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3分) A装 祯 ( zhn) 供 ( gng)应鞭 辟 ( p)入里怙恶不 悛 ( qun) B 剽 ( pio)窃 掮 ( jin)客 莞 ( wn)尔而笑 锥 ( chu)心泣血 C信 笺 ( jin)戏 谑 ( xu)未雨绸 缪 ( mu)胼手 胝 ( zh)足 D笑 魇 ( y)参 与 ( y)如 椽 ( yun)之笔心宽体 胖 ( pn)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3分) A此次物价上涨来势汹汹,虽然相关部门对此
2、做出解释,但消费者对此 莫衷一是 ,普遍认为这是有关部门监管失职造成的。 B时间如 白驹过隙 ,匆匆从我们的眼前飘过,从我们的脚下溜走,让我们只能在模糊的记忆中,回顾那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C今年的圣诞狂欢即将到来,美国民众早早地等候在各大商场门口,商家促销活动刚刚开始,人们便 明火执仗 地肆意抢购。 D热带风暴 “天鹰 ”携带大量水汽,所到之处 呼风唤雨 ,最终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地区造成了近千人死亡的重大灾难。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 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 “f又欲充夫佩帏。 ”显然认为 f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一
3、种恶草。 f,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的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富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登高、落帽、菊花、茱萸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本于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 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斐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 此可代也。 今
4、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 重九的吟诗传统,大概是晋宋之间形成的。二谢戏马台登高赋诗,孟嘉落帽,陶潜咏菊,都是那时传下来的雅事。唯独茱萸一事似乎是例外。续齐谐记的作者是梁朝人吴均,而桓景和费长房相传是东汉时人。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饮菊花酒、带茱萸囊,这些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但其起源则在东汉。可是西京杂记中贾佩兰一段,却说汉高祖宫人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此说如若可信,则重九的习俗应从东汉上推,以至汉初了。但无论我们相信西京杂记或是续齐谐记。最初佩戴茱萸的,似乎只是女人。不但如此,南北朝 的诗中,也绝少出现咏茱萸之作。 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
5、。茱萸不但成为男人的美饰,更为诗人所乐道。当时的女人仍佩此花,成为茱萸女。王维所谓 “遍插茱萸 ”,说明男子佩花之盛。杜甫所谓 “醉把茱萸 ”,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花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尽管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 李白的诗句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日 ”,说明此树的果实成熟后,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 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 “簪桂丹茱萸 ”,或如陆景初所谓 “萸房插缙绅 ”。至于李峤的 “萸房陈宝席 ”和杜甫的 “缀席茱萸好 ”
6、则是陈花之席,而李义的 “捧箧萸香遍 ”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 “悬其子于屋。辟鬼魅 ”,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性烈之意,正如西洋人迷信大蒜可以逐魔吧。郭震所谓 “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 ”,正是此意。不知这些功用和此物大盛于唐有没有关系?据说茱萸之为物,不但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 “浅酌茱萸杯 ”,恐怕正是这种 补酒。 (摘自余光中经典作品,略有删改) 【小题 1】下列有关 “茱萸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原在离骚里说: “f又欲充夫佩帏。 ”认为 “f”是恶草,不配盛于香囊,不能
7、佩戴在君子身上。 B依据西京杂记续齐谐记等记载,重九佩戴茱萸的习俗出自西汉时期,最初很少有男人佩戴茱萸。 C到唐朝,茱萸才成了男人们的美饰,虽然在唐诗中的地位比不上菊花,但它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 D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此水,得免瘟疫,茱萸能够辟邪是其盛行唐朝的主要原因。 【小题 2】下列对原文中引文作用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 段,引续齐谐记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茱萸是常常进入诗歌的形象。 B第 段,引西京杂记中的一段话,是要确切地说明佩茱萸的习俗出自汉初。 C第 段引李白、赵彦伯、陆景初的诗句,是要说明唐人佩戴茱萸的方式不一而足。 D第 段引 “辟恶茱萸囊
8、,延年菊花酒 ”的诗句,是为了印证茱萸有辟恶逐魔作用。 【小题 3】下列对文中观点的归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朝人重阳节时喜欢佩戴茱萸,也会把它陈列在宴席上,甚至会把它制成酒,这些在唐诗中都有所表现。 B茱萸因为其味辛性烈,常被作为 “辟鬼魅 ”的迷信道具,所以在屈原一斥之后,很少有诗人特别来捧场。 C茱萸与中国民俗里很富有诗意的节日 重九紧密联系,同登高、落帽、咏菊等一起,经常被写入诗歌中。 D唐朝以前,诗中少有咏茱萸之作,唐时茱萸才为众多诗人所乐道,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歌咏它的诗作。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本题考查 “筛
9、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能力层次 为 C,侧重 “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核。 “茱萸能够辟邪是其盛行唐朝的主要原因 ”属于无中生有。 【小题 2】本题考查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和 “归纳内容要点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 “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核。 A 项第 段,引续齐谐记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登高是常常进入诗歌的形象; B项第 段,引西京杂记中的一段话,是要确切地说明佩茱萸的习俗似乎只是女人; D 项第 段引 “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 ”的诗句,是为了印证茱萸其味辛性烈。 【小题 3】本题考查 “概括中心意思 ”和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考生
10、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核。 B项属于乱加因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老去的苦枣树 最后一次见到家乡门口的那棵苦枣树,是去年的八月份。那天回家处理父亲后事,刚到村口,就见村里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正拉着板锯,大汗淋淋地切割只剩下一个木墩的苦枣树。一会儿工夫,被雨水腐蚀得发绵的苦枣树根拔了出来,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亲吻着养育它一生的泥土 ;父亲也老了,老去的是曾经风华正茂的躯体。 父亲说,苦枣树很老,他小的时候就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了,那时是最旺盛的时期,像娃娃一天一个模样似的在长。到 我们小时候,苦枣树长得要三个成年人才抱得住,足足有二十米高,遮阳面积有七八十平方米。苦枣树正好长在家门
11、口的十字路中间,南来北往的人经过时,都会在它怀里小憩一会儿,退却一身的疲惫和燥热,继续上路。 我们记事时的苦枣树已是晚年了,树皮斑驳陆离,表面那层枯裂。但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仍然焕发顽强的生命力。在吐苞献蕾的季节,苦枣树不甘拜下风,沐浴亮丽的春霞增枝拔节,枝头没有绿叶的空白。 春夏,苦枣树是鸟儿的天堂,也是我们的乐园。麻雀在树枝上,向着刚露小脸的太阳,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们几个小孩就爬下滑下,吊在树枝上 翻跟头,躲在树叶里做迷藏,象猴子似的,从这根树枝翻腾到另一树枝。或许是因为有一次从树上掉下来,摔伤了我手臂,或许是因为苦枣树的开花,散落满地的苦苦花蕊,熏得人发晕,每次我们玩得尽兴时,父亲不知
12、不觉就突然出现树底下,拿着竹鞭子,催赶我们下来。看着父亲手里长长的鞭子,听到父亲的怒斥声,我们不敢下来,钻到密密的树叶里,使劲往树顶上爬。父亲也曾几次想爬上树,捉我们下来,可他毕竟上了年纪,腿脚没有我们灵活,蹬了几脚就滑了下来,喘着气,在树底下好言劝我们下来。我也是每次忘记了父亲的美丽谎言,乖乖地一忽悠地溜到了地下,父 亲趁机一把抓住我,抽几鞭我小屁股,告诫我要记得栽跟头的教训。 秋冬,苦枣树是过冬鸟的避风港,也是我们嬉戏的打闹场。苦枣树是一种季节性非常明显的树。带着少许燥热的秋风刚起,树叶似乎忽如秋风一夜黄。那时我和几个顽皮的小孩坐树杈间,审视树底下,一见有行人过来,就比赛似的猛摇树枝,如秋
13、风扫落叶,飘洒一地黄叶,落满行人肩头。父亲也同时收到了不少关于要好好教育我的投诉。串串的苦枣,没有绿叶的衬托,有点发黄了。我们随地取材,折一支树杈,一边套上一根象皮筋,系上一小块帆布,就做好了一把弹鸟的皮射雕,捋下一串串的苦枣,作为 射击子弹。对准树枝上还没来得及封顶的鸟巢,几个小孩枪林弹雨般扫射一番,惊得小鸟可怒又无奈,叽叽叫地盘旋在我们的头顶,等待机会重新修建过冬的家园。苦枣树如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了,有些怕冷。当凛冽的寒风刮起时,时常是一层层的树皮剥落。父亲每年冬天,都会弄些黄泥浆,裹糊着冻得张裂的树杆,尽量保持苦枣树不失去水份。小时不理解父亲的那片苦心,偷偷用树枝扒开泥巴,撕毁枯死的树皮
14、,放在小提炉里作取暖的柴火来烧。父亲心痛的同时,也会狠狠的教训我一顿,罚我在寒冷的冬天,去水沟里捞些泥浆补好。 小学毕业后,告别了家乡,也告别了 苦枣树,一直在异乡求、工作。每次回家乡,都会去看看苦枣树,亲抚被岁月浸蚀得剥落的老树皮,聆听树梢上的教诲。前年,听说父亲说,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苦枣树被雷电击中了主干,就一直没有康复过来。那两年父亲也一直拖病在身,与苦枣树相扶相守, 两位病魔缠身的老人,苦苦撑了两年,终于无能吐出一枝绿芽,消失在他们眷恋的土地上 。 如今,苦枣树老去了,没有带走一捧它眷恋的泥土;如今,父亲老去了,没有带走一片他烧制的瓦片。在人与自然轨迹上,他们划下了一个完美的生命轮回。
15、生者犹可追 ,死者长已矣。拾起行馕,尘封苦枣树的那段童年生活, 收起苦枣树下的父亲教诲,我继续上路求索。 【小题 1】依据上下文及画线句子的句式,在第 段空缺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 ( 4分) 【小题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 段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 6分) 两位病魔缠身的老人,苦苦撑了两年,终于没能吐出一枝绿芽,消失在他们眷恋的土地上。 【小题 3】文章结尾,作者要 “收起苦枣树下的父亲教诲 ”。联系全文,概括 “父亲教诲 ”的内容并作简要分析。( 8分) 【小题 4】双线结构是写作中常见的一种技法,文章设置的两条线索彼此映照、重合,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简要说说,这篇文章的两条线索是怎样映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安徽省 马鞍山市 第一次 教学质量 检测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