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1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物理量中,以科学家的名字伏特作为单位的物理量是 A电流 B电压 C电阻 D电功率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我们对电压、电流、电阻和电功率单位的了解来作答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特。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电流、电压、电阻和电功率单位。 点评:在此题中学生对于电流、电压、电阻和电功率单位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如图所示,分别用铁和铝做成两个外部直径和高度相等,但内径不等的圆柱形容器,铁容器装满质量为 m1的水后总重为 G1;铝容器装满质量为 m2的水后总
2、重为 G2。下列关系中可能正确的是 A G1G2,m1m2 C G1m2 D G1G2,m1m2 答案: BCD 试题分析:由于题中所给的条件是铁容器和铝容器的外部直径和高度相等,它们的重和各自装满水的质量都是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那么容器重 G1、 G2和水的质量 m1、 m2之间的关系怎样,我们分别对几个选项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AC、如果 G1 G2,而 铁 铝 ,则铁的体积应小于铝的体积 V 铁 V 铝 ,又容器与水的总体积相等,应有 m1 m2,故 A错、 C正确; BD、当 G1 G2时,如果满足 V 铁 V 铝 ,则有 m1 m2,反之,如果满足 V 铁 V铝 ,则有 m1 m2
3、,故 B、 D正确。 故选 BC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密度公式、重力公式的应用。 点评:解决此题时,分析时要细心,因为容器重和各自装满水的质量都是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分析时有难度。 关于电和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通电导线周围 存在磁场 B电动机工作时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C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D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答案: AC 试题分析:本题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电流的磁效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基础知识来判断即可。 A、奥斯特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故该选项正确; B、电动机即通电能动,故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故该选项错误; C、发
4、电机是通过运动产生电能,故是消耗机械能产生电能,故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工作的,故该选项正确; D、当闭合电路中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在电路中才会产生感应电流,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 A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磁现象。 点评:该题考查磁现象中多个规律及概念,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需要对基础知识掌握并理解才能正确作答。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内能增加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B在高山上烧水,水的沸点将高于 100 C当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时,水一定能够沸特腾 D钢丝很难被拉长,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答案: AD 试题分析: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但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时要吸 热,内
5、能增加,但温度不变大气压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液体的沸点和气体压强有关,气压越小,沸点越低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两种,物质汽化需要吸收热量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 A、物体内能增加,可能使物体的温度升高,也可能改变物体的状态,物体的温度不变此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水在 1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 100 ,高山上空气稀薄,气压低于 1个标准大气压,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所以在高山上烧水,水的沸点将低于 100 此选项错误,不符合 题意。 C、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时,若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因为分子间存
6、在着引力,所以钢丝很难被拉长此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 A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沸腾的条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分子间的作用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但题目难度不大,只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采用在声源处减弱的方法来减弱噪声的 B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会不同 C我们听到的锣鼓声是 通过空气传入耳中 D用棉花团堵住耳道,就听不清外界的声音,说明声音不能在棉花中传播 答案: ABC 试题分析: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声源出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7、,即其和振幅及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即振幅越大,其响度就越大;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如雪、棉花等对于蓬松的物体能够吸收声音;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即是在声源处减弱,故该选项正确; B、当用不同的力敲鼓时,鼓膜的振动幅度不同,因而其所发出的响度就不相同,故该选项正确; C、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故我们在生活中听到锣鼓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朵的,故该选项正确; D、用棉花团堵住耳道,就听不清外界的声音是由于声音经过棉花时损失掉了很多,并不是棉花不能传播声音,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 AB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声现象。 点评:知道声音的传播介
8、质、噪音的控制方式及响度的影响因素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图所示容器内放有一长方体木块 M,上面压有一铁块 m,木块浮出水面的高度为 h1(图 a);用细绳将该铁块系在木 块的下面时,木块浮出水面的高度为 h2(图 b);将细绳剪断后(图 c),木块浮出水面的高度 h3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把木块 M和铁块 m看做一个整体,图 a中排开水的体积 Va 排 与图 b排开水的体积 Vb 排 而图 c只研究长方体木块 M排开水的体积 VC 排 根据沉浮条件得出排水体积大小的关系,从而得出木块浮出水面的高度。 设长方体木块的底面积为 S,高为 h;把木块 M和铁块 m看做一个整体,两种情
9、况都是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木块和铁块的总重力,浮力相等在同种液体中它们受到的浮力相等,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即 Va 排 =Vb 排 。 又 Va 排 =Sh-Sh1, Vb 排 =Sh-Sh2+Vm,所以 Sh-Sh1=Sh-Sh2+Vm, Vm=S( h2-h1) - 由图 a可知:木块和铁块的漂浮时 F 浮 =G 木 +G 铁 ; 水 gS( h-h1) =木 gSh+铁 gVm- ; 将 式代入 式得: - 将细绳剪断后(图 c)木块漂浮; GM=FM 浮 ;即 木 gSh=水 gS( h-h3); - ; 将 式代入 式得: 故选 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浮力的综合计算。 点评:解答
10、本题的关键是图 a与图 b中要把木块和铁块看作一个整体,利用图 a的重力和浮力关系,图 a与图 b中之间的浮力相等而得到的排开的水体积相等的关系得出木块高 h的表达式;知道在图 c中只是木块浮出水面,高度只决定于木块本身,本题难度较大。 某同学做电学实验,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的大小,测量并记录了多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根据表格中记录的数据分析,他所连接的电路可能是电路图中的哪一个 U/V 0.6 0.7 0.8 0.9 1.0 1.1 I/A 0.18 0.21 0.25 0.27 0.30 0.33 答案: B 试题分析:通过表格分析可知,电压表的示数可以变化,并且电流也是随着电
11、压的增大而增大,但比值不变,所以关键是看选项中哪一个符合题意。 解: A 中的电压表测得是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大时,电压表示数变大,而电流表示数变小,与表格提供数据规律不一致,不符合题意; 因为电压表的示数可以变化,而 C、 D中的电压表示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B中的电压表测得是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当电压表示数变大时,电流表示数也变大,且比值不变,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路的连接。 点评:解决此类电路图连接问题,要结合题意实际要求去分析,不可盲目乱猜 将一重为 1000N的建筑材料匀速运送到 6m高的楼上,站在楼上时,一个人可产生的平均拉力为 150N。
12、建筑工人用一个重 100N的滑轮和一根足够长的绳子,用图所示的滑轮将建筑材料拉到楼上。如果不计绳重和摩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需要 4个人,效率为 91% B需要 4个人,机械效率为 83% C需要 3个人,机械效率为 91% D需要 3个人,机械效率为 83% 答案: A 试题分析:知道建筑材料与动滑轮的总重,利用 可求实际需要的拉力。这些力由多个人共同施加,而且平均不超过 150N,据此求解需要的人数; 知道建筑材料重和提升的高度,利用 W=Gh求出有用功,再用拉力乘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求出总功,再利用效率公式求该装置的机械效率。 不计绳重和摩擦, , 需要 4个人,每个人的拉力才不会
13、超过 150N; s=2h=26m=12m, 故选 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 点评:本 题中注意掌握动滑轮拉力 F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不计绳重和摩擦时利用 求拉力大小是本题的关键。 如图所示,当开关 S断开与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之比是 14,则电阻 R1与R2之比是 A 23 B 13 C 41 D 14 答案: B 试题分析:当开关 S闭合时,两电阻并联,电流表 A测干路电流;当开关断开时,只有 R2接入电路;则由欧姆定律可求得电阻之比;由并联电路的特点可求得 R1中的电流。 当 S断开时,电流表测量通过 R2的电流;开关 S闭合时, R1与 R2并联;因 R2两端电
14、压不变,故通过 R2的电流不变,而电流表示数之比为 1: 4,故通过 R2的电流与通过 R1的电流之比为 1: 3;由欧姆定律得,电阻与电流成反比,故R1与 R2的电阻之比为 3: 1。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欧姆定律及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点评:在此题中要求学生了解欧姆定律及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因是选择题,故可直接利用比例关系求解 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 ( )。为了使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小于酒精对容器底的压强,应分别在两个容器内 (无液体溢出 ) A倒入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 B倒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 C抽出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 D抽出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 答案:
15、 C 试题分析:两个容器完全相同,并且形状规则,上下一样粗细,所以此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已知水和酒精的质量关系,从而可利用公式G=mg判断重力的关系,已知底面积的关系,利用公式 判断出此时压强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各个选项提供的条件进行分析即可。 两个容器形状规则,上下一样粗细,从而可知, F=G, m水 =m酒精 ,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为: F 水 =G 水 =m 水 g, F 酒精 =G 酒精 =m 酒精 g,从而可知, F 水 =F 酒精 ,又 两个容器完全相同,底面积 S相等, 由公式 可知,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 p 水 和酒精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 p 酒 相等。 A、当
16、倒入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时,那么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 p 水 和酒精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 p 酒 仍然相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可知,倒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 p 水 将大于酒精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 p 酒 ,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抽出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和选项 A倒入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的结果是一样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由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可知,当抽出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时,抽出的水的 质量大于酒精的质量,则剩余的容器中水的质量将小于酒精的质量,则由刚开始的解答可知,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小于酒精对容器底的压强,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17、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于形状规则的容器,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以及利用公式 进行分析和判断。 甲、乙两人并排骑自行车前进,甲看到乙是静止的,甲选取的参照物是 A甲 B地面 C迎面驶来的另一辆车 D道路两旁的树木 答案: A 试题分析:一个物体是静止的,一定选择和该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改变的物体为参照物。 A、甲乙两人并排骑自行车前进,甲看到乙是静止的,乙和甲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符合题意。 B、乙骑自行车时,乙和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地面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C、乙骑自行车时,迎面驶来的另一辆车
18、,乙和迎面驶来的另一辆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迎面驶来的车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D、乙骑自行车时,乙和道路两旁的树木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道路两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乙是运动 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此题考查的是参照物的选择。 点评: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答案: C 试题分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光照在不同介质面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就是具体应用;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
19、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即光的折射现象,池水看起来变浅,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海市蜃楼等现象, 都是光的折射现象。 A、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上在水中形成 “倒影 ”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手在墙上形成手影,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光的折射,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者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出现了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的现象,如同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的道理是一样的。 D、汽车观后镜,是利用凸面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扩大视野,是光的反射原理,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光的折射、
20、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两个因素,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即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加润滑油、使两接触面分开增大摩擦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据此分析判断。 A、轮胎上制有花纹,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了 摩擦,符合题意; B、轴承中装有滚珠,是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是减小摩擦的
21、一种方法,不符合题意; C、给车轮的轴中加润滑油,使两接触面分开,减小摩擦,不符合题意; D、旅行箱下面的小轮可以变滑动为滚动,即减小了摩擦力,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点评:增大、减小摩擦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物理知识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出解释,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凝华的是 A夏天的早晨,草叶上出现露珠 B衣柜里的樟脑球慢慢变小 C寒冷的冬天,河水结成冰 D寒冷的冬天,室内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物质的凝华
22、。 A、夏天的早晨,草叶上出现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不属于凝华,故 A错误 B、衣柜里的樟脑球慢慢变小,是升华现象,不属于凝华,故 B错误。 C、寒冷的冬天,河水结成冰,是凝固,不属于凝华,故 C错误。 D、寒冷的冬天,室内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冰花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 D正确。 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 点评:本 题中了解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掌握;分析物质状态变化前后的状态,结合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即可解决此题。 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 20cm B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 26cm C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 5g
23、 D一位普通中学生的高度约为 170mm 答案: B 试题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A、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 80cm, 20cm太低,不符合实际,故 A错误。 B、 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 26cm,符合实际,故 B正确。 C、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 50g, 5g不符合实际,故 C错误。 D、一位普通中学生的高度约为 170cm, 170mm=17cm 不符合实际,故 D 错误。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数据的估测。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也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北京市 顺义区 中考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