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河南省安阳市一中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卷.doc
《2011年河南省安阳市一中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河南省安阳市一中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年河南省安阳市一中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 2)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3)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4) ,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 5)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浑欲不胜簪 ( 2)瀚海阑干百丈冰 ( 3)怀旧空吟闻笛赋 ( 4)蓬山此去无多路 ( 5)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6)烽火扬州路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
2、项是( 3分) ( ) A在真正的民主拆迁中没有 “强制 ”二字,一切都在相互尊重与协商中解决;而在所有的强制拆迁中也根本没有 “民主 ”二字,这就是两种拆迁方式的云泥之别。 B巴林石是中国各色石种的集大成者,色泽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堪称石之精品。 C如今,美国毕竟只有军事力量和美元货币这两个最后优势了,如果再不使用和展示,美国将没有任何机会挽回其江河日下的国运了。 D尽管有专家认为 “国考 ”暴热现象 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年有志在行政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政治抱负,但是透过表象看实质,这个分析更像是隔靴搔痒。 答案: B(用错对象。 “钟灵毓秀 ”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
3、物。)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文化是一个由表意符号组成的世界,非常容易在不同系统中传播。_ 。 , , , , 。 所谓跨文化也就是在这样两个过程中形成的 纵向运动过程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而历时性演进的过程 但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存在 横向运动过程是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 对话而共时性交融的过程 它体现出一种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涵盖了纵向及横向两个运动过程 A B C D 答案: C(注意各句中相互照应的词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A河南省气象台昨日 16时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从昨日晚上开始,全省将有 6到
4、7级的阵风,降温最大幅度为 10 。 B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艰苦发展历程,我省的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终于形成了教有特色,学有定法,评有成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C动用了 “超过一个国家的战力 ”的美韩黄海联合军演刚于 12月 1日结束,紧接着规模超过美韩演习 6倍 ”的美日联合军演又开始登场,这进一步加剧了东亚的紧张局势。 D在中国,慈善往往被赋予道德的光环,但把慈善提到过高的道德水平,不是慈善文化的先进和成熟,而是幼稚和滞后。以平常心看慈善,是重建中国慈善文化的正确心态。 答案: C( A逻辑错误, “昨日晚上 ”应改为 “当天晚上 ”,并把 “将 ”字去掉; B成分
5、残缺, “评有成规 ”后应加上 “的局面 ”等词语; D前后不照应, “幼稚 ”与 “滞后 ”应互换位置)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也在变化。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 “无我之境 ”便逐渐在向 “有我之境 ”迁移变异,这与占画坛统治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以愉悦帝王为目的,甚至皇帝也亲自参加创作的北宋宫廷画院,把追求细节的忠实写实 发展到了顶峰,对细节真实的追求成了院体画的重要审美标准。于是,柔细纤纤的工笔花鸟很自然地成了这一标准的最好体现和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尽管已开始有与此相对抗的所谓文
6、人墨戏,但整个说来,上行下效,从院内到院外, 追求细节真实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 与细节真实并行而更值得重视的院体画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虽然以诗情入画并非由此开始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都要从这里算起。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为中国山水画的自觉要求。但院体画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这是一种虽优雅却纤细的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到南宋院体画中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从而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意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画家马远、 夏硅以及其他人的许多小品,这一特色便极鲜明
7、。它们大都是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来。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与北宋前期那种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情况很不一样,不再是北宋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引向更为明确的观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这是不是 “有我之境 ”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因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诗
8、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尽管比北宋山水已远为自觉和突出,但基本仍从属于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这一前提之下,所以,它处在 “无我之境 ”到 “有我之境 ”的过渡行程之中,是厚重的院体画而决非意气的文人画,基本仍应属 “无我之境 ”。而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三种艺术意境 “ 有我之境 ”,则要由元代文人画来确立。 (摘编自李泽厚 美的历程) 【小题 1】下列有关 “院体画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诗意的极力提倡是院体画更值得重视的一种审美趣味。但院体画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的,这是一种虽优雅却纤细的趣味。 B南宋院体画将北宋后期即已形成的追求诗意的审美趣味发展到
9、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从而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意境。 C院体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引向更为明确的观念或主题,这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D以诗情人画并非由院体画开始,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 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则是从院体画开始。 【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从 “无我之境 ”逐渐向“有我之境 ”迁移变异,这与占画坛统治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 B宋元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三种艺术意境:北宋前期的 “无我
10、之境 ”,南宋时“无我之境 ”到 “有我之境 ”的过渡,元朝文入画的 “有我之境 ”。 C马远、夏 等人的作品都是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来。 D南宋山 水画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基本上仍以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为前提。 【小题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工笔花鸟成为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追求细节真实也因上行下效而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这说明画中美学趣味的变化与社会的崇尚有很大关系。 B北宋山水是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具有整体而多义、丰满而
11、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只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C文中所提到的院体画分为两类:工笔花鸟画和山水画。前者主要体现的是追求细节真实这一美学标准,后者主要体现的是对画面的诗意追求这一美学标准。 D南宋山水画虽然比北宋山水画在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上已远为自觉和突出,但仍属于厚重的院体画,而决非意气的文人画 答案: 【小题 1】 C(偷换概念, “院体画 ”不同于原文所说的 “南宋山水画 ”) 【小题 2】 C(以偏概全,不是 “都是 ”而是 “大都是 ”) 【小题 3】 B(对南宋山水画特点的 “理解和分析 ”过于绝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分) 国学大师钱
12、穆 国学大师 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传统学科分类,他兼及经史子集四部,为传统国学中的 “通儒之学 ”。按现代学科来看,其治学范围涉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等,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 70余种,如国史大纲、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等,总共 1400万字。 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 1930年,他在燕京大学教国文时,看见 “M”楼、 “S”楼、 “贝公楼 ”时,极为不快,质问学校当局: “此何文 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 ”事后,学校采纳了钱穆的建议,将 “M”楼改 为 “穆 ”楼,将 “S”楼改为 “适 ”楼, “贝公楼 ”改
13、为 “办公楼 ”,其他建筑也一律冠以中国名称。 钱穆大半生在中华民族危亡和西学东渐、中国文化衰落的年代中度过,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如何才能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指出,西学东渐后,中国人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赶快学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好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支撑住;第二,如何学到了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而不把 “自己传统文化精神丧失掉 ”。若第一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国家民族根本不存在;若第二问题不解决,则中国的国家民族虽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失。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它必须要体认和凭借中 国文化自身的机制。只能从以往的旧有中孕
14、育生成,决不能凭空翻新,绝无依傍。 钱穆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 1933年秋,钱穆在北大一人独任 “中国通史 ”课。经过一年的讲授,形成了具有钱氏风格的 “中国通史 ”课。钱穆的 “中国通史 ”课,事实性强,不尚空谈,有考有识,简要精到。上课时满腔热情,激荡全室又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说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像一盏巨灯,熄灭了就一片黑暗。当时钱穆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 课听者近三百人,坐立皆满。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据说只有胡适一人可与之媲美。 钱穆学识广博,在长期的
15、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1942 年 9 月 8 日,钱穆带学生徒步到新都赏桂,途中告诉严耕望等人: “一个人无论读书做事,一开始规模就要宏大高远,否则绝无大的成就。 中国学术界实在差劲,学者无大野心,也无大成就,总是几年便换一批,学问老是过时 !这难道是必然的吗 是自己功夫不深,写的东西价值不高 !求学不可太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宜当 缓缓为之;但太缓又易懈怠,所以意志坚强最为重要。 ”至于读书方法,钱穆谈道: “读书或采直阅式,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或采跳跃式,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不要因为不懂而废读
16、;或采闲逛式,如逛街游山,随兴之所之,久了自然可尽奥旨。 ”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这些治学和读书的经验是他多年积累而得,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钱穆自 1912年登上讲台,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的小学、中学、大学任教 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 1990年钱穆在台湾辞世。有人称他的离去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 为绝响 ”。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的守护者)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 70余种,总共 l400万字,正因如此,他成为被人仰慕的国学大师。 B钱穆认为中国文
17、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也不能凭空翻新。据旧开新、老干萌新便是钱穆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的道路。 C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一位教授,不仅因为他学力、才气兼备,讲课深入浅出,还因他富于民族感情,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D钱穆认为只要不急于求名求利、意志坚强 ,就会学问不过时、学术成果有价值,最终读书做事有大成就。 E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在多年治学和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他摸索出的 “直阅式 ”“跳跃式 ”“闲逛式 ”等读书方法都有借鉴价值。 【小题 2】 “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 ”,为什么这样评说钱穆?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为什么说钱穆 “是一位成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河南省 安阳市 中高 第三次 调研 考试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