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福建省八县(市)高一下期期末联考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八县(市)高一下期期末联考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福建省八县(市)高一下期期末联考语文卷(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福建省八县(市)高一下期期末联考语文卷(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 “理由 ”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
2、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 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
3、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 “西化 ”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作者刘梦溪) 【小题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
4、一项是:( )( 3分) A现今的时代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人们因角度、侧面不同而作的解读也不同。 B在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中,我们要胸襟宽广,对不同的文化要 兼收并蓄。 C倡导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首要任务。 D近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 【小题 2】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要 “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 ”,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小题 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在现在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原因都有哪些?(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对本民族文化经典( 1分)的整理继承与发扬光大( 2分)。 【小题
5、1】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改变个人气质、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转移社会风气的需要;提高文化 素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小题 1】 C 项曲解原文,原文最后两行说的是要完成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 ”“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重 “理解 ”能力的考查。理解 “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 ”,要注意关键词 “自己文化的主体 ”“ 自己的文化精神 ”。 【小题 1】结合 “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 “ 就个人的修养
6、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 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 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 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 ”回答, 3分 ,对二点得 1分,对三点得 2分,对四点得 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琴 王 游 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 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
7、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凶残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 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
8、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 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
9、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小题 1】下列关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
10、两次写到 “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 ” 用了想象和反复的手法,意在突出琴声的美好及给人们内心带来的愉悦。 B文中 “琴王 ”在山村即将被淹没、人们慌乱不堪的情况下依然 镇定地在拉琴的情节,主要是为了暗示他由于耳朵聋可能不知道洪水的发生,所以最后才被洪水吞噬。 C从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句中,可以看出琴王可能已经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 D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向我们暗示人们并不关心他,所以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是属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旨,暗含了对人们冷漠的批判。 E、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
11、而止 ”一句,使作品 “戛然而止 ”,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让读者默默体会 “琴王 ”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小题 2】小说中的 “琴王 ”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4分) 【小题 3】品味文中划线的句子,说说他的琴声为什么能让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小题 1】 BD 【小题 1】 他虽然是一个聋子,但却是执著地追求艺术,演奏技艺高超,对作品有独到的领悟能力的民间音乐家; 他是在危急时刻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民间英雄。 【小题 1】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饱含诗意与美感,让人变得澄清。 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烦恼和不快
12、,都渐渐消融;第二天又可以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危难时,他的琴声让人们心态平和,重树希望,井然有序,最终获救。 【小题 1】 B、 “主要是为了暗示他由于耳朵聋可能不知道洪水的发生 ”不当,主要为了展现他的品格以及音乐对人性灵的作用。 D、人们陶醉在他的琴声中,并非不关心他,也就无所谓批判。 【小题 1】本题考查 “鉴赏作品的形象 ”考点,能力层次为 E,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每点 1分,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身份、艺术、思想境界展开。 【小题 1】回答 “他的琴声为什么能让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要注意题干中的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无分析不能得全分,每点 2分
13、,大意相同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 分 ) 子曰: “恭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卫灵公) 子曰: “放( 1)于利而行,多怨。 ” (论语 里仁) 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 阳货 【注释】( 1)放:音 f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孔子认为义对君子很重要。君子只有勇没有义,就会捣乱造反;小人只有勇没有义,就会做土匪强盗。 ” B孔子认 为,一个人如果做事情都是从利益出发,就会招致很多怨恨。 C孔子主张厚待自己,不愿
14、轻易指责别人,这样就可以远离怨恨。 D孔子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主张先 “义 ”后 “利 ”,不能够仅仅从个人的利益出发。 【小题 2】阅读下面文段,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孔子对待 “怨 ”的观点。( 3分)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孔子认为,要想远离怨恨,一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1分)二是做事情不仅仅考虑个人的利益。( 1分)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 待伤害自己的人。( 1分)(语意对即可。) 【小题 1】孔子不是说厚待自己,而是要严以律己。 【小题 1】谈谈孔子对待 “怨 ”的观点,注意 “子
15、曰 ”的内容的两个方面 “以直报怨 ”“ 以德报德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选篇一】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16、,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篇二】后四年,赵惠文王卒, 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福建省 一下 期期 联考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