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2017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7 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真题语文 第卷(共 35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 划线 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晕 车( yn) 栈 桥( zhn) 惟妙惟 肖 ( xio) 大 模 大样 ( m) B.炽 热( ch) 刹 那( sh) 锲 而不舍( qi) 不 着 边际( zhu) C.胆 怯 ( qu) 应 和( yng) 混 为一谈( hn) 吹毛求 疵 ( c) D.针 灸 ( ji) 租 赁 ( ln) 锐不可 当 ( dng) 一气 呵 成( h) 解析: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A 大模大样
2、 ( d m d yng) ; B刹那 ( ch n); C 胆怯 ( dn qi) 故选: D。 答案: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狼藉 殒落 一返既往 正襟危坐 B.苍桑 宽恕 名门望族 冥思遐想 C.荒僻 潦草 张皇失措 迫不及待 D.要诀 陷阱 不容置疑 物竟天择 解析: A.一反既往; B.沧桑; D.物竞天择; C.没有错别字;所以选 C。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 划线 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大、小绿谷华丽转身,由原本的荒山谷底变为绿意葱茏、水声潺潺的休闲胜地, 当之无愧 地成为了乌鲁木齐市的一张新的生态名片。 B.2
3、017 年初,我国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与图书阅读相比,手机阅读虽然相对便利,但在阅读的深入性、系统性方面却显得 相形见绌 。 C.继北京 APEC 会议、杭州 G20 峰会后, 2017 年 5 月 14 日,在古都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中国又一 空前绝后 的外交盛会。 D.6 月 11 日,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来自捷克的奥斯塔彭科虽是“非种子”选手,却以其 盛气凌人 之势一举夺冠,成为此次比赛中的一匹“黑马”。 解析: B 语义重复:“相形见绌”形,比较;见,显示出;绌,不够、不足。意思是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和前面的“与 相比”“显得”
4、语义重复; C 前后矛盾、语义过重:“又一”和前面的“北京 APEC 会议、杭州 G20 峰会”矛盾; D 褒贬不当:“盛气凌人”是贬义词,不合语境。 A 项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答案: A 4.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云彩像一位艺术大师,让雪山增添了不尽的神奇。时而云蒸霞蔚,玉龙山 _;时而碧空如水,群峰 _;时而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 _;时而晚霞似火,雪峰如披红纱, _。 A 时隐时现 晶莹耀眼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B 时隐时现 晶莹耀眼 冈峦翠碧 娇艳妩媚 C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晶莹耀眼 时 隐时现 D 晶莹耀眼 时隐时现 娇艳妩
5、媚 冈峦翠碧 解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答案: B 5.下列与课文有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 乐府诗集 郭茂倩 宋代 B.湖心亭看雪 陶庵梦忆 张岱 明末清初 C.故乡 回忆性散文 鲁迅 现代 D.威尼斯商人 讽刺性喜剧 莎士比亚 英国 解析: C 项中“回忆性散文”搭配错误,因为故乡是小说。 答案: C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每小题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深思笃行:面对传统文化 尤炜
6、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在许多家庭里,对古代诗词“无感”的孩子,脑中古诗词几乎“无存”的父母,甚至觉得竞赛类电视节目“无趣”的老人,都被吸引到荧屏前,一看再看,如痴如醉。新学期刚开始,不少师生已经在语文课上玩起了“飞花令”。 在一个文化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要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思维方式迥乎不同的多个人群吸引到一起,仅仅依靠带有娱乐性的节目创意与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此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原因也莫不如此。 原来日用而不知的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看起来平常的成语有那么深
7、的江湖;原来那些“道不得”的眼前景、“说不清”的心头情,都已经在古诗词中有了精妙的表达;原来诗和远方并不在天的尽头,而在历史的 深处无论是惊叹、感慨,还是自愧,种种“原来”告诉我们 , 虽然枝干屡遭风雨,花叶时或凋零,传统文化的根柢仍然深固。经历了坎坷与冲击,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在内心深处,它们其实从未远离。中国文化的基因,以及它所维系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基石。 所谓传承传统文化,其重点就在于不断强化这种基因,维系这一文脉。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得到重视,但严格说来,普及与传承并不相同:前者,关注点是知识的组织与传播;后者,着眼于
8、精神的开掘与延续。在广大中小学,应明确地 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这些“道”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重点。 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过于“高深”。其实,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主要意义并不是“简单”或“肤浅”,而是“必需”和“祭奠”。普及文化常识犹如修枝剪叶,散花献果;传承文化精神好比耘土浇水,培根固本。于根柢处着力,正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当然,因学生的年龄不同,在具体教学中需要遵循“接触、感受 了解、认知 理解 、认同”的规律。但是 , 那种以“降难度”和“打
9、基础”为辞,将传统文化学习窄化为常识积累和文词记诵的做法,显然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本旨。进而言之,“常识”的意义也应有所拓展。常有的观念、常见的思想、常态的行为等,都应属于“常识”的范畴。“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括认识、见识在内。学习这样的“常识”,才能更好地让文化植根于青少年心中,而不仅仅是成为其知识版图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遗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 韵,而是要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在培育根柢的过程中,想要使其不
10、断壮大深固,除了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新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当代文化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选自人民教育 2017 年第 5 期,有改动)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应该重点学习其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等内容。 B.作者认为,常识之“识 ”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含“认识”“见识”等内容。 C.传承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其根不断壮大深固。 D.这篇议论性文章主要是写给广大中小学生的,旨在给大家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路。 解
11、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D.“这篇议论性文章主要是写给广大中小学生的”表述错误,应是“这篇议论性文章主要是写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 答案: D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因其放大了当代传媒的某些功能,从而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与魅力,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B.传承传统文化,重点应在于不断强化中国文化基因,维系中华文脉,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 C.作者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常识不宜“高深”,也不宜“窄化”,需要因学生年龄的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只要我们正视过去,放眼当下,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我国传统文化就能得以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解析:
1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A“从而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无中生有,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C 偷换主语:学习传统文化常识不宜“高深”不是“作者认为”,而是“有人认为”。原文是: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过于“高深”。 D“只要 -在”理解与分析错误,应为“只有 -才”。只有才,是必要条件,也是唯一条件。只能在这个条件下能达到结果,其他的不行。只要就,是充分条件,不是唯一条件。只要有此条件就可以 ,不强调其他的条件。 答案: B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
13、文围绕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话题,重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几种具体做法。 B.全文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及应有的态度等多个角度逐层展开论述。 C.文章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把“传统文化传承”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 D.文章语言严谨凝练,内容充实,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殷殷期望。 解析: 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A.“重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几种具体做法。”表述错误,应是“重 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几种态度”。 答案: A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第 9、 10、 12 题各 4 分,第 11 题 6 分) 9.对
14、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A.词的上片由景及事及情,先写晚春之景,而后写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无心梳洗打扮的心绪,表现了词人真实的生活片段和内心的感伤。 B.上片后两句,写出了哀伤的原因和程度,将词人的满腹辛酸表现得细腻深刻,这种深重的愁绪,不能触碰,还未诉说,词人便已泪水涌流。 C.词作下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用语新奇,说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练船都载不动,将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具体真切。 D.下片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动静结合
15、的艺术手法,将词人刹那间的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委婉而含蓄,堪称描摹愁苦情思的典范。 解析: D 项中“下片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理解错误,应为“下片运用想象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答案: D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 12 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 新疆 乌鲁木齐市 中考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