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8分) 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 述而) 孟子曰: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公孙丑上) 【小题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孔子认为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2、 B孟子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孔子认为, “多见而识之 ”与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相比,后者是次一等的智慧。 【小题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 “乐取于人以为善 ”这句话的看法。( 4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还要 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小题 1】 试题分析:说反了,应是前者是次一等的智慧。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中国文化经典。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
3、分析:首先要明确这句话的意思,那就是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再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即怎样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化经典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各项中,对三国演义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献帝不甘心受曹操控制,在衣带中放入诏书,令国舅董承设计除掉曹操。董承被家奴告密,谋杀曹操之 事败露。曹操就杀了董承全家,怒气未消,还杀了董贵妃,并宣布,从此以后外戚不奉旨进宫者斩。 B赤壁之战中,庞统欲以连环计破曹,但被徐庶识破。庞统以刘备有恩于徐庶来说服徐庶,徐庶被庞统感动,守口如瓶。回到曹军中后,徐庶向曹操引荐庞统,并借机向曹操献了连环计,让庞
4、统的计谋得以实现。 C奇人左慈,在四川峨眉山学得奇门遁甲之术。他见曹操,便要曹操放弃天下和他一起去山中修行,让刘备称王。曹操大怒,拘禁左慈。左慈使用遁甲之术戏弄曹操。曹操杀他,他却能死而复生,幻化出无数 “左慈 ”,提着头来打曹操。 D诸葛亮葬于阳安关附近的定军山。钟会夺下了阳安关,是夜,诸葛亮在定军山显灵,告诫钟会蜀汉气数已尽,劝钟会进川之后,不要乱杀无辜。钟会听其言,在军前立出一支白旗,上书 “保国安民 ”,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答案: B。 试题分析:徐庶报答齐备之恩是自愿的,不是被庞统感动。是蒋干向曹操引荐庞统,庞统借机向曹操献了连环计。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
5、识记 A。 下列各项中,对子夜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曾沧海看到吴荪甫发给他的急电很高兴,因为他想到自己无论如何是鼎鼎望族,想到自己的 嫡亲外甥吴荪甫打急电是有要事和他相商。但当他明白电文是来报丧时,他那一股高兴就转为了满腔怒气。 B在共产党领导下,全市进行了总罢工,工人十分团结。吴荪甫亲临工厂了解情况,当他出厂时,无数女工拥上前来,把吴荪甫的汽车包围得一动也不动。保镖老关把手枪拔出来,但女工们没有退却。后来在屠维岳的帮助下,汽车才从工厂后门开走。 C冯云卿是有名的 “长线放远鹞 ”的盘剥者, “高利贷网 ”布置得非常严密,农民若和他发生了债务关系,即使只有一块钱,结果总被冯云卿
6、盘剥得倾家荡产。到齐卢战争那年,冯云卿已经拥有了二三千亩的田地 。 D吴荪甫策划向他二姐进言, “出奇兵 ”煽起杜竹斋的胆量,达到吴杜联手打倒赵伯韬的目的。他要求佩瑶在二姐面前说雷鸣吃了败仗,被活捉到天津。佩瑶明白吴荪甫的用意,心里无端一阵悲哀,她觉得吴荪甫太残酷了。 答案: D。 试题分析:佩瑶不明白吴荪甫的用意,这时她没觉得吴荪甫太残酷,她悲哀的原因是因为仿佛看到了受伤伤被擒的雷参谋。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5分) 分 析 题 安 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他经常在课堂
7、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 “答案:见封底 ”,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 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
8、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 “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 ”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 “你就当她漂亮吧 !” “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所以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科代表站起来说: “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 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 老师点点头: “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 “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
9、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 “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 ”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 “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 : “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
10、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 “大家的发言都很好。 ”然后又对老师说: “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 ”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 “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 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 “那个女人的丈夫呢 如果一个陌生的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 “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 ,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11、。 ” 校长点点头说: “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 教室里一片寂 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等存在的问题。 B四位同学对 “分析题 ”的分析回答反映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 “大笑 ”,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表现了同学们潜意识中的功利,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
12、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学生们沮丧、气愤 ,因此教室一片大乱。 E文中 “年轻教师 ”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题 2】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 “分析题 ”这个文章题目的理解。 (4分 ) 【小题 3】试分析小说中学生、年轻老师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写了老校长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 “校长流泪 ”的认识。(6分 ) 答案: 【小题 1】 BD。 【小题 2】一语双关:实指:老师出了一道分析题,小说围绕分析题展开情节。虚指:借 “分析题 ”分析了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首先观念和社会风气等问题。 【小题
13、3】 标准答案:显示的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影响并发生变化,社会上一种急功近利、自私冷漠的思想也影响了老师和学生。 老校长见证并经历了人与人之间由互相帮助、关爱,到相互提防猜疑的社会风气的变化,内心充满感伤;老校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教育现状,深感忧虑, “流泪 ”表现了他深切的责任感。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 “热爱生活 ”错; D项 “沮丧、气愤 ”错。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级。 【小题 2】 试题分 析:本篇文章为一篇小说,作为小说的题目,应从情节、人物和主题
14、等方面来理解。小说的题目为一物,其一是作为文章的线索,也就是小说围绕分析题来安排和展开情节;其二是 “托物言志 ”,也就是要借分析题来揭示小说的主题。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能力层级为鉴赏 D级。 【小题 3】 试题分析:结合文章弄清楚小说中学生、年轻老师的答案:的内容和标准答案:的内容。同时还需紧紧抓住老校长的番话,老校长的这一番话实际上就揭示了学生和年轻老师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出现偏差的原因,那就是二十年前的价值观与现在的价值观不一 样。老校长的流泪,一是为过去,二是因为现在和将来。是为过去与现在的感伤,是为现在的忧虑。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
15、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0分 ) 钱塘六井记 苏轼 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沮洳斥卤 ,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始长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嘉 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而东者,南井、
16、相国、方井 之所从出也。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 者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 “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南井沟庳 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 ”公曰: “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 ”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 ,完缉罅漏 ,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井。 明年春, 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
17、饷如酒醴。 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 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摘编自苏轼全集) 【注】 沮洳斥卤:低洼潮湿的盐碱地。 派别:江河的支流。 庳:低下。 :井壁。 罅漏:缝隙,漏洞。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惟负山凿井 负:靠近 B问民之所病病:疾病 C率 常不应 率:大抵 D并河而东 东:向东流 【小题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项是( 4分) 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 于是发沟易 ,完缉罅漏 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福建省 师大附中 下学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