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2014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 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真题语文 第卷 (共 35 分) 一、 (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 栖 ( q) 解 剖 ( po) 气息 奄 奄 ( yn) 恃 才放旷 ( sh) B.荒 谬 ( mi) 发 酵 ( jio) 不屈不 挠 ( no) 长 吁 短叹 ( y) C.束 缚 ( s) 拮 据 ( j) 转弯 抹 角 ( m) 混 淆 是非 ( xio) D.庇 护 ( b) 笨 拙 ( zhu) 秩 序井然 ( zh) 一 模 一样 ( m) 解析: A.解剖 ( pu) ; 气息奄 ( yn)
2、 奄 。 B.长吁 ( x) 短叹 。 C.束 ( sh) 缚 。 答案: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真缔 造型 花枝招展 一拍即合 B.屏障 琐屑 销声匿迹 姗姗来迟 C.驰骋 苍桑 兴高采烈 因地制宜 D.萧索 安详 大厅广众 左右逢源 解析: A.真谛; C.沧桑; D.大庭广众。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高考前夕,江西高三学生柳艳兵和易政勇在公交车上被歹徒砍伤,见歹徒仍在行凶,他们义愤填膺 ,奋力夺刀,制止了歹徒,被网友称赞为 “ 最美考生 ” 。 B.2014 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正紧张激烈地进行着,上届夺冠失利的荷兰
3、队 卷土重 来 ,在 小组赛第一场大胜卫冕冠军西班牙队,再次向大力神杯发起冲击。 C.许多网友转载了用微波炉烹调食物会致癌的文章,专家指出,这种 骇人听闻 的传言没有科学依据,微波炉加热与常规加热对食物的影响基本相同。 D.近年来,新疆考古出土了多条裤子,其中一条距 今已有 1500 年,不仅样式是当今时髦的灯笼裤型,而且用的还是现在仍流行的百褶布料,真是 不可思议 。 解析: 骇人听闻 : 使人听了某事后感到很惊讶,恐惧。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 答案: C 4.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甘肃张掖的焉之山为葱郁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山上林海松涛, ;山下沟壑纵横,
4、 ;山谷之中,獐、鹿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尚有钟山寺、玉皇殿 松林山峰之中 不可多得的消夏避暑、游览观光之胜地。 A.碧波无际 清泉淙淙 点缀 实为 B.清泉淙淙 碧波无际 位于 实为 C.碧波无际 清泉淙淙 位于 可谓 D.清泉淙淙 碧波无际 点缀 可谓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注意根据语境作答。 答案: A 5.下列于课文有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惠子相梁 庄子 秋水 庄周 战国时期 B.岳阳楼记 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 宋代 C.雷电颂 屈原 郭沫若 现代 D.再塑生命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 凯勒 英国 解析: 海伦 凯勒 是 美国著名作家 。 答案: D 二、 阅读
5、下面的文章,完成 6 8 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每小题 4分 ) 时间去哪儿了 “ 时间都去哪儿了 ?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 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 ? 我们为何很难记起 3 岁以前的事情 ? 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
6、往 7 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 3 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 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 35%的内容,这是因 为在 7 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 在那之前,儿童缺少实践和低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幺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 1 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 1 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
7、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 1 分钟才觉得这才是 1 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 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觉得时间很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
8、失去了新 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 “ 适应性 ” 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 , 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 “ 相对论 ” 来解释,一个 5 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 20%;一 个 20 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一个 50 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 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明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 选自百科知识 2014
9、 年第 4 期 B,有删改) 6.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尚未发育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得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7 岁时幼时记忆 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7 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 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解析: “ 7 岁时幼时记忆 开始模糊 ”说法有误。 答案: C 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
10、论是走一段新路还是接触生活中的新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渐渐进入了 “ 适应性 ” 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 小;反之,所占比重越大。 解析: D 项中“ 成反比 ”的说法不成立。 答案: D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了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了幼年时光去哪儿了和年龄的越大感
11、觉时间过得越快的原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 时间流逝感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D.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于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解析: 本文并不是使用“ 时间顺序 ”来叙述的。 答案: B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第 9、 10、 12 题各 4分,第 11题 6分) 9.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12、,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 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新疆 乌鲁木齐市 中考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