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河南省永城实验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
《2011-2012学年河南省永城实验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河南省永城实验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河南省永城实验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3分) A以前的赛场上,八一队一直与广东队平分秋色,如今由于自身的原因,只能让广东队独霸国内篮坛。 B 2008年月,南方许多地区出现了罕见的雪灾,雪灾过后,不少抗雪救灾的动人场面变成了人们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 C季羡林老先生为了填补国内东方学研究的空白,不顾年老体弱,苦心孤诣,令人感动。 D龙川岛像一张舒展着的荷叶漂浮在浩如烟海的千岛湖上,岛上又有 30多个小湖,湖水明净,映着日光,犹如闪烁在荷叶上的水珠一样。 答案: D 把下面带序号的语句组合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填
2、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人之为人,在于人有思想。 ,而且还能够用行动来实现思想。 从现象中看出本质 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思想 有思想的人能够从事物的个性中看出共性 人不但有思想 用文字来记录思想 A B C D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9分,每小题 3分) 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 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 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 20世纪 80年代末的水平。 在 “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语境中,科学素养作为一项基本公民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意义上,公民科学素养
3、调查结果应该引发我们足够的深思。 公民科学素 养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持积极态度。但是否就意味着科学素养的提高? 这让人想到在过去的一年里,那些备受关注的科学 话题:从 “吃绿豆能治百病 ”的张悟本神话、道长李一的 “盖世神功 ”,到媒体炒作 “地球遭遇千年极寒 ”、 “世界末日将来临 ”,再到 “引渤入疆 ”让新疆变江南、禁止添加面粉增白剂等争议 面对其中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相信、追捧、盲从,媒体不加选择地跟进、扩大、炒作。 在专业层面,我国已是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 “创造大国 ”
4、,但以衡量质量的论文引用率和国际专利来看,远谈不上 “创新大国 ”。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的 60%- 80%仍存在很大差距。 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看似相距甚远,实 则紧密相连。 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固然不会参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但实际上,公众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使我们凭借少数科技精英的努力能够实现 “上天入地 ”,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在经济高速发展、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如何与之同步? 一个公民是否具有科学素养,并不仅仅看他能否正确判断 “声音是
5、否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这样的科学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不仅 测试公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更考察 公众对科学技术是否持怀疑态度,是否认为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望所纳的税费使用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等。甚至还有国家专门测试公众对于媒体信息是否具有质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仅应该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强调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理性认识科技应用到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不久前,科技部公布了中国科技实力 “清单 ”:中国科技投入年增 20%,科枝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
6、基础研究取得多个 “首次 ”或 “第一 ”,部 分领域比肩国际前沿。如果说,科技创新成果体现科技发展的 “硬实力 ”,公民科学素养则是科技发展的 “软实力 ”。而通过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任重道远。 (选自 2011年 02月 24日人民日报) 【小题 1】下列对 “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 ”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需要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B科学素养是一项基本公民素质,公民科学素养可以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来衡量。 C应该明白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
7、望所纳的税费使用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 D需要具备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精神,对科学技术能持怀疑态度,对于媒体信息具有质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小题 2】从原文看,下列对我国 “公民科学素养 ”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持积极态度,但公民科 学素养发展 却不能与之同步。 B面对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盲从,媒体不加选择地炒作,显示了公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C中国在专业层面上是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 “创造大国 ”而非 “创新大国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D离开公众素养这个科技发展的土壤,我们不可能有重大科技成果出现,也不可能
8、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小题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A对于科学素养,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是不能隔离的,两者紧密相连,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不会参与创新。 B正确判断简单的科学问题,不能说就具有科学素养。我国公民的科 学素养如何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同步,是一个重大命题。 C公民科学素 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 “软实力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进而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D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比较低,相 当于某些主要发达国家在 20世纪 80年代末的水平。 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5分
9、)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 ”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 “缺 ”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 “求阙斋 ”,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 ”有什么好呢? “阙 ”简直有点像古中国 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 “常态 ”。 在中国的传统里, “天残地缺 ”或 “天聋地哑 ”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
10、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 ,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 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
11、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 生不如意 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 从此 “地陷东南 ”,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 “天倾西北 ”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
12、下去,只因 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 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 “方其圆时,即其缺时 ”。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河南省 永城 实验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