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高邮市九年级下学期适应训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省高邮市九年级下学期适应训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省高邮市九年级下学期适应训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 届江苏省高邮市九年级下学期适应训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单位中不是长度单位的是 A米 B纳米 C牛顿 米 D光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所以 C不符合题意 B、纳米是长度最小的单位 1nm=10-9m所以 A不符合题意 C、牛顿 米是功的单位,不是长度单位,所以 C符合题意 D、光年是长度的单位,是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 1光年 =9.461015m所以 D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 C 考点:长度的单位 点评: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都是长度单位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 6V且保持不变,
2、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20 ,定值电阻 R0为 5 。闭合开关后,移动滑片,发现能使电流表 (“0 0.6A”或 “0 3A”)和电压表 (“0 3V”或 “0 15V”)的指针同时达到满刻度线。则 R0的电功率与电流的关系图像可能是下图中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闭合开关后,定值电阻始终能接在电路中,且电压恒定为 6V,所以电流不为 0,所以 A、 B错误; 根据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 最小(即为 0)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由公式 可知 D错; 所以选 C 考点:电功率 点评:考查学生会根据题意计算最大电流和功率的能力,会观察图象与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2年 2月,新修订的环境空
3、气质量标准增加了 PM2.5 监测指标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um( lu( Tl=10-6111)的颗粒物它的 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对空 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对 PM2.5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 PM2.5的颗粒大小与空气介子相近 B PM2.5的颗粒会影响太阳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C PM2.5颗粒在空气中不受重力作用 D减少尾气排放不能有效减少 PM2.5对空气的污染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um的颗粒物,比空气介子的直径大得多此选项错误; B 颗粒物太多,浓度太
4、大会影响阳光向地球的传播此选项正确; C 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包括此类颗粒物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此选项错误; D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 PM2.5超标的重要原因此选项错误 所以选 B 考点:分子、环保 点评:此题的设计体现了 “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理念,与时俱进是一道好题 为了防止中考考试作弊,监考人员利用手持式金属探测器对考生进行检查(如图所示),当靠近金属物体时,在金属导体中就会产生涡电流 (感应电流 ),探测器发出警报。以下选项中 也是利用该原理工作的是 A动圈式话筒 B电磁铁 C电铃 D电动机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如图所示,动圈式话筒是利用振动膜片带动线圈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5、产生随声音信号变化的感应电流制成的。所以 A正确。 B、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制成的,所以 B错误。 C、电铃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制成的。所以 C错误。 D、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而制成的。所以 D错误。 所以选 A。 考点:电磁感应 点评:通过题目中告诉的信息明确金属探测器的工作原理然后与选择项中各设备的工作原理相对比,从而可以得到答案:。根据题目中: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电流,可以确定该设备的制成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 如图为小科设计的遮光感烟探测器部分工作原理图,在一个外部光线无法进入的烟室中,装有一个激光发生器及带有感光电阻( R0)的电路, R为定值电阻,电源电压恒定;当烟雾
6、进入烟室后,激光被烟雾遮挡 而使感光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当烟雾达到某一浓度时,探测器便会发出警报。已知光照越强,感光电阻阻值越小,反之则越大。当烟室中烟雾越来越浓时,则 A电路的总电阻逐渐变小 B电压表的示数逐渐变大 C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变大 D定值电阻 R消耗的功率逐渐变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两电阻串联,由感光电阻的性质知:当烟雾进人烟室并越来越浓时,使光照变弱,感光电阻阻值增大,则电路中的总电阻增大; 这时由欧姆定律可得电路中电流减小,即电流表示数减小,由 U=IR可知,定值电阻 R两端的电压会减小,则 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知,感光电阻 R0两端的电压增大,即电压表的示数会变大
7、; 同时根据 P=I2R可知,因电路中的电流减小, R消耗的功率也减小; 所以 A、 C、 D说法错误;只有 B说法正确 所以选 B 考点:欧姆定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电路图的分析及欧姆定律的使用,从题中得出感光电阻的阻值与光照的变化关系是本题的突破口 如图所示是一种自制的乘车头部保护器,右下图是它的结构示意图,它实际是一个双面橡皮碗。下面关于这个保护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碗被玻璃 “吸 ”住后,皮碗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B挤出的空气越少,皮碗贴在玻璃上就越紧 C皮碗与玻璃的摩擦阻止乘客头部前后移动 D头部与玻璃撞击时皮碗起缓冲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被玻璃 “吸 ”住后,皮碗内的气压小
8、于大气压,在气压差的作用下,皮碗牢牢的吸在玻璃上,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挤出的空气越多,压强差就越大,皮碗贴在玻璃上就越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皮碗与玻璃的摩擦阻止乘客头部前后移动,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皮碗具有弹性,头部与玻璃撞击时皮碗起缓冲作用,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 B 考点:大气压、摩擦力 点评:本题借助乘车头部保护器考查相关的物理知识,注重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属于中考的常见类型 物理图象可以用来直观且定量地描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如图所示图象,若满足一定条件,可以正确表示以下两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有 A自由下落
9、的苹果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B压强和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 C电热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D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图象上可以看出,该图象反应的物理量之间成正比关系,然后根据各选项之间的关系选择即可 A、 自由下落的苹果速度越来越大,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 B、压力一定时,压强和受力面积成反比,所以该图象不能反应压强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C、由焦耳定律可知,电阻与时间一定时,电热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所以该图象不能反应电热和电流的关系; D、在同一地点( g一定)时,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所以该图象能表示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 所以选 D 考点:物理图形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学
10、生的观察能力和图象分析能力,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解题时应熟记这些关系并加深理解 2012年 11月 23日,国产歼 -15舰载机首次在航空母舰 “ 辽宁号 ”上成功起降,如图,一举突破了阻拦着舰等飞行关键技术。下列有关说法 不正确的是 A飞机起飞时,飞机为参照物 ,航母是运动的 B飞机起飞时,是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原理来获得推力的 C飞机降落时,不能立即停止下来,是由于飞机的惯性很大 D飞机降落时,阻拦索挂住飞机后,飞机慢慢停下来是因为飞机没有受到向前的推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飞机起飞时,飞机与航母的位置是变化的,因此以飞机为参照物航母是运动的,该选线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飞机的机
11、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飞机起飞时,是利用气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产生的飞机的升力,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飞机降落时,不能立即停止下来,是由于飞机有惯性,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飞机降落时,被阻拦索挂住立即停下来,由运动变为静止,是因为飞机没有受到向前的推力,而是受到了摩擦力,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 B 考点: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惯性、摩擦力 点评:本题以国产歼 -15舰载机首次在 “辽宁号 ”航空母舰上成功起降的情景为载体,考查相应的物理知识,注重了物理知识和生产 生活实际的结合,注重了学以致用 如图是龟山雨后的美丽雾景。关于雾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12、雾是雨水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B雾是雨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C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水珠 答案: C 试题分析:春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空气中的土壤颗粒上,就是雾,而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是液化现象 所以选 C 考点:液化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分析时弄清变化前后的状态变化是本题的关键 下列有关光学器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对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B幻灯机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镜头的二倍焦距 C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D凹透镜能使光发散,可用于近视眼的矫正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对光的反射的原
13、理制成的,所以 A错误; B、幻灯机原理是将胶片放到距离镜头的 2倍焦距和 1倍焦距之间,所以 B错误; C、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 C错误; D、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所以 D正确 所以选 D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的特点和成像原理以及近视眼的矫正方法,综合性较强,要结合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风能与地热能均属于一次能源 B电磁波与声波传播速度相同 C电磁波与声波均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太阳能是核裂变释放的能量 答案: A 试题分析: A、一次能源
14、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如化石能源、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所以 A正确 B、电磁波的波速和光速相同,但声速比光速小的多所以 B不正确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 C不正确 D.太阳能是核聚变释放的能量,所以 D不正确 所以选 A 考点:能源、声音、电磁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电磁波传播的条件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新能源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以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与 “用光线表示光 ”相同的是 A把电流比做水流 B利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量硬币的直径 C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分布 D利用 20的总电阻代替串联的 15和 5的电阻 答案: C 试题分析: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采用的是 “
15、模型法 ”; A 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相比,采用的是 “类比法 ”; B.利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量硬币的直径 ,采用的是转换法; C 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采用的是 “模型法 ”; D.利用 20的总电阻代替串联的 15和 5的电阻 ,是等效替代法 所以选 C 考点:物理学方法 点评:解决此题要知道各物理量的研究方法,光线和磁感线是 “模型法 ”,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相比用的是 “类比法 ” 实验题 在 “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它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有关,小组同学利用图所示装置测得了四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 次数 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的 高度 h/cm 测力计
16、示 数 F/N 测力计移动的 距离 s/cm 1 3.0 2.0 1.2 6.0 2 3.0 5.0 1.2 15.0 3 3.0 8.0 1.2 27.0 4 3.0 10.0 1.2 30.1 ( 1)四次实验中,第 次实验数据明显出现错误,应当剔除。 ( 2)第四次实验中,有用功是 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 3)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 关。 答案: 0.3 83.3% 无 试题分析:( 1)读图可知,滑轮组用 3段绳子承担物重,因此, s=3h,当钩码上升 8.0cm时,拉弹簧秤的线端提升的距离应为 24cm,所以表中的第 3次数据是错误的; ( 2
17、)第四次实验中,有用功是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3)滑轮组不变时,物体提升高度与拉力移动距离的倍数关系也不变,不会影响机械效率的大小,而摩擦、拉力是否匀速、拉力的方向是否竖直都会影响机械效率的大小,因此可以判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无关。 考点: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点评:此题中分析滑轮组的组成,确定提升高度与拉力移动距离的关系是关键;同时还要明确机械效率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为粗略测算电热器的功率,甲乙两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一个实验的原理设想:利用如图所示的电热器对水进行加热,测量相关的数据,计算出水吸收的热量,如果忽略掉热损失,就可以粗略地认为电热器消耗的电能等于水吸收的热量,然后
18、再计算电功率。根据这个思路,他们将电热器放入一塑料杯里(杯外还包装有泡沫塑料),杯内装有水。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两个不同的电热器,以及质量不同的水进行实验。表 1、表 2分别是甲、乙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已知水的比热容 C) 表 1 水的质量 m=400g (甲组数据) 时间 ( t )/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 T )/ 70 76 82 89 94 100 100 100 100 表 2 水的质量 m=350g (乙组数据) 时间 ( t )/s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温度 ( T )/ 22 26 30 33 37 4
19、0 43 46 48 ( 1)实验前,同学们对两加热器的发热丝进行了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材料和长度相同, 于是他们马上判断出两电热丝的阻值不相同,其判断的依据应该是 。 ( 2)这个实验方案的计算原理是 P= (物理量符号参照数据表所示) ( 3)要计算电功率,甲小组处理数据时,只选择了前六个数据,其原因是若计算加热时间取 “8min”,则其测量值比真实值偏 (选填 “大 ”或 “小 ”),而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是 (选填 “实验误差 ”或 “数据处理错误 ”)。 ( 4)合理处理数据后,他们对比了老师给的电热器铭牌数据,发现误差比较小的是 组,原因是 。 答案:发热丝粗细不同 小 数据处理错误
20、 乙 乙组中水的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差小,热量散失少 试题分析:( 1)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两加热器的材料和长度相同。则判断依据就是发热丝的横截面积。 ( 2)因为 , 且 ,所以 ( 3)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因为 5min后水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是数据处理错误。 ( 4)合理处理数据后,他们对比了老师给的电热器铭牌数据,发现误差比较小的是乙组,原因是乙组中水的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差小,热量散失少。 考点:测算电热器的功率 点评:本体通过测算电热器的功率的实验,重点考察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和设计实验减小误差的基本能力。 一些同学 观察到建筑物的支柱一
21、般都为圆柱和四棱柱,他们想了解支柱的最大承受力与支柱的形状是否有关,为此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A.每人各选三张相同的白纸,按如图 a所示分别折成空心的四棱柱、圆柱、三棱柱,如图 b所示,接合处用双面胶粘住。 B.三位同学分别在四棱柱上放一硬质塑料板,然后:甲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砝码,直到支柱被压塌,记录添加的砝码总质量(如图 c所示);乙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钩码,直到支柱被压塌,记录添加的钩码总质量;丙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细砂,直到支柱被压塌,用天平称出添加的细砂的 总质量并记录。 再分别用圆柱和三棱柱重复实验步骤 B,记录相关实验数据。 (1)此实验中甲同学添加、更换
22、砝码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 “从大到小 ”或 “从小到大 ”) (2)最能精确反映支柱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的是 同学所做的实验。 (3)下表为丙同学测得的实验数据,根据数据分析,三个支柱中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 N。( g=10N/kg) 支柱形状 四棱柱 圆柱 三棱柱 塑料板与细砂总质量/g 392 400 243 答案:( 1)从小到大 ( 2)丙 ( 3) 4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中加减砝码的原则可知:添加砝码的合理顺序应该是从大到小该实验中加减砝码的原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根据该实验的要求,与天平使用是不一样的(大砝码可能就直接把柱体压垮啦) ( 2)比较三位同学的增加压力的方法可知:
23、丙同学是利用添加细沙的方法,这样能均匀缓慢的增加,所以最能精确反映支柱所能承受最大压力的是丙同学所做的实验 ( 3)比较丙同学测得的实验数据可知:形状为圆柱体时所加的细沙的质量最大; 则支柱中承受最大压力为: F=G=mg=0.4kg10N/kg=4N 故答案:为:( 1)从小到大;( 2)丙;( 3) 4 考点:物体的支撑力与形状的关系。 点评:是否精确反映支柱所能承受最大压力,关键是增加压力的大小时是否是均匀缓慢的增加,不能跨越式的增加 学会观察生活,动脑思考,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做一些探究小实验是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好方法。 ( 1)汽车是常见的交通工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汽车也走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省 高邮市 九年级 学期 适应 训练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