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里,下列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 A雨后的彩虹 B夜晚的霓虹灯 C节日的礼花 D彩色的图画 答案: C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雨后的彩虹,是由空气中的水滴对光的折射形成的,此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夜晚的霓虹灯,是由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形成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节日的礼花的燃放过程中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D、彩色的图画是由于光的反射引起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煤气中添加少量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 (C2H5SH),可以提醒人们预防煤气泄露。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充分燃烧, 其反应方程式为 2C2H5SH + 9O2点燃 4CO2 + 2X + 6H20, 则 X 的化学式为: A SO3 B SO2 C CO D H2SO4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2H5SH + 9O2点燃 4CO2 + 2X
3、+ 6H20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碳原子 4 4 氢原子 12 12 硫原子 2 0 氧原子 18 1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 2X分子中含有 2个硫原子和 4个氧原子,则 1个 X分子中含有 1个硫原子和 2个氧原子,则物质 X的化学式为 SO2。故选 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推断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应注意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氧化物 B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C水由水分子构成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水
4、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分析。 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氧化物,正确; B.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正确; D.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错误。故选 D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一定不变 C一定质量的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D一定质量的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溶液的组成、特征等方面知识分析
5、。 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液体,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错误; B、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如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溶液的温度也可能降低(如硝酸铵溶解吸热),也可能不变,错误; C、稀释只是增加溶剂的量,故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正确; D、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溶剂的量增加,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错误。故选 C 考点:溶液的特征,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溶液的特征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右图信息能说明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同隔 C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答案: A 试题分析
6、:根据微粒的性质结合题意分析, “一滴水约有 1.671621个水分子 ”,说明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的数目很多,也就说明水分子的体积很小。故选 A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 “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A物质的总质量 B元素种类 C原子数目 D分子数目 答案: D 试题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据此分析。
7、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一定不变的; B、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由于原子是不变的,所以元素的种类是一定不变的; C、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变,也可能不变。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熟练掌握化学反应前后的 “六个不变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元素的种类、质量、物质的总质量; “两个一定变 ”:分子的种类、物质的种类; “两个可能变 ”:分子的数目、元素的化合价。 “民以食为天 ”。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碾米 B淘米 C洗菜 D酿酒 答案: D 试题分
8、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碾米的过程中,只是去除了糙米的外表皮,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淘米的过程中,只 是去除了米的表面的可溶于水的物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洗菜的过程中,只是把菜叶的表面的赃物去除,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9、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B氧气能跟所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C水中的生物能依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 D带火星的木条一定能在含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复燃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分析。 A.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可燃,故不能作燃料,错误; B.氧气较活泼,故能跟很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但不能跟所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错误; C.水中能溶解少量氧气,且氧气能支持呼吸,故水中的生物就能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正确; D.带火星的木条在纯氧中能复燃,但不一定能在含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复燃,如空气中含有氧气,就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错误。故选 C 考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点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
10、用途,物质的用 途反映物质的性质,熟记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是 A铁丝 B木炭 C白磷 D硫粉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化学反应的现象分析判断。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白光,由于其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固体生成,错误; C、白磷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烟,是因为反应生成了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错误;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蓝紫色火焰,由于其生成物是二氧化硫气体,没有固体生成,错误。故选 A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点评:实验
11、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答案: B 试题分析: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不同种 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 A、图中的 8 个分子 ,可分为 2 种,故为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混合物;但由于每个分子都是由同种原子所构成的,故为单质的分子,错误; B、图中的 6个分子,可分为 2种,故为不同种物质
12、的分子,所示物质为混合物;且由于每个分子都是由不同种原子所构成的,故为化合物的分子,正确; C、图中的 5 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纯净物,错误; D、图中的 8 个分子,可分为 2 种,为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混合物;但由于其中一种分子的每个分子都是由同种原子所构成的,故为单质的分子,错误 。故选 B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水是生命之源,以下生活中的 “水 ”能看成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 B食盐水
13、C自来水 D蒸馏水 答案: D 试题分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A、矿泉水是由水和多种矿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 B、食盐水是由氯化钠和水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 C、自来水中含有水和多种可溶性的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D、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 水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正确。故选 D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由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 21 B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是永恒不变的 C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
14、物 D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的质量越好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分析判断。 A、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21%,错误; B、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是相对平衡的,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如现代工业的发展,已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错误; C、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正确; D、空气质量等级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错误。故选 C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空气的组成的知识,同学们要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 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 B滴加液体
15、 C 取用块状固体 D液体过滤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防止中毒),要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错误; B、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竖直放置在试管口上方 1cm处,不能伸入到试管内,否则会污染胶头滴管,进而会污染试剂,正确; C、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要先将试管平放,再将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部,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来,让块状固体滑到试管底部,如图示放入,则可能会砸碎试管,错误;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没有,错误。故选 B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
16、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已知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原子核内有 17个质子 B一个氯原子的质量为 17g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易失电子 D氯离子 Cl-核外有 17个电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A、由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氯原子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为 17,正确; B、一个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7,而一个氯原子的实际质量是非常微小的,错误; C、由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 7,多于 4个,故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得到 1个电子,而形成 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
17、结构,错误; D、氯离子 Cl-是氯原子得到 1个电子而形成的,而氯原子核外原有 17个电子,得到 1个电子后形成 Cl-时,核外共有 18个电子,错误。故选 A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 确的是 A铝的元素符号: AL B 2个氢原子: H2 C 2个氯分子: 2Cl2 D镁离子: Mg+2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分析。 A、铝的元素符号为 Al,第二个字母要小写,错误; B、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 2 个氢原子表示为 2H,
18、错误; C、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 2个氯分子表示为 2Cl2,正确; D、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且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 “1”要省略;由于镁离子带 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表示为 Mg2+,错误。故选C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点燃酒精灯时,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山东省 滨州市 城区 第三中学 九年级 上学 期末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