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扬州市树人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扬州市树人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扬州市树人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扬州市树人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右图提到的 “低碳生活 ”是指生活中要减少能量消耗,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属于 “低碳生活 ”方式的是 A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具 B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 C大量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D广泛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答案: A 试题分析: “低碳生活 ”就是要减少能源消耗,降低 “碳 ”,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A、由于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具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故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具,会增大对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错误; B、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
2、行,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而减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正确; C、大量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能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正确; D、广泛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正确。故选A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点评: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产、生活细节,并据此进行 分析解答。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60 时, 50克水中加入 50克甲得到不饱和溶液的溶质与溶液质量比为 4:9 B 60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到 40 时,乙析出晶体最多 C 40 时,丙和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相同 D 40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为 :乙 甲 丙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 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6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80g,即在 60 时,向 50g中加入 50g甲物质,充分溶解后,只能溶解 40g,故可得到溶液质量为 90g,则溶液中溶质与溶液质量比为 4:9,但由于仍有 10g甲物质未溶解,故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丙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最大,而甲、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故将 60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到 40 时,乙析出晶体最多,正确; C、由溶
4、解度曲线图可知, 40 时乙、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故说明 40 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可知 40 时,它们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相同,正确; D、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曲线位置在上方的大,在下方的小,故 40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为 : 甲 乙 =丙,错误。故选 BC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工业盐酸因含
5、 FeCl3而显黄色,现向 1 2mL工业盐酸中逐滴加入 NaOH溶液,其加入量 (x)与生成沉淀量 (y)的关系比较合适的图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向工业盐酸中逐滴加入 NaOH溶液时,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而生成的氢氧化铁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开始没有沉淀产生,当氢氧化钠把盐酸消耗完后,才开始产生沉淀,而当氯化铁消耗完后,则不再产生沉淀,C图符合变化规律。故选 C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记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时还要注意和图中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6、氢元素有 3种不同的原子,其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依次为 0、 1、 2。这 3种原子与金属锂形成的氢化锂 “三兄弟 ”LiH 、 LiD、 LiT是 “神舟七号 ”的燃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 D、 T质子数之比为 1:2:3 B LiH、 LiD、 LiT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 C H、 D、 T核外电子数不等 D LiH、 LiD、 LiT中 Li元素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A、因为 H、 D、 T 都属于氢元素,故它们的质子数相同,都是 1 个质子,错误; B、根据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可知,当质子数一定时,中子数越多,相 对原子质量越大,而
7、相对分子质量是分子中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故 LiH、 LiD、 LiT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正确; C、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故 H、 D、 T核外电子数相等,错误; D、根据元素质量分数 = ,结合 LiH、LiD、 LiT的化学式可知, Li的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相同,而 LiH、 LiD、 LiT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则 LiH、 LiD、 LiT中 Li的元素的质量分数依次减小,错误。 故选 B 考点: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的概念,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化 学式的计算,熟练掌握相关计算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所以要求学生在平
8、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训练。 下列利用初中化学知识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一定是金属 C某固体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氨味,证明该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 D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木条火焰熄灭,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答案: CD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分析。 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中,就只含有一种元素 氧元素,错误; B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可能是金属或碳酸盐等物质,错误; C某固体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氨味,则能证明该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正确;
9、 D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木条火焰熄灭,则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或氮气等不支持燃烧的物质,正确。故选 CD 考点: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别,酸的化学性质,铵根离子的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 点评:理解和熟记相关概念、理论是解题的关键,严格按概念或定义分析 进行分析,在解此类题时,可熟记一两个特例,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判断。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待提纯的物质 选用的试剂 操作方法 A 铜粉(碳粉) 氧气 在空气中灼烧 B NaC1(Na2CO3) 盐酸 加入过量的盐酸,将溶液蒸发结晶 C NaOH(Na2SO4) 稀硫酸 加入过量的稀硫酸、蒸
10、发结晶 D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将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再通过浓硫酸的洗气瓶 答案: BD 试题分析: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来分析。 A、铜粉和碳粉混合物,在空气中灼烧,由于它们都能与氧气反应,故均被除去,错误; B、 NaC1和 Na2CO3混合物,加入过量的盐酸后,杂质 Na2CO3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而被除去,而主要物质氯化钠不能与之反应,故能除去杂质,而且剩余的盐酸在溶液蒸发时会挥发掉,正确; C、 NaOH和 Na2SO4混合物,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后,主要物质 NaOH会被反应掉而除去,而杂质却不反应,错误; D、一氧化
11、碳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后,杂质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而被除去,而主要物质一氧化碳不反应,故能除去杂质,由于除杂时带入了一定量的水,故要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气体中的水,得到较纯净的一氧化碳,正确。故选 B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经测定,甲醛 (CH2O)、醋酸 (C2H4O2)、丙酮 (C3H6O)三种物质的混合物中含氢元素 8g,则该混合物完全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 A 48g B 72g C 120g D 176g 答案:
12、 D 试题分析:由甲醛、醋酸和丙酮的化学式可知,每个分子中的 C、 H原子个数比均为 1: 2,则 C、 H 元素质量比均等于( 112):( 21) =6: 1;根据题意,混合物中含氢元素 8g,则混合物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8g6=4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混合物中所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 =完全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再结合 “物质的质量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可知,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 =48g =176g。故选 D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熟练掌握相关计算的
13、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此外还应注意元素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将 V1mL3.65% HCl溶液和 V2mL 未知浓度的 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 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 (实验中始终保持 V1 + V2= 50mL,溶液密度均看成 1g/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 22 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 C NaOH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6% 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答案: B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图示分析。 A、从图示观察,起始温度即为实验时环境温度,故该实验开始时温度是 20 ,错误; B、根据图示中溶液温度变化进行比较可知,该
14、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故表明化学能可能转化为热能,正确; C、根据图示可知,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参加反应的盐酸溶液的体积是30mL,由 V1+V2=50ml可知,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 20mL,由于溶液密度均看成 1g/ml,故盐酸溶液的质量是 30g,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0g,设恰好反应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是 x,则 HCl + NaOH = NaCl + H2O 36.5 40 30g3.65% x 36.5:40=(30g3.65%):x 解得, x=1.2g 则 NaOH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 =6%,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但有水生成的
15、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错误。故选 BC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点评:理解和熟记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时还要注意和图中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某溶液中含 n 个 K+、 n 个 SO42-、 n个 Cl-,除可能存在一定数目的 H+或 OH-外,别无其它离子存在。请推测此溶液的 pH A pH 7 B pH 7 C pH 7 D pH 7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于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和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故整个溶液对外不显电性;再根据题意 “某溶液中含 n 个 K+、 n 个SO42-、 n个 Cl
16、-”可知,该溶液中正电荷总数是 n个,负电荷总数是 3n个,故要使溶液不显电性,则还需要有较多的带正电的 H+,故溶液显酸性。故选 A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溶液对外不显电性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A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微粒的性质结合题意分析,将方便面在平原密封好时,袋内的气压等于平原的大气压,将其带到高原后,由于高原气压变低,故袋内气体的分子间的间隔随压强减小而变大,气体体积增大,包装袋会鼓起来;但原子本身
17、不变,包括质量、体积和数目。故选 A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 “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某物质的着火点为 t ,右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A Q 点 B N 点 C P点 D M点 答案: A 试题分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且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的浓度越大,燃
18、烧越剧烈。 A、 Q 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最大,故燃烧最旺,正确; B、 N 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但氧气的浓度较小,故燃烧情况一般,错误; C、 P点的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不能燃烧,错误; D、 M点的温度虽然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故不能燃烧,错误。故选 A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评: 理解和熟练掌握燃烧及燃烧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时要把图中提供的信息和燃烧的条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市今年年大力发展糖业生产,小亮家种植的甘蔗出现茎叶细小,同时有倒伏现象。小亮认为应给甘蔗施用复合肥,下列属于复合肥
19、料的是 A CO(NH2)2 B NH4NO3 C NH4HCO3 D KNO3 答案: D 试题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A、 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B、 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C、 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D、 KNO3中含有钾、氮两种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 D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种或哪几种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现代
20、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A发射航天飞机 B水车汲水灌溉 C太阳能供热 D风力发电 答案: A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发射航天飞机的过程中,需要燃烧大量的燃料来提供能量,故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水车汲水灌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太阳能热水器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
21、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 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 PM2 5监测指标。 PM2 5( particulate matter)是指 2 5微米以下的细微颗粒物,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大。下列措施对 PM2 5的治理起不到积极作用的是 A城市道路定时洒水 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C大力植树造林 D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PM2.5是指 2.5微米以下的细微颗粒物。 A、城市道路定时洒水,能有效减少地面上颗粒物的漂浮,有积极作用; B、火力发电需要燃
22、烧大量的化石燃料 ,从而产生大量的悬浮颗粒,没有积极作用; C、植树造林能减少沙尘、或扬沙等天气的发生,从而能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有积极作用; D、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就能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有积极作用。故选 B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 PM2.5是指 2.5微米以下的细微颗粒物,只要能减少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量,就能对 PM2.5的治理起作用。 妈妈在新装修的家里放了一个炭雕 (如图 ),说它是一 种工艺品,又是一种实用的室内空气净化器。炭雕的这种新功能源于 A活性炭的吸附性 B碳的稳定性 C碳的导电性 D碳的还原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活性炭具有
23、疏松多孔的结构,故具有吸附性,所以可以用作室内空气净化器,吸附空气中的细小颗粒物和异味等。故选 A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点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所以熟记碳单质的物理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在空气中加热铜丝,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化学反应的现象分析判断。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由于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故现象为产生大量的白烟,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其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但这不是可见的现象,错误; 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 扬州市 树人 中学 九年级 第一次 模拟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