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江苏邗江中学(集团)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江苏邗江中学(集团)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江苏邗江中学(集团)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江苏邗江中学(集团)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悼 念 do 哄 笑 hng 风 靡 m 缴 械 xi B 胸 脯 p 赡 养 shn 犄 角 j 栈 道 zhn C枷 锁 ji 弹 壳 qio 磐 石 pn 神 甫 p D唠 叨 dao 笞 刑 ch 曲 谱 q 单 薄 bo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哄笑, hng C项,弹壳, k D项,唠叨, do 单薄, b。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
2、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世界杯上各支队伍激战正酣,同学们纷纷聚到广场大屏幕下边看边聊,但他对此却 安之若素 ,依旧沉浸在自己的读书世界里。 B解读一些比较深奥的文学作品,有时不必一味冥思苦想,不妨 从作品中暂时跳出来,悬置一段时间再去解读,没准你就会 豁然开朗 。 C现在很多部门的负责人对别人往往求全责备,而对自己的缺点却 视而不见 ,对这种严以待人、宽以待己的做法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D这次军事行动出乎意料以失败告终,事后军方迅速展开
3、调查,最终查明是有人经不住诱惑,出卖了整个行动计划,真是 祸起萧墙 。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李明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面几种情境,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 “与君离别意 ,
4、同是宦游人。 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 B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 “这还不容易,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嘛! ”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 “真可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D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 ,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要注意文体的得体和语体的得体,问题的得体要符合文体的特殊要求、注意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的区分;语体得体要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对象,以及尊卑的
5、关系。此题中, A 项,“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 不得体;B项,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嘛! ”不得体; C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不得体。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中国结 ”的全称是 “中国传统装饰结 ”, _。 _, _, _。 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中国结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它是中华民族
6、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心目中很神圣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这段话的结尾句是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观所给的六句话,只有 句是谈绳结与服饰的关系,所以 句应与结尾句紧密相连。于是,排除 A、 B、 C三项,只能选 D项。具体地分析: 句是总起句,呼应上文,介绍 “中国结 ”的悠久历史, 句具体说明 “中国结 ”在历史上的种种作用。答题时要注意 “上古时期 ”“当时 ”“同时也 ”“此外 ”等词语的承递与关联作用。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
7、、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对漫画寓意错误的一项是( ) A反映了社会上父子之间爱的不对等 现象 B 讽刺了现在的年轻人道德滑坡现象 C 隐喻了现代西方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冲击 D 表明年老的一代人应该与时俱进,向年轻人学习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漫画题,解答漫画题,读懂漫画、理解其寓意是核心。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1、仔细观察画面。漫画的重要特点是用笔简洁,但不会缺少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只有多个 “要素 ”整合起来,才能形成特定情景,从而表现主题思想。所以,画面上的每一个 “要素 ”都对表达寓意起着提示作用。审读试题时,一定要仔细察看画面,注意各个 “要素 ”所
8、提供的信息(比如看看画中 有几个人、几件物,看清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等); 2、看画中的语言文字。漫画为了更好地表达寓意,常配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这对我们领会含意大有帮助。因此,面对一幅漫画,要仔细品味画中文字,认真思考其中隐含的观点;看清漫画标题。有些漫画试题会展示漫画的标题。标题,很可能就是漫画的 “眼睛 ”;而这个 “画眼 ”,常常暗示了画旨;联系生活实际而不就图论事。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的,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而,要深入理解漫画,不妨将直观图像所反映的 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一想自己的周围
9、有没有画中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要义;其他几个答题要点:说明画面内容,要力求囊括整幅画的所有信息,不能丢三落四。本题中,是一老年人跟在年轻人后边,据此回答。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请记住那些曾仰望星空的人 于建嵘 近日,有名校毕业的年轻法学博士来访,陪其参观宋庄美术馆,他指着新落成的遇罗克雕像问我:遇罗克是什么人,人们为什么要为他献花?听此言,我深感意外。 像我这样在文革中长大、在文革后上大学的人,大部分是知道遇罗克的。1966年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 ”的血统论风行之
10、时,他写作出身论予以痛批,并因此在 1970年 3月 5日被判处以极刑,年仅 27岁。 1979年,此案平反,惨情揭露,震惊全国。 这个出身普通的年青人,之所以让千万人为之动容,是他在那个荒诞年代里独立思考的自觉和能力,是他在无所不在的迫害中表达和 捍卫自己观点的热血和勇气,是他在黑暗中仍信仰和追求光明的 “天真 ”。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思想和精神所具有的伟大力量。那年我刚进大学,在 “拨乱反正 ”、 “实事求是 ”的背景下,遇罗克、张志新等作为 “解放思想 ”的先驱,受到了官方的大力宣传。可以说,正是读过他们的著作、听过他们的故事之后,才使我认识到中国现代史的沉重,理解到独立思考的价值和艰难
11、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中心任务很快转到经济建设上去,对文革也没有从体制原因和精神层面上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清算。遇罗克等人在官方语系中,更多被作为反对林彪、四人帮的先进人物。 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并没有真正被归入社会主流价值观,并体现在国家教育、宣传政策之中。 因此,这位法学博士受基础教育时,历史书中对文革是一带而过 ,思想品德课上学到的,多是雷锋式的道德英雄。而在家庭之中,父母的血缘之爱,似乎更希望子女能获得现世的安稳,而并不注重精神的追求。法学博士大约就是这样失去了在未成年时知道遇罗克的可能。 他现在仍对此一无所知,在我看来,则是个很严重的事情了。首先,他出身名校。名校的魅力,一大半在于
12、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和和出色的同伴教育。看来,这个思想前沿之地,关心文革、关心自由思想的人也少了 。其次,他是位博士。这已经到了主动学习的阶段。他从未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产生过兴趣?从来没有因坚持独立思考与现实产生矛盾,而产生困惑和思考?甚至,他没有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毕竟,遇罗克们并没有被屏蔽,也始终被一些人怀念并一再提起。更重要的是,他学的是法学。法律虽是一门实用之学,但并非纯技术性的,它离不开对公平、正义等的价值判断和追求。法学博士不知道遇罗克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有人也许可能这样反驳说,不知道遇罗克,又能怎么样?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时间多背点英语单词,多看几本专业书籍,可能会更早成为
13、专家。 再说,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可能更会妨碍获得现实中的利益。个人的选择也许不能强求。但如果不知道遇罗克的年青人占绝大多数,那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欠缺,更是一种精神的失落。 温家宝曾对学生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它才有希望。既然明白这个道理,请纪念曾在黑暗中仰望过星空的遇罗克、张志新、林昭们。 【小题 1】作者说 “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欠缺,更是一种精神的失落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小题 2】从社会角度看,法学博士不知道遇罗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6 分) 【小题 3】结尾提及 温家宝对学生说的话有何作用?( 6分) 答案:【小题 1】不了
14、解文革这一段历史,这是知识的欠缺。 (2分 );缺少独立思考的自觉和能力,捍卫自己观点的热血和勇气,信仰和追求光明的 “天真 ”,这是精神的失落。(后面一点 1分, 3点写全 4分) 【小题 2】( 1)遇罗克所代表的精神,并没有真正被归入社会主流价值观( 2分),并体现在国家教育、宣传政策之中。( 2分)( 2)实用主义使然。( 2分) 【小题 3】 1)强调纪念遇罗克、张志新等人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3分) ( 2)温家宝身为国家总理,具有权威性,作者引用他的话,使自己的观念更有说服力。(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从文中 “有人也许可能这样反驳说,不知道遇罗克,又能怎么样?人的精力
15、是有限的,有时间多背点英语单词,多看几本专业书籍,可能会更早成为专家。再说,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可能更会妨碍获得现实中的利益。个人的选择也许不能强求。 ”、 “他现在仍对此一无所知,在我看来,则是个很严重的事情了。首先,他出身名校。名校的魅力,一大半在于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和和出色的同伴教育。看来,这个思想前沿之地,关心文革、关心自由思想的人也少了。其次,他是位博士。这已经到了主动学习的阶段。他从未对改革开放前 的历史产生过兴趣?从来没有因坚持独立思考与现实产生矛盾,而产生困惑和思考?甚至,他没有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毕竟,遇罗克们并没有被屏蔽,也始终被一些人怀念并一再提起。 ”等句子进行归纳概
16、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从文中 “遇罗克等人在官方语系中,更多被作为反对林彪、四人帮的先进人物。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并没有真正被归入社会主流价值观,并体现在国家教育、宣传政策之中。 ”、 “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并没有真正被归入社会主流价值观 ,并体现在国家教育、宣传政策之中。 ”、 “再说,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可能更会妨碍获得现实中的利益。 ”等加以分析概括。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 1、总结全文,照应
17、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 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暗示主题,强化情感。本题可结合文本内容以及主旨据此回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鼓 萧乾 在所有的 乐器中,鼓同我这一生关系似乎更为密切些。 倘若你闭上眼睛使劲回忆,总可以追想出自己孩提时代玩过的两件玩具。我曾经这么试过。浮现在我眼帘里的,总是一只拨浪鼓,鼓面大约只有铜钱那么大,是杏黄色的,两边各拴着一根红丝绳,绳端是颗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珠子。鼓槌是比筷子还细的竹棍,攥在手心里只要轻轻那么一摇撼,那两颗珠子便甩动起来,拨浪拨浪
18、地在鼓面上敲出细碎响声。拨浪鼓给我带来过无限快乐。它那清脆的声音曾冲破我儿时的孤寂。 四五岁上,在我开始懂事的时候,另一种鼓 “ 打鼓儿的 ”进入我的生活了。在我心坎上, “打鼓儿的 ”是 一种文雅的强盗 。每逢这种人进家门一趟,我们就少了一件家具。 “打鼓儿的 ”吆喊的是收买珍珠翡翠,玛瑙玉器,可我们那一带连见也没见过那种贵重物件。通常请 “打鼓儿的 ”过目的,不是现由娃娃腕子上剥下的镯子,就是家里仅剩的一件木器 炕桌。 “打鼓儿的 ”也料到卖主都是些揭不开锅的,走进来脸上照例是那副不屑一顾的神情,然后撇嘴摇头说: “值不得几个大钱,还是留着使吧。 ”经过卖主再三央求,他才丢下几吊钱,过不大
19、多会儿,掸瓶呀,条案呀,就随着那变味的鼓声永远地消失了。 鼓声再度出现在生活中,是 1949年 10月 1日。那一天腰鼓队走 过天安门时,我才体会到鼓声的雄壮,鼓声的优美。多少世纪以来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搬掉了。还有什么乐器比鼓更能表达人们的喜悦,更能表现出一个重生的民族坚定而自信的步伐呢!成千的腰鼓队员排列着,整齐得像棋盘,个个头上用毛巾扎着麻花,咚 咚 咚咚咚。声音单调吗?一点也不觉得。因为每一声咚咚都敲出对旧事物的诅咒,敲出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美好的祝愿。 然而 60年代中期,文革开始,鼓声突然变了,变成对自己人的威胁。 1967年吧,我住在 更确切地说,是我被赶到一条小胡同里。隔壁住了
20、一位老寡妇,她身边只有个独子。他们 仿佛也是经抄家被赶到那里一间小东屋的。听说学校的 “文革小组 ”要那个独子到边远地区插队,老寡妇舍不得让他走。于是,每天中午就从居委会那边咚咚咚地敲起鼓来。越敲越近。敲到寡妇门前,鼓点更紧了,而且堵着寡妇门口一敲就是几十分钟。鼓声里充满了杀气,好像有千军万马在包围。老寡妇由于怕四邻每天都得陪着受罪,终于还是让孩子走了。 那阵子,什么单位大约都不乏一些年轻力壮的鼓手,手持双槌,嘣嘣嘣,真是耀武扬威。 鼓越做越大。先是威风凛凛地站在平板三轮上敲, “九大 ”时就上了彩车 。 那阵子,三天两头都得跟在鼓后面游行。有时是为了庆 祝一些来路不明的 “最高指示 ”,有时
21、是为了 “报喜 ”。那时鼓声起的是窒息大脑的作用,然而有时候脑子又偏偏还喜欢动那么一下。 “出版史上的奇迹:三天之内赶印出两本书来! ”当整个民族文化都瘫痪了时,这报的算是什么 “喜 ”呢! 然而生活在德谟克利斯的剑刃下,脑子的闸门可得拧紧呀!生命就靠那拧紧功夫来维系。 这三四年,鼓声不那么频繁了。鼓还是要敲的。管弦乐队、铜管乐队都少不了它,重大庆典也还是要敲锣打鼓的。那属于鼓的正常使用。然而鼓声不再是杀气腾腾的了,它不再对自己人显示威风。这真是大好事。有时候我也暗自担心,那些年轻鼓手会不会不甘寂寞、会不会手痒呢? 今天,国家、民族、人民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锣鼓喧天。 【小题 1】文章第一段在
22、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 【小题 2】分析说明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4分) ( 1) “在我心坎上, “打鼓儿的 ”是一种文雅的强盗。 ”? ( 2)鼓越做越大。先是威风凛凛地站在平板三轮 上敲, “九大 ”时就上了彩车。 【小题 3】结尾为什么说 “今天,国家、民族、人民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锣鼓喧天。 ”?结合文意加以说明。( 6分) 【小题 4】结合文本内容,探究说明文章以 “鼓 ”为题的作用 (6分 ) 答案:【小题 1】 点题( 1分) 总领全文( 1分)。作者经历幼儿时的快乐与贫穷, 1949年的解放, 60年代中期的文革,一生都与鼓声密切联系。( 1分) 激发兴趣,
23、引导读者探究鼓与作者一生关系。( 1分) 【小题 2】 (1)文雅是说这些打鼓儿的商贩不用暴力不违法地去豪取抢夺,强盗是说这些人趁别人困难时以低价收取物品,与 强盗行径无异。( 2分) (2)由鼓越做越大、装鼓的工具越来越讲究,反映群众越来越狂热,运动声势越来越大。( 2分) 【小题 3】作者希望文革悲剧不再重演,( 1分)因为它 伤害善良;( 1分) 愚昧人民,禁锢思想;( 2分) 造成社会混乱与各方面事业瘫痪。( 2分,写到文化瘫痪也给分) 【小题 4】以鼓为线索叙事议论;反映时代的变迁;表明作者的爱憎:热爱快乐与幸福,厌弃贫穷与混乱。(每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文章开头段的作
24、用一般有: A、点题; 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 C、设置悬念; D、增强艺术吸引力 ; E、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F、与下文形成呼应; H、为下文作铺垫; I、与下文形成对比等。本文开头段也是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1) “每逢这种人进家门一趟,我们就少了一件家具。 打鼓儿的 吆喊的是收买珍珠翡翠,玛瑙玉器,可我们那一带连见也没见过那种贵重物件。通常请 打鼓儿的 过目的,不是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江苏 邗江 中学 集团 高二上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