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江苏省高邮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江苏省高邮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江苏省高邮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江苏省高邮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 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 寥廓 蓼蓝 笔 杆 ( gn) 旗 杆 ( gn) 狼藉 慰籍 星 宿 ( xi) 三天两 宿 ( xi) 抛锚 瞄准 惩 艾 ( y) 方兴未 艾 ( i) 槁暴 艾蒿 锲 而不舍( qi) 提纲 挈 领( q) 答案: C 试题分析:笔 杆 ( gn) 旗 杆 ( gn) 慰籍 -慰藉 提纲 挈 领( qi)。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3分)( ) 我虽然生在北平,一直到
2、廿七岁才离开,但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故乡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在瓦尔登湖,我一边划船,一边看着盘满葡萄藤的树、婉转悠扬的鸟鸣声和圣洁清澈的湖水,心里惬意极了。 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人摇得东倒西歪,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关联词与主语语序不当:虽然我生在北平 。 C搭配不当: 看着鸟鸣声。 D偷换主语:改为 “把人摇得 ”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选出对修辞手法判断 正确 的一项( 3分)( ) 打印社广告: “不打不相识。 ” 裘皮大衣厂广告: “该大衣唯一的
3、缺点是,将使您不得不忍痛扔掉以前购买的毛线衣。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A反复 反衬 互文 夸张 B双关 反语 互文 夸张 C双关 拟人 对偶 比喻 D反复 反衬 拟人 比喻 答案: B 试题分析: “打 ”一语双关。 “缺点 ”是反语。 诗意是 “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十年归 ”。 “手可摘星辰 ”是夸张,极言其高。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纯粹 ”觅得 “好声音 ” 张颐武 最近, “中国好声音 ”这档节目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这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折射。 “中国好声音 ”之所以一出现就
4、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耍牌子,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 “好声音 ”成为唯才是举的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城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 “好声音 ”,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
5、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 “80后 ”、 “90后 ”,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一般的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 “中国好声音 ”中却 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炼,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取
6、向。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实现梦想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舞台上进行,这正是节目具有无限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 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 “托儿 ”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
7、秀的节目提了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这是对 “纯粹 ”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小题 1】 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小题 2】根据文意,理解标 题中 “纯粹 ”的含义。( 6分) 【小题 3】概括选秀节目怎样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6分) 答案:【小题 1】 首先文章提出了 “中国好声音 ”这个论题,接着分析了这档节目赢得公众、独具魅力的原因,最后反思了公众的质疑。(每点 2分,连接词占一分) 【小题 2】 “中国好声音 ”着力音乐的专业性,追求音乐的本质;电视节目应坚守诚信,严格自
8、律;选手应反映自身真实的人生,不作戏剧化的表演。(每点 2分) 【小题 3】 选秀节目不要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应该积极发现并呈现有个性形象风格的选手,在形式、程序上不断创新,避 免重复。 选秀节目应该关注公众的需求,引导公众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学习努力的过程。 选秀节目要想经得住质疑和追问,就应该标举脚踏实地,倡导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严格自律,自觉奉行诚信的社会准则。(每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首先提出论点,接着分析原因,最后作出反思。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章题目
9、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试题。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 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
10、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 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11、。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 “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 “十二红 ”,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 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
12、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 “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 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 “腌蛋 ”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 “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
13、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 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 油亦走散。 ”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 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 “空头 ”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 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 “朱砂豆腐 ”,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 “鸭蛋络子 ”。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
14、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 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节选自汪曾祺故乡的食物) 【小题 1】概括文章第一节叙述了家乡端午的哪些风俗?并从结构上谈谈本节的作用。( 4分) 【小题 2】作者为什么要专门提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引用的文章有何用意
15、?( 4分) 【小题 3】汪曾祺的 作品语言看似平淡,实则醇厚。简要赏析文中划线语句。( 6分) ( 1)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3分) ( 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 红油就冒出来了。( 3分) 【小题 4】端午的鸭蛋看似内容单一,实则蕴含多种情感内容,请联系全文探究。( 6分) 答案:【小题 1】 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 “五毒 ”、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 “十二红 ” 作用:生动活泼的叙述,为下文重点描述端午节与鸭蛋有关的场景做铺垫或蓄势。 (风俗 3分;作用 1分) 【小题 2】 原因:袁枚的文章客观真
16、实地写出了高邮鸭蛋的优点( 2分), 用意:从侧面印证家乡鸭蛋的名气之广,反映作者非常喜欢家乡的鸭蛋。( 2分) 【小题 3】 ( 1)对比,比喻。生动突显了家乡咸鸭蛋的滑润,可口。暗含自豪之情。(写文白夹杂也对)( 3分) ( 2) “吱 ”,拟声词,形象地描摹出筷子扎进咸鸭蛋红油从中冒出来的动态,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每句 1分) 【小题 4】 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念之情、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对故乡民俗民风的赞美之情、对质朴自然生活的眷念。(每点 2分,三点即可 。)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文第一节的结构结构作用主要是为下文作铺垫。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
17、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引用的目的是借他人之口,言自己之意。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言特色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的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 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
18、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和概括散文主题类的试题,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其基本方法有: 1、 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小说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 “文眼 ”。 2、 从分析文章的 结构层次入手。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 ,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分析语段时 ,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3、 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写人的文章 ,由 “人 ”及 “义 ”;写事的文章,由“事 ”及 “理 ”
19、;写景的文章,由 “景 ”及 “情 ”。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追和 陶渊明诗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 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 迁 海康,书来告曰: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 而 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
20、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 以 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 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 贻 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 所以 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 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
21、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曰 “曾子、子思同道。 ”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 师 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 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注释: 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 A日 啖 薯芋啖:吃 B辙亦 迁 海康迁:贬官 C此 所以 深服渊明所以: 的原因 D自量为己必 贻 俗患贻:赠送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
22、法和意义 完全相同 的一项是( 3分)( ) A 其诗 质 而 实绮,癯而实腴 披草 而 坐 B 自 以为 不若也 以为 轮 C 先君命辙师 焉 则耻师 焉 D 以 遗后之君子 举匏尊 以 相属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唯喜欢写诗,尤其喜欢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做评论的态度。 C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江苏省 高邮市 上学 期期 调研 测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