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安徽).doc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安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安徽).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安徽)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 C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D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答案: A A 项 “粉墨登场 ”原指化装后登台演戏。后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多含讥讽之意,本题并非考查比喻义,结合语境分析,此处运用基本义。 B项 “洋洋洒洒 ”形容写作挥
2、洒自如或讲话、写文章篇幅很长、连绵不断,本题 “洋洋洒洒 ”修饰 “中华地方文化 ”,明显用错对象,应改为 “洋洋大观 ”。 C项 “完美无缺 ”形容十分完美而无缺点。 “完美无缺 ”是形容词,不能与 “取出 ”相搭配,应改为 “完好无缺 ”。 D项 “酣畅淋漓 ”原指兴趣得到满足,非常痛快,后常用以形容书法和绘画形体饱满,笔意流畅;也形容文艺作品中感情抒发得极为充分,应改为 “淋漓尽致 ”。 下列各句 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平等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B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
3、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 C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D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生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 “三农 ”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A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 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 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 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 这个信
4、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A B C D 答案: C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隐秘 黯然失色 独当 一面 化干戈为玉帛 B涵养 合盘托出 惺惺相惜 反其道而行之 C鼓噪 出神入化 难辞其咎 不登大雅之堂 D膨胀 抑扬顿挫 不绝如缕 如坠五里雾中 答案: C ( A项 “独挡一面 ”中的 “挡 ”应为 “当 ”, B项 “合盘托出 ”中的 “合 ”应为 “和 ”, D项“膨胀 ”中的 “涨 ”应为 “胀 ”。)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艺术默契 ”与京剧的伴奏 j 金开诚 | 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5、关系。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 “默契 ”。 “默契 ”的形成和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谅解和求美是 “默契 ”的基础。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 “默契 ”具有稳定性;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 “默契 ”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但这变动乃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现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坏 “默契 ”,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便趋于破裂,艺术作品 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 就京剧的伴奏而言,使用简单的民族乐器早已形成 “默契 ”。这种 “默契 ”还不仅仅是出于谅解与
6、定势,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因为对许多老观众来说,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别像徐兰沅、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在老观众心目中都已到了 “尽善尽美 ”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响只会起消极的作用。客观地看,这些伴奏与演唱之间也确有水乳交融之妙。虽然这样的珠联璧合已不易见于当世,但因心理定势的关系,老观众仍感到以苍劲或细腻的琴声来伴奏各种风格唱腔是最符合听觉要求的。同时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在伴奏 的发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师们还不断设计一些花过门、花点子,并在托腔 时准确运用琴声与唱腔的离合变化,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所以双方的 “默契 ”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但是,
7、当伴奏突然变为庞大的交响乐队时,由于背离原有的 “默契 ”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赏。这种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默契 ”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 不过,艺术 “默契 ”虽然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事情,是在创作与欣赏这个大系统内所出现的一种规律性互动,却也必然受到系统之外的种种社会 历史因素的制约。现在只就新观众对京剧演唱与伴奏的听觉感受来说,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的精细之处,整个听觉既然处于极为粗略的宏观状态,就不能不感到京剧的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但从美学上说,京剧的佳妙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蕴藏着中华民族创造的大
8、量艺术精华。因此许多创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深感到对它的继承与发扬负有历史的责任,为此而进行种种探索以求改革振兴,试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就是这类探索的一种。这种探索,特别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观众在精神上的赞助与支持,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默契。 注 托腔:戏曲演出时用乐器衬托演员的唱腔。 【小题 1】 下列对 “艺术默契 ”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B艺术默契的稳定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的谅解、求美心理决定的。 C艺术默契的变动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相互依存关系趋于破裂而导致的。 D艺术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艺术运动的规律和种种社会历史因素
9、制约的。 【小题 2】 下列对京剧伴奏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以京胡为主的简单民族乐器为京剧伴奏,获得许多老观众的充分认可。 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的逐渐变化和发展。 C使用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就完全背离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默契。 D京剧伴奏引进新乐器新形式,是为了振兴传统京剧艺术而作出的新的尝试。 【小题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要接受现代庞大的交响乐队为传统的京剧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老观众就需要抛弃因循守旧的观念。 B只就听觉感受来说,即使训练听力并改变听觉的粗略状态,新观众也很难进人京剧艺术的佳妙境界。 * C用交响乐队
10、来伴奏京剧清唱,意味着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将逐渐退出京剧艺术的舞台。 ( D有懂行的老观众的精神支持和缺乏听力训练的新观众的用心贴近,京剧探索中新的默契就可能形成。 答案: 【小题】 D 【小题】 B 【小题】 D 【小题】 A项过于具体化, B项主要因素是 “心理定势 ”, C项理解不准。 【小题】 “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 ”是为了说明 “老观众也并不保守 ”, “双方的 默契 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 ”。 【小题】 A 项看文中 “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默契 ”运动规律的制约 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 ”,可知错误。 B项和 C向的判
11、断缺少逻辑,过于武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17题。( 15分)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 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
12、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 “天书 ”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 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 “乱荷 ”,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
13、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 “删繁就简三秋树 ”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 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
14、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 “得风水 ”。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 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
15、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 “道 ”,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 15.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4分) 16.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语文 安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