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501 T 040-2022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生物滞留设施技术指南.pdf
《DB6501 T 040-2022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生物滞留设施技术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6501 T 040-2022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生物滞留设施技术指南.pdf(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13.020 CCS P 41 6501 乌鲁木齐市地方标准 DB 6501/T 0402022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生物滞留设施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line of bioretention system for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Urumqi 2022-12-15 发布2023-01-01 实施乌鲁木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 6501/T 0402022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符号.2 5 基本规定.3 纵向结构和附属设施.3 5.1 生物滞留设施的分类.
2、3 5.2 生物滞留设施的选型.4 5.3 设计的基本要求.4 5.46 设施规模.5 7 设施设计.8 进水口.8 7.1 预处理.9 7.2 蓄水层.9 7.3 覆盖层.9 7.4 种植土层.9 7.5 过渡层.10 7.6 排水层.10 7.7 排水管.10 7.8 防渗层和隔离层.11 7.9 溢流井.12 7.10 植物选型.13 7.11附录A (资料性)生物滞留设施纵向结构的主要功能.14 附录B (资料性)生物滞留设施典型结构图.15 附录C (规范性)降雨量.16 附录D (规范性)暴雨强度公式.17 附录E (资料性)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18 附录F (资料性)初期雨水径
3、流水质参考值.19 参考文献.20 DB 6501/T 040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乌鲁木齐市建设局(人民防空办公室)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乌鲁木齐市建设局(人民防空办公室)、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交通项目研究中心(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中心)、乌鲁木齐市政府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心、乌鲁木齐市建筑市场运行服务中心、乌鲁木齐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谢民、黄鸥、杨京生、孙亮、刘晓龙、马正慧、王国惠、闫玉慧、赵强、未碧贵、高蕾、刘
4、玉东、徐海源、马龙、马勤、张曼、徐玮、马林斌、李雪、李俊辉。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请咨询乌鲁木齐市建设局(人民防空办公室)。对本文件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乌鲁木齐市建设局(人民防空办公室)(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新兴街29号)、乌鲁木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中山路33号)、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乌鲁木齐市建设局(人民防空办公室),电话:0991-4619200,传真:0991-4619200,邮编:830000。乌鲁木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中山路33号),电话:0991-2815191,传真:0991-28199
5、24,邮编:830000。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电话:010-82216600,传真:010-82216600,邮编:100082。DB 6501/T 0402022 1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生物滞留设施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乌鲁木齐市生物滞留设施的基本规定、设施规模、设施设计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划内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6、本文件。GB/T 25176 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 GB/T 31755 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置和应用技术规程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T 5012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 51222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 GB/T 51345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GB/T 51403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GB 55027 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 CJ/T 340 绿化种植土壤 T/CUWA 40052 雨水生物滞留设施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生物滞留设施 bioretention system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滤
7、、净化径流雨水和雪融水的设施。来源:GBT 39599-2020,定义3.1.2,有修改 3.2 雨水花园 rain garden 利用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洼地形种植耐旱耐涝植物的生物滞留设施。3.3 生物滞留带 bioretention zone 设在市政道路红线范围内或两侧地势低凹区域,收集汇流道路雨水和雪融水的生物滞留设施。3.4 高位花坛 high planter 利用高于地面的花坛收集汇流屋面雨水和雪融水的生物滞留设施。DB 6501/T 0402022 2 3.5 生态树池 ecological tree pit 利用树池收集汇流雨水和雪融水的生物滞留设施。3.6 土壤渗透系数
8、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soil 单位水力坡度下水在土壤中的稳定渗透速度。来源:GB 51222-2017,定义2.1.7 3.7 汇流比 ratio of catchment area to bioretention area 生物滞留设施的汇水面积与生物滞留设施的表面积之比。3.8 雨水排空时间 rainwater drain time 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蓄水层蓄满的水全部下渗所需时间。3.9 集水半径 collecting radius 排水管中心与生物滞留设施排水层边缘的水平距离,或者相邻排水管管中心水平距离的一半。4 符号 安全系数;径流总量控制率;生物
9、滞留设施设计年径流污染物总量(以 SS 计)削减率;综合流量径流系数;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介质层的平均孔隙率;生物滞留设施出水 SS 平均浓度去除率;生物滞留设施的汇水面积,包括生物滞留设施的表面积;or孔口面积,即为竖管横截面积;bio生物滞留设施表面积;阻塞系数;C堰长度,即为溢流竖管周长;d孔口排放系数;Cw堰流系数;竖管直径;进水口的汇水面积;植株横截面面积占蓄水层面积的百分比;重力加速度;设计降雨量;DB 6501/T 0402022 3 竖管管口以上水头;pond雨水蓄水层设计水深;media介质层总平均厚度;h路面横向坡度;z道路纵向坡度;水力坡降;土壤渗透系数;开口总长度;汇流比
10、,指汇水面积与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之比;曼宁系数,沥青和水泥路面取0.013;设计重现期;进水口设计进水流量;dr排水管出流量;ov溢流井设计流量;设计暴雨强度;排水管所需总开口面积;降雨历时;0雨水排空时间;c场降雨时长;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径流总量控制容积;infiltration降雨期间生物滞留设施的下渗量;media介质层(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和排水层)的滞蓄容积;pond雨水蓄水层设计水深;storage生物滞留设施的滞蓄容积。5 基本规定 纵向结构和附属设施 5.1 5.1.1 生物滞留设施的纵向结构可包含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排水层、防渗层和隔离层,其中蓄水层又可分为雨
11、水蓄水层和雪融水蓄水层。生物滞留设施各纵向结构的功能见附录 A,典型结构图见附录 B。5.1.2 生物滞留设施的附属设施包括进水口、预处理、排水管和溢流井。生物滞留设施的分类 5.2 5.2.1 按布置形式可分为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5.2.2 按入渗程度可分为防渗型、部分入渗型和全入渗型:DB 6501/T 0402022 4 a)防渗型生物滞留设施应设置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排水层、防渗层;b)部分入渗型生物滞留设施应设置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排水层,宜设置隔离层;c)全入渗型生物滞留设施应设置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生物滞留设施的选型 5.
12、3 5.3.1 按布置形式分类的生物滞留设施,选型应符合表 1 的要求。表1 不同布置形式的生物滞留设施的适用性 类型 适用性 雨水花园 适用于自然形成或人工建造的浅凹绿地 生物滞留带 适用于城市道路红线范围内或两侧地势低凹区域的带状绿地 高位花坛 适用于将屋面径流通过雨落管流入的高于地面的花坛 生态树池 适用于城市交通车流量较大的街道、停车场和其他大面积不透水区域的树池 5.3.2 按入渗程度分类的生物滞留设施,选型应符合 T/CUWA 40052 以及表 2 的要求。表2 不同入渗程度的生物滞留设施的适用性 类型 适用性 防渗型 下列场地应选用防渗型生物滞留设施:a)径流污染严重;b)设施
13、底部渗透面距离地下水季节性高水位或岩石层小于 1 m;c)距离建筑物基础水平距离小于 5 m;d)有自重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的区域;e)径流雨水入渗对道路路基造成影响的城市道路;f)径流雨水入渗对地下管线造成影响的场地。注:径流污染严重的场地包括加油站、车辆维修场所、垃圾转运或填埋场、有毒有害化学品储存场所、水泥或沥青生产场所等。部分入渗型 设施结构底部以下原有土层的土壤渗透系数小于 510-6 m/s 时,应选用部分入渗型。全入渗型 当设施结构底部以下原有土层的土壤渗透系数不小于 510-6 m/s 时,应选用全入渗型。设计的基本要求 5.4 5.4.1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应采用生物滞留设
14、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削减高频次中小降雨和融雪水带来的径流污染与合流制溢流,涵养城市地下水资源,维系城市生态本底的水文特征。5.4.2 生物滞留设施的建设与运行不得对地质安全、地下水水质、建(构)筑物安全、公众健康和环境卫生等造成危害。5.4.3 生物滞留设施与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应在竖向、平面和蓄排能力上相互衔接,保证各类设施充分发挥效能,应满足 GB 55027 和 GB 50014 的规定。5.4.4 生物滞留设施的布置应与汇水面径流组织设计相结合,合理分析和设计地面高程,有效布置截流和转输设施,明确汇水面径流收集、处置和排放的路径,确保生物滞留设施汇水范
15、围内的径流能进入设施。5.4.5 屋面和高架桥的径流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和雪融水可通过路缘石开口DB 6501/T 0402022 5 进入。5.4.6 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沉淀池对雨水和融雪水径流进行预处理;应采取弃流等措施防止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注:预处理的作用是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同时兼具减缓流速的作用。5.4.7 生物滞留设施的雨水排空时间不应大于 48 h,对环境品质和安全要求较高的地区,宜取 24 h。5.4.8 生物滞留设施所处场地应有详细的地质勘察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内土壤种类、渗透系数、孔隙率、蓄水层分布、地下水埋深等,并应收集地下建(构)筑
16、物与管网位置、埋深,及雨水口、雨水检查井井底高程等资料。5.4.9 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底部以下原有土层的土壤渗透系数应通过试坑渗透试验进行实地勘测。每个生物滞留设施建设范围内宜至少布设 1 个勘测点,试坑应开挖至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底部,试验方法应符合 GB/T 50123 的规定,并应取各勘测点实测值中的最小值作为设计依据。5.4.10 城市道路边的生物滞留设施的纵向坡度应与道路坡度方向一致。若道路纵坡大于 1%,应设置挡水堰或台坎。5.4.11 生物滞留建设应积极采用经济实用、绿色低碳的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和新工法。5.4.12 生物滞留设施应定期进行检查和运行评估,并应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维护、
17、改造或更新。6 设施规模 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径流总量控制容积应按照公式(1)计算:6.1 =103 (1)式中: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径流总量控制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生物滞留设施设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应满足GB/T 51345的规定。乌鲁木齐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可参考附录C。生物滞留设施的汇水面积,包括生物滞留设施的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生物滞留设施汇水面积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可根据附录E规定的雨量径流系数,按照汇水面种类的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得到,生物滞留设施的表面按水面计。生物滞留设施的滞蓄容积不应小于设计径流总量控制容积。6.2 生
18、物滞留设施的滞蓄容积应包含雨水蓄水层容积、介质层(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和排水层)6.3 滞蓄容积以及降雨期间的下渗量。6.3.1 蓄水层容积应扣除植株占用容积,并应按照公式(2)计算:pond=biopond(1 )(2)式中:pond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bio生物滞留设施表面积,应为蓄水层除边坡外的底面水平投影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pond雨水蓄水层设计水深,单位为米(m);植株横截面面积占蓄水层面积的百分比,可取0.10.2。6.3.2 介质层滞蓄容积应为介质层的孔隙容积,并应按照公式(3)计算:media=biomedia (3)式中:media生物滞留
19、设施介质层(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和排水层)的滞蓄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DB 6501/T 0402022 6 media介质层总平均厚度,应按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和排水层的厚度之和计算,单位为米(m);介质层的平均孔隙率,对土壤可取0.05,未过筛炉渣可取0.15。6.3.3 降雨期间生物滞留设施的下渗量应按照公式(4)计算:infiltration=60bio 0.5pondmedia+1 c (4)式中:infiltration降雨期间生物滞留设施的下渗量,单位为立方米(m);土壤渗透系数,单位为米每秒(m/s),防渗型和部分入渗型生物滞留设施可取介质层的平均渗透率,全入渗型生
20、物滞留设施宜取介质层的平均渗透系数和设施结构底部以下原有土层渗透系数的较小者;c场降雨时长,单位为分钟(min),可取120 min。6.3.4 生物滞留设施的滞蓄容积应按照公式(5)计算:storage=pond+media+infiltration (5)式中:storage生物滞留设施的滞蓄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生物滞留设施表面积应为蓄水层除边坡外的底面水平投影面积,宜按照公式(6)、公式(7)计6.4 算:bio=+1 (6)式中:bio生物滞留设施表面积,应为蓄水层除边坡外的底面水平投影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生物滞留设施的汇水面积,包括生物滞留设施的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21、;汇流比,指汇水面积与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之比。=600.5pondmedia+1c+media+pond(1)0.0010.001 (7)式中:bio生物滞留设施表面积,应为蓄水层除边坡外的底面水平投影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生物滞留设施的汇水面积,包括生物滞留设施的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汇流比,指汇水面积与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之比;综合雨量径流系数;pond雨水蓄水层设计水深,单位为米(m);media介质层总平均厚度,应按覆盖层、种植土层、过渡层和排水层的厚度之和计算,单位为米(m);土壤渗透系数,单位为米每秒(m/s),防渗型和部分入渗型生物滞留设施可取介质层的平均渗透率,全入渗型生物
22、滞留设施宜取介质层的平均渗透系数和设施结构底部以下原有土层渗透系数的较小者;c场降雨时长,单位为分钟(min),可取120 min;介质层的平均孔隙率,对土壤可取0.05,未过筛炉渣可取0.15;植株横截面面积占蓄水层面积的百分比,可取0.10.2;生物滞留设施设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DB 6501/T 0402022 7 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土壤渗透系数多介于1 106 m/s1 104 m/s 之间,汇流比 N 的计算6.5 可按下列要求取值:a)混凝土和沥青路面,径流系数取 0.9;b)雨水蓄水层深度为 20 cm;c)滞留设施介质层总厚度media分别
23、为 0.6 m、0.8 m、1.0 m 和 1.2 m;d)暴雨重现期分别取 2a、3a 和 5a;e)降雨时长c取 120 min;f)土壤渗透系数分别取5 106 m/s、5 105 m/s 和1 104 m/s。汇流比 N 可参考表 3 进行取值。6.6 表3 汇流比 N 的取值(=0.9,pond=20cm,tc=120min,=0.05,f=0.2)K(m/s)media(m)径流总量控制率 70%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径流总量控制率 8.2 9.6 11.3 13.4 13.9 14.5 15.1 15.8 9.6 11.3
24、15.8 13.9 14.5 15.8 510-6 0.6 30 26 22 18 17 17 16 0.6 15 15 14 13 12 12 0.8 31 27 23 19 18 17 17 0.8 16 15 14 14 13 12 1 33 28 23 20 19 18 17 1 16 16 15 14 13 12 1.2 34 29 24 20 20 19 18 1.2 17 16 16 15 14 13 510-5 0.6 82 69 59 49 48 46 44 0.6 42 40 38 36 34 32 0.8 81 69 58 49 47 45 43 0.8 41 40 38
25、 36 34 32 1 81 69 58 49 47 45 43 1 42 40 38 36 34 32 1.2 82 69 59 49 48 46 44 1.2 42 40 38 36 34 32 510-4 0.6 138 118 100 84 81 78 75 0.6 71 68 65 62 58 55 0.8 136 116 98 83 80 76 73 0.8 70 67 64 61 57 54 1 135 115 97 82 79 76 73 1 69 66 63 60 57 53 1.2 134 115 97 82 79 76 72 1.2 69 66 63 60 56 53 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6501 040-2022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生物滞留设施技术指南 040 2022 乌鲁木齐市 海绵 城市建设 生物 滞留 设施 技术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