 C否认了高利贷的存在 D体现了对平民利益的一定保护 答案: D 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A甲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B乙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C丙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 D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条款 答案: C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赶走了国王詹姆士二世,其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威廉在英国联合执政。这次行动对英国
5、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结束了英国的君主制度 B使国王处于 “统而不治 ”的地位 C开始确立相对稳定的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D彻底铲除了英国社会中的封建残余势力 答案: C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此规定表明帝国会议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 D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答案: D 下图所示两部法律文献,其说法正确的是 A后者是前者的组成部分 B后者中的某些原则和规定源于前者 C两者没有继承和发展关系 D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 答案: B 戈登 布朗于 2007年 6月 27日接替前任首相布莱
6、尔成为英国第 52位首相。布朗成为首相的条件包括 担任政党领袖 该党在议会中是第一大党 通过国王的任命 A B C D 答案: A 新华网华盛顿 2008年 11月 4日电:美国各大电视网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贝拉克 奥巴马在 4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对手约翰 麦凯恩,当选为第 56届美国总统。下列表格反映了美国政治制度中的特点之一是 A联邦制 B制衡原则 C两党制 D分权原则 答案: C 下列法律条文出自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 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 D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 “史料可分为两
7、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 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 ”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地反映历史 C历史是 “心理的状态 ”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答案: A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 “空前绝后的大意义 ”。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推论,梁启超认 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答案: A 毛泽东的头像于
8、1937年 1月出现在美国生活杂志上,这是他第一次在全世界露出 “庐山真面目 ”。随着中国的巨变,他越来越多地进人西方人的视野。他最令中国人民称颂的功绩是 A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B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C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 C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 B北渡长江 C跨越陇海线 D挺进大别山 答案: A 太史公自序载: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 A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
9、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互相厮杀 C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D分封制遭到破坏 答案: D 中国象棋中 “楚河汉界 ”的来历与历史上的 “楚汉之争 ”(公元前 206年 公元前 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 2世纪早期 B公元前 2世纪晚期 C公元前 3世纪早期 D公元前 3世纪晚期 答案: D 对建立了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千秋功业秦始皇的评价,最为合适的是 A从谏如流,知人善任 B缔造统一,创立新制 C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D述而不作,万世师表 答案: B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高度成熟的时期。下列关于其 “成熟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了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的
10、中央行政体制 三省六部制 B创立了被西方称为 “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 C建立了古代世界上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唐律 D发展完善了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机制 监察制度 答案: C (宋仁宗景 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 “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 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 ”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 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 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 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弊端 答案: B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 “君不能躬
11、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为此,他对中央机构做出的重大调整是 A设立内阁 B废除丞相制度 C实行行省制度 D设立枢密院 答案: B 历史学家钱穆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 政府 于 王室 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废宰相造成政治黑暗 B明朝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答案: C 有四位同学在一块儿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下是他们的发言,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是 A同学甲认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因为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市场
12、 B同学乙认为鸦片战争是偶然的,因为战争是由中国人民禁烟而引起的 C同学丙认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因为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落后 D同学丁认为鸦片战争是偶然的因为中英双方在历史上并无恩怨 答案: A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苏联建成杜会主义社会 答案: B “打倒列强,除军阀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将革命进行到底 ”是近代中国的一些革命口号。这些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河南省 郑州 2011 届高三 第一次 调研 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