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8936-2003 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pdf
《GB T 18936-2003 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18936-2003 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pdf(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11. 220 B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9362003 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2003-01一10发布中华国家质人民共和国督检验检菇总局2003-05-01实施发布253 GBjT 18936-2003 前言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简称HPAI)是由正教病毒科流感病毒属中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Organization for Anim口I丑lalHealth (
2、英).沃.0)ff仕1陀ceInter nat 本标准是参考OIE凹诊断试验和疫苗标准手册以(2000年版)并结合我国现有动物卫生法规及农业部对禽流感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制定的。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动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本标准起草人.唐秀英、李海燕、田国斌。254 GB/T 18936-2003 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致病性禽流感(HPAD病毒分离与鉴定技术、血凝(HAJ和血凝拇制(HIl试验、琼1旨凝胶免疫扩散(A
3、GIDJ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ELISAJ的技术要求。本标准所规定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分离与鉴定技术适用于各种禽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原分离和鉴定,AGID和间接ELISA适用于A型禽流感病毒的型特异性检验sHAHI试验适用于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亚型鉴定。2 病毒分离和鉴定技术2. 1 材料准备2. 1 1 病料的采集死禽采集气管、僻、肺、肝、肾和脑等组织样品,进行分别处理或者同时处理;活禽病料应包括气管或泄殖腔拭子,尤其是以采集气管拭子更好,小珍禽用拭子取样易造成损伤,可采集新鲜粪便。2. 1. 2 病料的保存病料应放在含有抗菌素的pH值7.07. 4的等渗磷酸盐缓冲液(PBS)内(无PB
4、S可用25%50%的甘油盐水)。抗生素的选择视当地情况而定,组织和气管拭子悬液中应含有青霉素(2 000 IU/mU、链霉素(2mg/mLl、庆大霉素(50g/mU和制霉菌素(1000 IU/mU.但粪便利泄殖腔拭子所有的抗生素浓度应提高5倍,加入抗生素后pH值应调至7.07.4。在室温放置1h2 h后样品应尽快处理,没有条件的可在4C存放几天,也可于低温条件下保存(-70C贮存最好)。2 .3 病料的处理=将棉拭子充分捻动、拧干后弃去拭子g粪便、研碎的组织用含抗生素的pH值7.07, 4的等渗PBS溶液配成10%20%(g/mU的悬液。样品液经1000 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作为
5、接种材料。2.2 病毒分离2 2. , 样品接种g取处理好的样品,以0.2mL/胚的量经尿囊腔途径接种9日龄11日龄SPF鸡胚,每个样品接种5个庭,于35C37C孵化箱内孵育.18h后每8h观察鸡胚死亡情况。2.2.2 病毒收获无菌收取18h以后的死胚及96h仍存活鸡胚的鸡胚尿囊液,测血凝活性,阳性反应说明可能布正教病毒科的流感病毒;若无血凝活性或血凝价很低,则用尿囊液继续传2代,若仍阴性,则认为病毒分离阴性。2. 3 病毒鉴定2. 3. 1 A型流感病毒的型特异性鉴定z样品接种鸡胚后,若鸡胚尿囊液具有血凝活性,可用具有血凝活性鸡脏的绒毛尿囊膜(CAMJ制成抗原,与A型禽流感病毒标准阳性血清进
6、行AGID试验,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A型流感病毒。2.3. 1. 抗原制备z从具有血凝活性的鸡胚中取出绒毛尿囊膜,用pH7.2的PBS冲洗后,将CAM用研磨器磨碎。磨碎的抗原反复冻融3次4次,以1000 r/min离心10min后取上清,按终浓度为0, 1 %的量加入甲隆溶液。置37C温箱灭活36h做灭活检验后即可作为AGID试验用抗原.用禽流感标准阳性血清进行型特异性鉴定,若被检样品与标准阳性血清之间出现清晰的沉淀线即可判定样品中含有A型禽流感病毒。2. 3. 1. 2 AGID试验方法2按本标准第4章中的方法进行。2.3.2 血凝素亚型鉴定2当鸡胚尿囊液具有血凝活性时,首先应排除血凝活性是否
7、由新城疫、减蛋综合征等病毒引起,同时要注意是否有禽流感病毒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鸡胚尿囊液具有血凝活性或证明255 GB/T 18936-2003 含有A型流感病毒在在后,采用日A-HI试验方法(按本标第3章中的方法进行),用禽流感病毒15种血凝素(HlH15)亚型分裂血清对样品进行病毒亚型鉴定。血凝素亚型鉴定要求有全套的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分型血清,一般在国家指定的实验室进行。2.4 致病性测定禽流感病毒致病性测定应在具有高度生物安全性的实验室中进行,有以下两种方法,任选其-02 4. 1 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l测定法2. 4. 1. 1 试验鸡z6周龄SPF鸡,10只。2.4.1.2 接种
8、材料g感染鸡胚的尿囊液,血凝价在4log2以上,未混有任何细菌和其他病毒。2. 4. 1. 3 接种方法:将感染鸡胚尿囊液用生理盐水1, 10稀释,以0.1mL/羽的剂量翅静脉接种。2. 4. 1. 4 每日观察每只鸡的发病及死亡情况,连续观察10d,计算IVPI值。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o2. 4. 1. 5 判定标准:当IVPI值大于1.2时,判定此分离株为高致病性禽流感CHPAD病毒株。2. 4. 2 致死比例测定法2. 4 2. 1 试验鸡4周龄8周龄SPF鸡,8只。2.4.2.2 接种材料感染鸡胚的尿囊液,血凝价在4log2以上,未混有任何细菌和其他病毒。2.4.2.3 接种方法将感染鸡
9、胚尿囊液用生理盐水1 10稀释,以0.2mL!羽的剂量翅静脉接种。每日观察鸡的死亡情况,连续观察10d。2.4.2.4 判定方法2. 4. 2. 4. 1 接种10d内,能导致6只7只或8只鸡死亡,判定该毒株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2.4.2.4.2 分离物能使1只5只鸡致死,但病毒不是H5或H7亚型,则应进行下列试验2将病毒接种于细胞培养物上,观察其在腕蛋白酶缺乏时是否引起细胞病变或形成蚀斑。如果病毒不能在细胞上生长,则分离物应被考虑为非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2. 4. 2. 4. 3 对低致病性的所有H5或H7毒株和其他病毒,在缺乏膜蛋白酶的细胞上能够生长时,则应进行与血凝素有关的肤链的氨基
10、酸序列分析,如果分析结果同其他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相似,这种被检验的分离物应被考虑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3 血凝(HA)和血摄抑制(HI)试验技术3. 1 材料准备3. 1. 1 96孔V型微量反应板,微量移液器(配有滴头。3. 1. 2 阿氏(Alsevers)液、鸡红细胞悬液,配制方法见附录B。3.1.3 pH7.2、0.01mol/L PBSo 3. 1. 4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分型抗原和标准分型血清以及阴性血清。3. 2 操作方法3. 2. 1 血凝(HA)试验(微量法)3. 2. 1. 1 在微量反应板的1孔12孔均加入0.025mL PBS,换滴头。3. 2. 1. 2 吸取0.
11、025mL病毒悬液(如感染性鸡胚尿囊液)加入第1孔,混匀。3.2.1.3 从第1孔吸取0.025mL病毒液加入第2孔,混匀后吸取0.025mL加入第3孔,如此进行对倍稀释至第11孔,从第1孔吸取0.025时,弃之,换滴头。3. 2 1. 4 每孔再加入0.025mL PBSo 3. 2. 1. 5 每孔均加入0.025mL体积分数为1%鸡红细胞悬液(将鸡红细胞悬液充分摇匀后加入)见附录B。256 GB/T 18936-2003 3.2.1.6 振荡混匀,在室温(20C-25C)下静置40min后观察结果(如果环境温度太高,可置4C环境下)。对照孔红细胞将成明显的钮扣状沉到孔底。3. 2. 1.
12、 7 结果判定z将板倾斜,观察红细胞有元呈泪满状流淌。完全血凝(不流淌)的抗原或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代表一个血凝单位(HAU)。3.2.2 血凝抑制(HI)试验(微量法)3. 2. 2. 1 根据3.2. 1试验结果配制4HAU的病毒抗原。以完全血凝的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作为终点,终点稀释倍数除以4即为含4HAU的抗原的稀释倍数。例如,如果血凝的终点滴度为1: 256,贝o4HAU抗原的稀释倍数应是1 64(256除以4)。3.2.2.2 在微量反应板的1孔-11孔加入0.025mL PBS,第12孔加入0.05mL PBS. 3. 2. 2. 3 吸取0.025mL血清加入第1孔内,充分混匀后吸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18936 2003 致病性 禽流感 诊断 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