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20399-2006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pdf
《GB T 20399-2006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20399-2006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pdf(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99 B 65 远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0399-2006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nature reserve master plan 2006-05-25发布2006-1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亵总局也古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c(.1 IJ GB/T 20399-2006 目次前言.III 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一般要求.5 综合调查与现状评价.6 保护市围、性质、对象和类型7 功能区划.8 规划目标与布局.9 项目规划10 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
2、11 投资估算与事业费测算12 效益分析.12 13 规划文件组成附录A(规范性附录)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附表格式.14 附录B(规范性附录)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专题附图制图要求. GB/T 20399-2006 前- = F司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研究自然资源的重要场所,是人类认识自然、拯救和保存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合理利用自然的科学基地。为了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全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国家林业
3、局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z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永范、李忠、唐小平、王志臣、翁国庆、郭红燕、安立丹、李晖、李云、周洁敏、程小玲、李菇、欧阳君样、卢泽洋、马国青、武立磊。皿GB/T 20399-2006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编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方法、项目规划内容、机构与人员要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规划文本文件组成等技术性、原则性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除海洋类型以外的自然保护区。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4、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3792. 6-2005 测绘制图资料著录规则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91 1: 5 000、1: 10 000地形图图式GB/T 14529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8317-2001 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GB/T 20416-2006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LYJ 104-1988 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LYJ 127一1991森林防火
5、工程技术标准林业地形图图式(原林业部,1982)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自然环境nature environment 非人类创造的自然产物与一定地理条件结合构成的地理空间。3.2 自然资源nature r四ource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3.3 自然景观nature landscape 是天然赋存的,具有极高观赏价值,能对人类产生自然的吸引力和亲和力的自然环境及其景象组合。3.4 自然遗迹nature heritage 地球进化史中主要阶段的典型代表,地质年代过程中各阶段生物演化和人及其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典型代表,以及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自然体的总称
6、。GB/T 20399-2006 3.5 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自然区域。3.6 3. 7 3.8 (地带),是自然刷3.9 集中建设和安排3.10 保护对象prl 自然保护区范然资源与自然景观的nature reserve master plan 一一制定一定时期内自然保护与生态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发展与共管共建、基础设施及辅助与配套工程和资掠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行动计划与措施,确
7、定建设内容与重点;一一确定合理的保护区管理体系,管理机构与人员编制;一一测算建设项目投资、经营管理的事业费,分析与评估综合效益;一一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4.2 规划宗旨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应坚持以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保护为中心,以确保被保护对象的安全、稳定、自然生长与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合理利用,将保护区建设成为集保护、2 G/T 20399-2006 科研、宣教和利用于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式保护体系,促进自然保护事业和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4. 3 规划原则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应该遵循下列原则:一一全面性:规划必须考虑到在一定时期内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各方面的需要,
8、对自然保护与生态恢复、科研与监测、宣教、社区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基础工程建设,以及管理体系、规章制度、经营开发等经营管理措施进行整体、全面和综合规划。一一阶段性:本着一次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分别不同分期进行建设项目规划,突出重点、照顾一般,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科学性:尊重自然规律,根据实效性:保护区势,避免重复有的建设基础,发挥自身优一一国家划等一一国家、一一自然管部门组织制定,区建立、机构与编政法规文件;本底资料;一一综合评估:由规划承型驾监与自然保铲百埋机构共同遍,号外业综合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和文件;对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画唱二女析、评价,形且占4规划原则意见;一一规划编写:规
9、划承担单位组织编写总体规划文本,编绘必要的规划图件;一一送审与修改:规划承担单位向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提交规划送审材料,包括规划文本、附表、附图,以及必要的附件,并根据审查论证意见进行规划文本修改,形成报批稿。5 综合调查与现状评价5. 1 综合调查总体规划进行的综合调查是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的补充调查,主要内容有:一一自然条件,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一一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草原、湿地、生物、景观、水体等自然资源;3 GB/T 20399一2006一一生物多样性,包括动植物名录、种群特征与分布,重点保护的动植物名录、种群特征、分布与栖息地或原生地状况,当地特有动植物
10、名录、种群特征、分布与栖息地或原生地状况等;一-环境状况,包括环境质量状况,环境污染源的种类、分布与排放量,环境污染治理状况等;一一经营管理,包括保护区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人员编制与结构,事业费来源与支出,生产经营与自养能力,以及保护、科研、宣教、监测状况等;一-基础设施,包括周边社区和保护区范围内的保护、管理、科研监测、旅由于等基础设施与设备状况,以及附属设施等;一-一社会经济,包括周边社区与保护区内部的人口、村镇、土地利用、产业结构、经济收入、生活习俗,以及交通、通讯、电力、给排水、生活能源等配套基础设施状况。5.2 现状评价5.2. 1 生态质量评价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质量评价是对生态系统
11、本身质量的综合性评价,可以采用数量评价法、质量评价法、赋分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不同方法。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内容可选用下列指标,但应分别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有所侧重或取舍:一一-典型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类型评价其具有或潜在的全球、全国或区域性意义。对于一个还保留有原生生物群落的地区,应对地带的生物群落给予特别的注意。如果原生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次生生态系统。一一稀有性:说明所有重点保护对象或某个保护对象,包括物种、群落或某种典型生境、某种自然资惊、自然景观的独有性或稀有性,以及这种独有性或稀有性是全球范围、还是国家或区域范围的。一一脆弱性:说明生境、群落和物种对环境改
12、变或干扰的敏感程度,破坏后恢复的难易程度和要求的特殊管理或保护措施;以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受威胁程度、物种消失率等。一一多样性:从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方面说明物种丰富度、种群数量和群落类型等属性,以及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一定生态序列。一一自然性:说明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受人类影响的程度,包括天然生态系统、半天然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所占的比重,以及分布状况等。一一区位性:说明某些物种、群落或生境在地带性、区域分布上的独特性等,相对于保护区建设目标所具有的区位优势,以及凸显出来的科研或保护价值。一一感染力:从人类观感的角度说明主要的物种、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的重要价值或不可替代性、人文兴趣,特别是
13、潜在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科研价值、美学价值。一一面积的大小:说明自然保护区大小是否满足维持主要保护对象生态安全所需的最小或最适面积,或主要种群因数量增长所需的潜在活动空间。一一潜在保护价值z对于一度曾有很好品质,但因各种原因遭到了干扰和破坏,又很难替代的生态系统应说明是否能进行适当的人工管理或通过天然的改变,生态系统固有品质可以得到恢复。一一科研价值:说明科研的历史、科研的基础和潜在的科研价值。包括已积累的丰富科研资料,建立科研基地的条件,以及现有或潜在的科研价值。5.2.2 有效管理评价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评价是对保护区己有或潜在的社会价值、管理条件、经营能力等进行的全面评价,主要内容包括
14、:4 -一社会影响力z包括自然保护区的社会影响和对公众的吸引力;在国际或国家自然保护区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对外交往、双边或多边合作、履行国际公约等方面的政治影响等。一一土地有效性:自然保护区土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状况,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使管理权的有效性、合法性和可行性。GB/T 20399一2006一一社区协调性:重点说明自然保护区涉及的行政区域,村镇与单位团体情况,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居民数量、分布,当地居民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保护区协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协调与当地社区关系的主要措施与效果,当前公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等。基础设施:保护区内用于保
15、护、科研、宣传、教育培训和生产经营等的基础设施、设备数量、质量和可利用程度,特别是管理站房是否满足要求。一一法规体系:自然保护区执行和实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法制、法规建设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情况。-一管理体系: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管理系统是否健全,管理站点布局是否合理,系统间是否协调,功能发挥是否正常,影响科学管理的因素及改进途径等。一一一管理队伍:从事管理的人员编制与实际在岗人员数量、岗位结构、人员结构,人员编制的合法性,职员培训和教育情况,事业费来惊、是否落实等。管理水平:采取的主要保护方式;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现状;影响保护工作的主要因素及已采取的对策、取得的效果评价等。
16、一一科研宣教能力: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情况;科技资料积累、收集和管理情况,科学研究力量(人员、设备、资金),开展的主要研究项目和合作研究情况,主要研究成果;宣传、教育能力,己采取的宜教措施、效果等。一一自养能力: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主要项目和利用方式,资源利用规模与效益,以及自给程度等;自然保护区经费收支情况。6 保护范围、性质、对象和类型6. 1 保护范围自然保护区四至边界应与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四至界线一致,任何变动自然保护区界线的行为必须报请原批准的人民政府同意。按照四至界线重新量算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原批准面积差值二三5%时,应进行详细说明并报原批准的人民政府备案。在自然保护区外
17、围划定的外围缓冲地带,可以与自然保护区结合起来整体规划,但建设项目资金不能纳入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投资中。6.2 自然保护区性质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应明确:-一自然保护区自身和管理机构的性质;一一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和管理职能;一一由地方人民政府授权行使的其他行政管理职能。6.3 保护对象总体规划应明确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以及保护对象的丰频度、分布区域、分布方式,季节性保护对象还应明确重点保护时段。主要保护对象应包括: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和具有代表性的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国家、地方重点保护或其他有保护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物种与原生地、栖息地;一一一重要的具有水摞涵养等生态功能的区域p具有重大科
18、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等;一典型自然景观。5 GB/T 20399-2006 6. 4 自然保护区类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不同,将自然保护区分为生态系统(A类)、野生生物(B类)和自然遗迹(C类)三大类别9种类型。每个类型的分类范围与要求执行GB/T14529 0 7 功能区划7. 1 功能分区7. 1. 1 区划要求自然保护区内部按照主导功能性差异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保护对象单一,实验和干扰活动少的自然保护区可以只划核心区与实验区或核心区与缓冲区。7. 1. 2 核心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划分应一-
19、一核心区面积应物种的生长和一一一个自然保类B类7. 1. 3 缓冲区在核心区与实下列情况下,允一一外围是另一7. 1. 4 实验区实验区可以在自然环境与自活区等。7. 2 区划方法以有利于系统内各种生物小型40% 35% 45 % 55% 功能区划可采用人工区划法、自然区划法和综合区划法。在地形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带,可采用以人工区划为主的综合区划法,即基本上采用人工区划,同时尽量利用自然界线(河流、山脊、沟谷等)。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采用以自然区划为主的综合区划法。功能区界的界定必须在现地进行,对照明显地物标志调绘到图面材料上,地面标志不明显的地方应采用必要的测绘手段辅助进行。6 8 规划目标
20、与布局8.1 规划目标GB/T 20399-2006 规划目标包括规划期间定性和定量的发展目标,是项目规划和基本措施的依据。长期规划要有宏观目标,并按规划分期分解为若干阶段目标。规划目标应在自然保护区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自然保护区实际综合确定。既要考虑到国家、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和社区居民的发展需要,具有可行性;也应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具有前瞻性。8.2 规划布局核心区与缓冲区为保护区观察设施;实验区为经营区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生9 项目规划9. 1. 1 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积极予以消除。自然保护管护体保护区类型管护站管护点执行LYJ 127- 19910 必要的野外巡护、保
21、护和科研目与设施,从事科学试验、护管理的因素应2规定;规划和必要的野生动检查制度。单位为公顷C类 2000 400 、区标,核心区标等明确的一一生态移民:对已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村镇,如政府同意迁出,可以迁至实验区或保护区以外,迁出有困难的可以引导改变有碍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有严格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新建自然保护区不应将村镇划在核心区范围内。物种保护:应以就地保护措施为主,以栖息地保护和种群保护为重点。可以规划封山封沟、禁猎禁采等严格保护的区域和封禁时段;条件恶劣地区适当为野生动物提供取食、饮水和隐蔽条件;建立野生动物野外救护设施等措施。保护区严禁引入外来物种。一一基因保存:对于珍稀、濒危、独
22、有的物种基因,应依据国家有关物种保护规划制定可行的就地、迁地或其他保存措施,建设相应的保存设施或保存基地。7 GB/T 20399-2006 9.1.2 生态恢复9. 1. 2. 1 恢复途径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一般在实验区进行,应以自然力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可以采用生态系统恢复和种群恢复两种途径。9.1.2.2 生态系统恢复对正在退化或已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应根据各自生态系统的特点或退化与破坏程度,提出恢复、修复或重建措施。一一森林生态系统主要采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仿天然生态系统造林等技术措施恢复、修复和重建,控制或缓解逆向演替。湿地生态系统主要采取退回还湖、围堪蓄水、
23、洼型水塘、种植水生植物、清除有害植物、控制水位等措施恢复、修复和重建。一一荒模生态系统主要采取退牧(田)还林(草)、封山(沙)育林(草)、治沙造林、退牧还草,以及禁牧、体牧、轮牧、舍饲喂养等农牧措施恢复、修复和重建。一一草原生态系统主要采取退牧还草、人工补植种草,以及禁牧、减畜、休牧、轮牧、舍饲圈养等农牧措施恢复、修复和重建。一一-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有害外来生物应进行清除。9.1.2.3 种群恢复种群恢复与发展必须在保护好现有资源条件下,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诱导恢复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以主要保护对象为主,按照自然规律改善栖息地条件、扩大栖息地范围,积极增殖物种资源,扩大野外种群数量。对趋于灭绝的物种
24、按照国家有关物种保护规划有计划地采取拯救措施。9.2 科研与监测9.2. 1 科学研究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应体现保护区的特色、有针对性、量力而行,主要依托和吸引外界科研力量,积极对外拓展,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教学机构的合作,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区科技协作或接待国内外科研人员的能力。科研规划应明确:一一-规划期内常规性和专题性研究任务或课题;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科研人员的培训、管理;对外合作、交流计划;一一建立和完善资料库、技术档案和信息库;一一科研设施、设备规划应相对集中,以满足常规性科研任务需要为主;一一专项研究机构、博物馆、繁育野化研究基地等项目应符合全国宏观布局与管理的要求。9.2.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20399 2006 自然保护区 总体规划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