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晋江季延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福建晋江季延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福建晋江季延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福建晋江季延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范博文说老太爷在乡下已经是 “古老的僵尸 ”,是因为吴老太爷自从二十五年前习武骑马跌伤了腿,又不幸而渐渐成为半身不遂的毛病后,二十五年来,他就不曾跨出他的书斋半步,也不曾读过太上感应篇之外的任何书报。(子夜) B赤壁大战之前,庞统提出给曹操献 “连环计 ”的主张,周瑜十分赞同。后来,周瑜利用蒋干再次来江东打探消息的机会,设计让蒋干带走庞统,曹操最后接受了庞统的 “连环计 ”。(三国演义) C笑面虎冯云卿到上海避难,投资公债市场,亏损八万多元,到了破产的境
2、地。在孙吉人教唆下,冯云卿劝说 17岁的女儿冯眉卿使用 “美人计 ”去探听赵伯韬的秘密,最后冯云卿人财两空。(子夜) D曹操夜袭乌巢,火烧袁绍的粮草、物资。袁绍军心大乱,大败而逃。曹操清理袁绍留下来的书册,发现有自己部下与袁绍暗地往来的书信,许攸要曹操将这些人一 一处死,曹操将书信全部烧掉,就当没有发生一样。(三国演义) E关羽带领五百人马来攻长沙,和黄忠首战一百余合,不分胜负;再战,黄忠阵前马失前蹄,关羽刀下留情;三战,能百步穿杨的黄忠,箭下留情,两次虚拽弓弦,第三次也只箭射关羽的盔缨根。(三国演义) 答案: CD 试题分析: C( C不是 “孙吉人 ”而是 “何慎庵 ”; D不是 “许攸
3、”,而是曹操身边的谋士,无具体名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 点评:本题是对一些名著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只有仔细阅读过这些书,并且熟悉该故事情节才能答出。这道题出的好的地方在于, 它很好的检验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程度。 现代文阅读 谁在支持我们的 “心灵成长 ” 人民日报评论部 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的中年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 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 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
4、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 、善之端、美之源。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 “心灵成长 ”,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了“体面的工作 ”,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我们看到, “伟大 ”“尊严 ”“价值 ”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日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 “精
5、神 ”的港湾,这里有 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他们绝不是社会的 “异类 ”,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山东青岛的 “微尘 ”,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 140字发起的 “免费午餐 ”,源于一个又一个 3 元 “微善行 ”。即便是当前的春运, 32 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 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的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 这些,不也都标注着心灵成长的空 间和路径吗? 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
6、远比想象中更复杂, “理性的经济人 ”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正因此,我们能理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 “现实选择 ”;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 “负 ”的力量驱动社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 “正 ”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的赞美和颂扬。这种力量和赞美将支撑我们的一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不断生长。 (选自 2012年 1月 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小题 1】 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 “我们
7、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 B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标注着转型时代的 “心灵成长 ”。 C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 “理性的经济人 ”的 “现实选择 ”更值得肯定。 D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赞美和颂扬来自民间的正面力量。 【小题 2】支持我们 “心灵成长 ”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2分 ) 【小题 3】 “寻常的人生 ”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 (4分 )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保持着纯真良知、践行最质朴信仰的最普通的人。 【小题 3】要点:一个向度
8、是:物质、金钱的多少。 “另一个向度 ”是:精神、道德的高低。文章提倡的是 “另一个向度 ”。因为,对物质、金钱的追求,文章只是表示可以理解,而对精神、道德的追求,则主张要 “毫无保留 ”地赞美和颂扬。 【小题 1】试题分析:根据第 段,作者的观点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 “理性的经济人 ”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并无 “理性的经济人 ”的 “现实选择 ”更值得肯定这一说 法。本题任意扩大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点评: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
9、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小题 2】试题分析:文中第 段就明确了普通人作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 段是把普通人具体化,第 段对上述普通人作抽象与概括: “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 ”把这句话进行简要概括即是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
10、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小题 3】试题分析:本文的论述对象是 “最普通的人 ”, “寻常的人生 ”指的就是这些 “最普通的人 ”人生。作为普通人有物质和精神追求两方面,文章论述的重点是普通人精神追求的一面。明白所谓 “向度 ”其实就是指人生追求,本题第一二问不难解答。第三问实际是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即要求归纳中心思想,本文的中心思想在最后一段有明确的表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 “意 ”而又不忘 “形 ”,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 。因
11、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 “形 ”,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 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 施 亮 林语堂曾经称赞王韬是 “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 王韬是江苏省苏州人,他的父亲为乡村塾师,亦是饱学之士。王韬少年聪慧,从父苦读古代经史。 1847年,王韬父亲在上海设馆授徒,也有学者推测他为英人所设的墨海书馆服务。次年春天,王韬至上海探望父亲,在墨 海书馆首次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及两个女儿会面,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这次相见
12、时,麦都思盛意邀请王韬留墨海书馆工作,但王韬却未应邀。第二年农历六月其父去世,王韬因经济窘迫,遂应聘至墨海书馆,从此接触西学,耳目为之一新,一生事业始发轫于斯。 王韬于 1870年重返香港,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为华字日报撰稿。不过,这份由外国人掌控的报纸当然不会为中国人说话。他颇感言论不自由的束缚,很多自己的政见不能得到充分表达。四年后,他在友人黄平甫帮助下集资买下原英华印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总局。随后又创办了循环日报 。这是第一份 “华人资本、华人操权 ”的新闻政论性报纸,也是清末第一份传播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自办报纸出版时间最长也影响最大的。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
13、主编,他与香港报业人士交往甚密,比如华字日报的陈廷蔼等都是其好友,良好的人脉关系使他在报业声望很高。中国知识分子古来就有 “清议 ”传统,王韬在报纸上以 “遁窟废民 ”、 “天南遁叟 ”、 “欧西寓公 ”等笔名撰写的政论文章大都刊登在 “中外新闻 ”栏目里,据学者研究约有上千篇,大概分为三种内容:一是评说国际时事和中外关系;二是呼唤社会改革,涉及政治、经济 、军事、教育各方面;三是议论社会生活中如防火、防盗、禁赌、赈灾等实际问题。他还邀请了郑观应等具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写文章,痛陈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主张学习西方,变法自强。循环日报的新闻版分 “京报选录 ”、 “羊城新闻 ”、 “中外
14、新闻 ”等栏目。除日报外,每月另出月报一册,选择重要新闻和评论文章汇编而成,单独发行。循环日报还有固定的商业性专栏,如 “香港目下棉纱花匹头杂货行情 ”、 “公司股份行情 ”、“船期消息 ”等,商业经济信息占了一版、四版两个版面,新闻占了二版全版和三版半个版面。全报约一万八千字,商业经 济交通信息占一万一千字,新闻占七千字。由于经济版适应了香港、广州及澳门地区华人贸易的需要,成为了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使之能长期维持经济独立。 经过多年办报,王韬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他在许多论文中阐述了办报目的、报纸职能与作用,报纸应该坚持的立场及主笔的遴选等。他提倡报刊应发表自由言论,彰显其民主议政的职能;主
15、张加强报刊信息沟通的功能,担负起 “广见闻、通上下 ”的桥梁作用;还强调报刊应当 “辅教化 ”,明确其去恶扬善和开启民智的社会责任。他特别呼吁报业从业人员应该道德高尚,通晓古今,因为报纸不仅要 “博采群言、兼收 并蓄 ”,传播新知识,而且要评论时事,开启民智; “纪事 ”和 “述情 ”两方面都要求报人有 “通才 ”的业务素质。 王韬以循环日报主编身份,应日本报知新闻邀请, 1879年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月的访问。这次访问被认为是 “中日两国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第一次交流 ”。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他深刻感受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变。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国内的文字、文化、风俗甚
16、至政治生活领域都存有中国古风,所以他总情不自禁将两国加以互相比较。他认为,中国应该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政治变革经验,提倡西学,发展工商 业和新式交通事业。但是,他也对当时日本社会盲目崇拜西方、全盘西化等种种做法持否定态度。日本之行使他思考了很多,后来写成了扶桑纪游一书。他晚年时中日关系紧张,发生甲午战争,他由于对日本社会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所以能够提出对付日本的诸多方策。 王韬于 1884年重归故国,主持格致学院,后来发展为岭南大学,曾经为国内培养了许多人材。王韬在这一段时间,曾经与洋务派的丁日昌、盛宣怀等官宦交往甚密切,但他更多的精力放在著书立说上,写了不少文章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17、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他反对闭 关自守,呼吁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机。 1897年秋,王韬阖然长逝于上海寓所。 注 王韬( 1828-1897):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原名得宾, 1862年改名韬,字紫诠,号仲韬,又号天南遁叟、蘅华馆主等。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王韬曾经为香港华字日报撰稿,自己的政见无法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他自办报纸的动因之一。 B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之后,身体力行,经常在该报纸发表政论文章,针砭时事,主张西化。 C王韬在业界具有良好的人脉 关系,报纸又办得内容丰富务实,形式多样,因而能长
18、期保持经济独立。 D文章写王韬应报知新闻的邀请前往日本进行访问一事,从交流角度突出了他是中国报业第一人。 E文章写王韬主持格致学院,与洋务派的盛怀宣等官宦交往,照应前文,表现王韬对教育的重视与开明。 【小题 2】文中说 “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 ”,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 分) 【小题 3】林语堂称赞王韬是 “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你赞成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小题 1】 BE 【小题 2】因与麦都思的会面,开阔了王韬的视野,使他得以接触西 学,形成民主与变法思想,并致力于通过新闻报纸进行思想传播。 【小题 3】示例:赞成。因为王韬创办了中国人真正独立拥有的第一
19、份新闻报纸,而且是第一份传播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对中国社会变革影响巨大而深远;其次,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提倡新闻自由,主张新闻议政,强调新闻的教育功能,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德才兼备等,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不赞成,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 BE( B“主张西化 ”有误; E“照应前文 ”有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向本题中
20、B项 “主张西化 ”就和原文不符。 【小题 2】试题分析:通过文章可以看出来, “这 ”指的是 “在墨海书馆首次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及两个女儿会面 ”,而认识了麦都思以后,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 “意 ”而又不 忘 “形 ”,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
21、语段的 “形 ”,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 【小题 3】试题分析: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 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
22、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 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
23、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 ,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
24、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 一腔慈悲之心。 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福建 晋江 中学 高二下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