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欧洲杯决赛中,西班牙 4比 0完胜意大利,追平了德国 3次夺冠的纪录,也成为首支蝉联欧洲杯和 4年内连夺 3届大赛冠军的球队。 B也许只有史铁生知道,一个多么英俊,多么自尊,充满希望的青年,突然双腿废了,不得不靠轮椅在世间游移,我们可以感受到是怎样一种苦难。 C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要素,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 “水旱从人 ”的 “天府之国 ”。 D呼和浩特站马站长兴奋又自豪地说: “我们车站至今已圆满完成从 “
2、神舟五号 ”到 “神舟八号 ”等飞船返回舱的输送、装载工作,今天依然会确保专列始发正点、安全运行。 ”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 D.语序不当,先 “装载 ”后 “输送 ”; B.主语偷换,删去 “我们可以 感受到 ”; C.搭配不当,改 “要素 ”为难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辨析并修改病句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认真细致审读每 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
3、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 3分) 我爱纯真浪漫, _ ;我欣赏 “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凄美意境, _ ;我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谊, _; 我很想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生活, _。 也惊叹于沧桑的滋味 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 却只能告诉自己这是幻想而不敢轻易付出 却在现代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的疯狂与不羁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
4、析: B(把握整个语段的内容倾向,则可看出分号所标明的层次内的内容前 后两句之间在语意上属对比关系,只要把握这一点,则可选出适当语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语言连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排序题一般先区分语段文体,看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排序,一般是按时间、空间顺序;说明文排序,一般是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或事理关系。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当初,日本丰田汽车秉持 “顾客第一 ”的经营理念,在美国市场 脱颖而出 ,如今却因质量问题陷入 “召回门 ”泥潭,其昔盛今衰的境遇令人深思。 B当今社会,人们期待涌现更多的像焦裕禄那样为 了
5、人民的事业 宵衣旰食 、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期待着有更多的领导能真诚地为大众服务。 C今后沿海三岛将同时开发成造船基地、旅游消闲娱乐之都,这是幅前景广阔的图景,面对规划展台,尤总经理显得 踌躇满志 。 D 2月 11日,年仅 48岁的流行乐坛天后惠特尼 休斯顿与世长辞,她生前对歌迷一直态度温和, 一团和气 ,她的去世引起了歌迷的极度伤心。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B.“宵衣旰食 ”,形容勤于政务; A.“脱颖而出 ”,比喻人的才能全 部显示出来,适用对象错; C.“踌躇满志 ”,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 满意,不合 语境; D.“一团和气 ”,原指和蔼可亲,现多指态度温和而缺乏原
6、则。 褒贬失当,也和 “态度温和 ”表述重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还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来帮助我们判断。 现代文阅读 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 西方传统哲学家认为,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追求。说一个人活得丰富,是说这个人阅历丰富,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说一个人活得正确,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原则或标准。 “正确 ”,这个词预设了原则,隐含了标准。
7、它们处于他的实践生活之外,否则就不能成为原则或标准。正确与否是由外在于自己的标准来决定的。 希腊哲学家有这样的思路:只要我们还沉浸在经验世界中,还受着感性经验、情感欲望的支配,我们就无从懂得如何正确地生活。只有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的根 基。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意义上的活得正确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用一种凌驾于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来指导人们如何生活,这条路注定是无法走通的,我们只能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生活之外,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正确的标准。 在儿时的心目中,凡事总有个对错。后来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灰色的模糊地带,常
8、常面临着两难,没有一个大写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必须也只能在具体的境况中,自己为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不容讳言,活得越丰富,昭示着跟头摔得越多,痛苦也越多。这正是许多人向往活得正确 的原因之一。但这里有两点值得一说:第一,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下的痛苦构成了整个生命的一个层面,生命由此而厚重,让人回味无穷。第二,没有痛苦的生活也就没有快乐的感受,当痛苦、挫折消失了的时候,也正是空虚和无聊开始的时候。人的生命意义,就是在克服生活障碍中显示出来的。 一个因害怕犯错误而在生活面前停滞不前的人,既丧失了自我也丧失了世界。人是活在不同的世界中的,生活的丰富造就了世
9、界的丰富。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随着我们和它打交道的深入、广泛,它向我们敞开了不同内容。世界是什么,没有一个固 定的答案:,取决于我们和它交往的程度。敢于生活,敢于追求丰富的生活,才能拥有一个丰富的世界。 但说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是不是意味着活得正确与不正确无关紧要呢?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可能接受怎么都行。每一个社会,都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这是一套正确生活的标准。但这套标准是可以改变也一定在改变着的。既然它是生活的产物,那么随着生活的展开,它必定会不断地被人们修改着。我们每个人的每个行动,都在为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进行着注释,正是在我们的有声和无声的赞
10、同、反对中,正确性的标准或得到 延续或被修正。 一个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应该秉持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一方面是对既有规则的遵守,不因为它缺乏先验的特性就减弱对它的权威性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对它的反讽或批判,在生活中保持一种怀疑的精神,一旦具有充分的理由,就敢于对它加以否定或修改。 总之,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 【小题 1】下列关于 “活得丰富 ”和 “活得正确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 “活得丰富 ”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指这个人有丰富的阅历,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 B “活得正确 ”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说这个
11、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外在于生活实践的原则或标准。 C “活得丰富 ”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保持一种反讽或批判的态度,敢于对现存标准加以否定或修改。 D “活得正确 ”是 “活得丰富 ”的前提,只有活得正确,生活才能丰富而多彩。 【小题 2】以下说法不能支持 “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 ”的一项是 ( ) ( 3分) A生活中充满了灰色的模糊地带,常令人面临两难境地,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 B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痛苦便无所谓快乐,无快乐也 就无所谓痛苦。 C追求一种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很容易,所以很多人选择 “活得正确 ”而放弃 “活得丰富 ”。 D不论是正确
12、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二者密切相关。 【小题 3】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 3分) A用一种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指导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根基。 B生活中个体的人,追求 “活得丰富 ”并不意味着对 “活得正确 ”的放弃,仍应体现出对既有规则的尊重。 C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不必刻意选择生活, “活得丰富 ”与 “活得正确 ”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 D “活得丰富 ”和 “活得正确 ”有主次之分,前者容易追求到,后者不易追求到,所以说前者重要。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3、 1】试题分析: D .“活得正确 ”与 “活得丰富 ”二者之间的关系颠倒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 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小题 2】试题分析: C.不是 “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 ”的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
14、、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 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小题 3】试题分析: A这是希腊哲学家的观点,作者认为这种意义上的生活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 C“活得丰富 ”与 “活得正确 ”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有误。D文中无此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点评: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
15、,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扳着指头数到十 那一年,刚过完年,爹就让娘收拾东西,说是要回单位上班。 其实也没啥好收拾的。几件洗净的旧衣裤,再就是过年时娘熬更守夜给爹做的新布鞋。 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薯糖用刀背敲了一块,用纸包了,塞进包里。 爹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爹说那地方狐狸白天都敢偷鸡呢! 我和娘把爹送到道场边。爹像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了病,抽空去看一下。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
16、我问: “爹,你几时回来? ”爹笑笑说: “个把月吧。 ” 爹一走,我便问娘,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娘说,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 那时,我还没念书,扳着指头刚好能数到十。 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去看瓦匠。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回来时,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娘还是看见了,娘说,快给瓦匠送去,那泥是做瓦用的。 我说: “我也是有用处的。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三个十了,爹不就回来了! ” 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当天晚上,我便用泥捏了一只小狗 丑丑的小狗,我把它放在了屋檐下的鸡圈顶上。 开始时,我每天捏一只。过了 几天,我便有些急了。我知
17、道爹每次回家,总会带些好吃的给我。娘也会做好吃的给爹吃。于是,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 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娘: “爹怎么还不回来呢?我的小狗都够三个十了。 ” 娘说: “哪能呢?我们家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 ” 日子过得很慢。我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盼回了爹。 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我便从鸡圈顶上搬来那些小狗,十只一堆,放了五堆零三只。我说: “爹,你这次走的时间真长,我捏的小狗都五个十零三只呢! ” “你肯定多捏了, ”爹边说边去掏他带回的包, “我是每天 攒半个馒头。看看,正好三个十零四个半边,三十四天! ” 娘在灶间听了我和爹的对话,也插话说:
18、“石柱,你是不是动了娘收的鸡蛋?我就觉着不对劲,数来数去怎么就差一个呢? ”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偷拿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烧着吃了。 【小题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3分 ) A娘替爹收拾东西,虽然简单得没有啥好收拾的,但在那简单的收拾中同样体现出娘对爹的关爱和牵挂。 B “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 ”,娘用儿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说出,就是希望儿子能够明白事理 分担思念之苦。 C文章标题 “扳着指头数到十 ”,借富于形象感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了儿童时期的 “我 ”对远行的亲人的热切思念。 D在文中, “我 ”的三次 “偷偷 ”的作
19、为,透露出年幼时 “我 ”的幼稚与率真,也显示出当时的 “我 ”顽劣的一面。 E、文章用朴实纯真的文字,勾勒了 “我 ”一家人朴实纯真的内心世界,再现了一种洋溢着和美、宁静与温馨的家庭生活。 【小题 2】文章主要写 “我 ”一家人在 “我 ”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其间还插入了一段与瓦匠相关的叙述。从情节安排和主题表现角度,简要说明这段叙述的作用。(3分 ) 答 _ _ _ 【小题 3】文章中前后两次写娘 “笑了 ”:一次是娘听完我不想送还泥的理由时,“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另一次是我和爹对话时娘插 进来问了我一句话后,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联系上下文,简要解释这两次 “
20、笑了 ”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分 ) 答 _ _ _ 【小题 4】捏泥狗、收鸡蛋、攒馒头,家庭各成员这些特定的作法有相通之处,作者是如何突出其中每一种作法的个性色彩的?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阐释。(3分 ) 答 _ _ _ 答案: 【小题 1】 BD 【小题 2】 回应上文父亲临走时的交待与嘱咐; 也为下文用瓦匠家的泥捏狗计算归期的情节作了铺垫; 突出 “我 ”一家人朴实纯真、热情助人的精神风貌。 【小题 3】 两次 “笑了 ”,都包含有娘对儿子的宽容。 第一次 “笑了 ”,侧重于娘对儿子的理解,笑是母子情感产生共鸣的体现,娘以此对儿子的感受表示默认和赞同。 第二次 “笑了 ”,侧重于娘对爹、
21、对家庭温情的回应,笑是娘内心惬意的体现,其中也包含着娘在明了儿子淘气、自己 “疏忽 ”之后的忍俊不禁。 【小题 4】 计算远行人的归期。 文章对家庭各成员的特定作法中的一些片断作了细致的表现,主要突出了 “我 ”在偷偷多捏小狗时的 “自欺 ”、娘在天天收鸡蛋中的细致以及爹在默默攒馒头中的计算准确; 实际上是以不同方式、从不同侧面突出表现家庭的和美、宁静与温馨。 【小题 1】试题分析: B项中, “希望儿子能够明白事理分担思念之苦 ”,理解失当; D项中, “顽劣的一面 ”概括失当,应是淘气、调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吉林省 长春 外国语学校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