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 T 3005-2023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
《DB51 T 3005-2023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1 T 3005-2023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01 CCS B 16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30052023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2023-02-07 发布2023-04-08 实施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51/T 3005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鉴定试验条件.1 5 病原菌选择与培养.2 6 接种体制备.2 7 鉴定程序.2 附录 A(资料性)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病情调查记载表.4 附录 B(资料性)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结果报告表.5 附录 C(资料性)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田间播种方式示意图.6 DB
2、51/T 3005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归口并解释。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保站、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何炼、曾华兰、叶鹏盛、尹勇、刘勇、蒋秋平、张梅、华丽霞、孙小芳、韦树谷、代顺冬、赖佳、黄玲、盛玉珍、张骞方。本次为首次发布。DB51/T 30052023 1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
3、、鉴定试验条件、病原菌选择与培养、接种体制备和鉴定程序。本文件适用于大豆品种炭疽病抗性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大豆炭疽病 soybean anthracnose 主要由平头炭疽菌引起,导致豆荚形成黄褐色或红锈色不规则形病斑的病害。3.2
4、 接种体 inoculum 通过人工接种接触,侵入寄主植物并引起发病的病原物繁殖体或营养体。4 鉴定试验条件 仪器设备及工具 4.1 4.1.1 接种体制备仪器设备及工具 光学显微镜、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冰箱、移液器、血球计数板、培养皿、量筒、挑针、涂布棒、酒精灯、镊子、广口瓶、纱布、封口膜。4.1.2 田间工具 量筒、静电喷雾器。鉴定圃 4.2 4.2.1 立地条件 鉴定圃应地势平整、形状规正、肥力均匀、排灌方便、不受荫蔽,并具备人工保湿条件。DB51/T 30052023 2 4.2.2 面积 根据供试品种数量确定鉴定圃面积。每个供试品种不少于5 m2。5 病原菌选择与培养
5、 病原菌选择 5.1 采集四川省生产上大豆平头炭疽菌侵染的典型病样,经分离纯化、接种感病品种鉴定致病力后,作为抗性鉴定用病原菌。病原菌培养 5.2 将200 g去皮马铃薯切成小块,加水1 L煮沸并维持20 min,用四层纱布过滤,滤液中趁热加入20 g葡萄糖、20 g琼脂,玻棒搅拌并加水定容至1 L,121下蒸汽灭菌30 min。冷却至60左右倒入灭菌培养皿中制成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板。将滤纸片保存的病原菌转接到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板上,置于2528下恒温培养6 d,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涂布棒将菌丝涂断,用封口膜封口,置于26下恒温培养3 d。6 接种体制备 在培养好的大豆炭疽菌平板中加入10 mL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1 3005-2023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3005 2023 大豆 品种 炭疽病 鉴定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