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敬 ”的当代价值 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 “礼 ”和 “仁 ”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 “仁 ”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性意义。其实,在 “礼 ”和 “仁 ”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 “敬 ”来概括。 “礼 ”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 “天 ”、 “神 ”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 “敬 ”,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 “畏 ”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 “礼 ”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礼 ”由祭祀的
2、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 “敬 ”作为内质也留存了下来。这种 “敬 ”保障了 “礼 ”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也即出于天赋,由 “敬 ”而发的 “礼 ”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 “敬 ”,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 “敬 ”为内核。 孔子继承 “礼 ”的同时,自然吸纳了 “敬 ”的精神。在论语中, “敬 ”出现 21 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 “敬 ”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 “天 ”和 “神 ”的敬仰态度,强调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祭思敬 ”。即使 “敬鬼神而远之 ”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
3、也告诫人们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理。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 “治礼,敬为大。 ”孔子对于 “敬 ”的发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物事的敬业精神。 “敬 ”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论语出现的 21次 “敬 ”中,关于敬事的即有 l8 次。而且,由 “礼 ”中发展出来的 “仁 ”也以 “敬 ”为本。一般认为, “仁 ”是 “礼 ”的内核, “礼 ”是 “仁 ”的形式,故而许多学人着重以 “仁 ”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 “仁 ”之中也必有 “敬 ”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
4、”,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这种 “敬 ”的思想较之 “礼 ”和 “仁 ”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 “礼 ”和 “仁 ”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小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也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 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式微。而由于 “仁 ”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 “敬 ”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
5、以后更多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 “敬 ”的外延在扩大,而所抽象的内涵一直延伸着。 (选自光明日报 2009年 10月 20日,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选项中关 于 “敬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敬 ”最早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 B “敬 ”以其发自内心、出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 “内核 ”。 C “敬 ”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D “敬 ”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小题 2】下列选项对 “仁 ”、 “礼 ”、
6、 “敬 ”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礼 ”和 “仁 ”都以 “敬 ”为本, “敬 ”保障了 “礼 ”和 “仁 ”的发展可能。 B孔子继承周礼的 同时,自然吸纳了 “敬 ”的精神,并从 “礼 ”中发展出了 “仁 ”。 C比起 “礼 ”和 “仁 ”来, “敬 ”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 D “仁 ”是 “礼 ”的内核, “礼 ”是 “仁 ”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 “敬 ”的精神内涵。 【小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敬 ”保障了 “礼 ”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 “礼 ”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 B孔子对于 “敬 ”的
7、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 C在家庭作用愈加式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 “仁 ”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D深入认识 “敬 ”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 “礼 ”和 “仁 ”的内涵。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文中说 “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 【小题 1】文中没有 “敬 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 ”这一说法的依据。 【小题 1】 A项,从文中 “礼 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 敬 作为内质也留存了下来。这种 敬 保障了 礼 的实践可能性 ”一句可以看出二者不
8、是因果关系。 B项 , “殷周以后更多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 ”和 “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 ”是 “敬 ”的内涵发展的两个阶段,前者不是孔子的发展。 C项, “血缘关系愈加淡薄 ”,文中无此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办事儿 王和文 每次探亲回家,父亲都会提起表哥。他通常这样说,你表哥真不错,经常来照料我们,大大小小的事都替着张罗。 表哥待我们真是好。我在县城读书的时候,伙食差,经常陷于 “饥寒交迫 ”的境地。多亏了表哥,他当时在县里最气派的第一饭店工作,晚上下了班,经常到学校里给我送去一大块熟牛肉或狗肉,看着我吃下才笑眯眯地 离开。 我有时会问,你这样做好吗 表哥说,我
9、们那里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人吃嘛,撑死了能吃多少 我很感动,也很诧异,但是狗肉堵着嘴,想不出恰当的话来,只能说,你们不会把饭店拿垮了吧 果然被我不幸而言中。我考上大学的第二年,第一饭店停业了。表哥呢 进了一家金属乐器制造厂。 我再次放假回家,发现家里的橱柜、水缸盖、锅盖乃至簸箕,全都是亮闪闪的优质材料。我的心一沉 !侧立起耳朵,看着父亲。他老人家果然又说,你表哥真是不错。 我决定和表哥谈一谈。我尽量委婉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你这样做对单位和个人都是不负责任的,这样下去对自己是很不利的。 表哥很尊重我这个小弟,他也相当诚恳地表达了他的意思:你表哥我没有别的本事,只能拿破料子给亲戚朋友办点事儿;要是
10、这点事儿都办不了,我还不憋屈死啊;又不是偷出去卖钱,自己人用嘛,打死了能用多少 我乖乖地闭上嘴巴。 不过,表哥还是感谢我的开导,他说,放心吧老弟,我倒是想拿金块呢,可也得有啊,厂里只有铝合金和擦琴的布料。 我这才注意到,他家里的窗帘、床单、电视机罩 都是上好的白棉纱布。 我讪讪地说,你 们,你们不会把工厂拿垮了吧 果然又被我不幸而言中。没过两年,乐器厂倒闭了。表哥呢,下岗了。 又是一年过去。 我再一次回家。阔同学在当地最高档的酒店设宴款待。酒至半酣,我去洗手间,没想到竞遇见了表哥 !他做了这里的保洁员。 意外相逢,我们都特别高兴。表哥实在见老,也是奔 50岁的人啦,但是热情和仗义丝毫不受时间和
11、地点的局限,他把 “正在维修请您稍候 ”的大牌子架到洗手间门外,说,不让别人进来,给你专用 ! 我大着舌头说,这不太好吧 表哥说,嗨,这点事情都办不到,你表哥我在这里不是白混了么 从洗手闻出来,我发现衣兜里鼓鼓 的,掏出来一看,是不知什么时候塞进去的五六包卫生纸。我隐约记起表哥刚才说过一句话:这里只有这东西,真不好意思拿出手。 我嘿嘿笑了,眼泪却止不住流下来 (选自京江晚报 ) 【小题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 A小说中的表哥是一个对亲戚朋友热情仗义,喜欢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的艺术形象。 B小说中表哥的境况每况愈下启示我们:个人的利益是建立在集体利益的基础之上
12、的,如果一味假公济私,最终损害的可能就是自身的利益。 C小说中的表哥办事儿注重了人情,注重了个人利益,忽略了制度, 忽视了集体利益。 D小说中的表哥勤劳勇敢,他三次变换工作,自身利益并没有受到影响,他的所作所为是有情可原的。 E小说中的表哥做事注重人情, “我 ”被他的深情所感动,眼泪禁不住流下来,这样写更能突出表哥朴实无华的形象。 【小题 2】文章的题目是 “办事儿 ”,主人公表哥究竟会不会办事儿,还真是一件难以评价的事。请问表哥办了哪些事儿 你对这些事作何评价 (5分 ) 【小题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你说说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耐人寻味之处。 (5分 ) 答案: 【小题 1】 D
13、E 【小题 1】表哥办的事儿有:他在第一饭店工作时拿饭店的熟牛肉或狗肉送给我;他在金属乐器制造厂工作时拿厂里的金属和擦琴布料给自家和亲戚朋友们用;他在当地最高档的酒店做保洁员时把洗手间给我专用,并往我口袋里塞了五六包卫生纸。( 3分,一点一分)表哥办事儿注重了人情,忽略了制度;注重了个人利益,忽视了集体利益。( 2分) 【小题 1】小说以 “我 ”的流泪结尾,耐人寻味。( 1分)我的流泪既是为表哥的热情仗义而感动;也是为表哥的执迷不悟而痛惜。( 1分)作为一个明知表哥的关照不对,却一再受着表哥关照的我,内心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从 “我 ”的 身上,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并不是不懂得法律和制度,但往往
14、难免做了人情的俘虏,引人深思。( 3分) 【小题 1】表哥办的事儿有:他在第一饭店工作时拿饭店的熟牛肉或狗肉送给我;他在金属乐器制造厂工作时拿厂里的金属和擦琴布料给自家和亲戚朋友们用;他在当地最高档的酒店做保洁员时把洗手间给我专用,并往我口袋里塞了五六包卫生纸。( 3分,一点一分)表哥办事儿注重了人情,忽略了制度;注重了个人利益,忽视了集体利益。( 2分) 【小题 1】首先要筛选信息,把表哥的事整理下来,例如他在每个单位上班的情况,评价,关键点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之间的关系。 【小题 1】结尾耐心人寻味在复杂的感情上,即感动表哥对人的好,又认为他这样做不对。所以复杂的情感正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
15、的人情意识与制度的矛盾。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 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 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 “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 ”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
16、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 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 “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 之身,怒万乘之主; 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 ”颖川陈蹇少从英
17、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蹇怪而问之。英曰: “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 ”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 玄: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 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固 辞 疾笃辞:推辞。 B环 堵 之中堵:院子。 C月 致 羊酒致:送给。 D 延 问得失延:延请。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隐 于 壶山之阳州司临门,急 于 星火 B 乃 为英设坛席而陋者 乃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待 以 师傅之礼犹不能不 以 之兴怀 D蹇怪 而 问之拔剑撞
18、而 破之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英自幼学贯五经,因此求学者从四面八方来拜他为师,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 B樊英曾多次拒绝皇帝的征召。后来,顺帝责令郡县官府把他送进京城。到京后,樊英仍声称有病,不肯拜见顺帝。 C樊英不惧皇帝的威压,在殿上针锋相对,拒不应命。后来皇帝在生活上关心他,还以师礼相待,他才接受了五官中郎将之职。 D樊英不得已接受皇帝的诏令,既未能坚守自己的名节,又未能提出奇谋远策。谈到他的人因此感到失望,有人甚至对他进行批评。 【小题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臣非礼之禄,
19、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 2)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 A 【小题 1】 (1)我这个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3分) ( 2)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你匡时救世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 3分) 【小题 1】 “堵 ”的意思是 “墙 ” 【小题 1】 A 项 “于 ”介词,在 /介词,比; B 项 “乃 ”副词,于是 /副词,竟,竟然;C项 “以 ”介词,用 /介词 ,因为; D项 “而 ”均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0、。 【小题 1】 “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 ”有误。樊英 “隐于壶山之阳 ”,不愿授业; “州郡前后礼请不应 ”,这里的 “不应 ”也是指不愿授业 【小题 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 1)禄译为俸禄、虽不是虽然而是即使、申译为实现,各一分。( 2)及译为等到、匡可译为匡时、术译为方略各一分。 【译文】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从小在三辅接受学业,同时通晓五经。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来向他学习的人从四方而来。州郡先后以礼相请,他都不答应;公卿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安帝初年,征召他为博士。到建光元年,又下诏书给公车,赐给策书,征召樊英和同郡六个人,樊英等四人都没去。永建二年,顺
21、帝赐给策书,预备礼物,用黑色币帛征请樊英,樊英又坚决推辞说病得严重。于是诏书严厉责备郡县,要郡县用车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师,推说有病不能起来。于是强行将他抬入殿中,他仍然不肯以礼相从。皇帝发怒,对樊英说: “朕可以让你活,也可以杀掉你;能使你显贵,也可使你低贱;能使你富足,也能使你贫困。你为什么轻慢朕的命令? ”樊英说: “臣接受的是天命。活着度完一生,是天命;死了没有度完一生,也是天命。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活,又怎么能够杀掉臣!臣看见残暴的君主就像见到仇敌,站在暴君的朝堂上还不肯,怎么能够使臣显贵呢?臣虽然身为平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无异于皇帝之尊向,又怎么能够使臣低贱呢?陛下怎么
22、能够使臣显贵,使臣低贱!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 能使我贫穷呢!皇帝没法使他屈服,然而尊重他的名声,让他去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到四年三月,皇帝于是为樊英造坛设席,以老师的礼节对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得失。樊英不敢推辞,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数个月后,樊英声称病重,诏书要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休假。樊英起初接到昭令,大家都以为樊英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对皇上,又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感到失望。最初,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同被征召,不久张楷对樊英说: “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福建省 泉州 中高 下期 期末考试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