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高考八模试卷化学及答案解析.docx
《2016年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高考八模试卷化学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高考八模试卷化学及答案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6年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高考八模试卷化学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分子化合物油脂在人体内水解为氨基酸和甘油等小分子才能被吸收B.现代科技已经能够拍到氢键的照片,直观地证实了水分子间的氢键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C.我国已能利用3D打印技术,以钛合金粉末为原料,通过激光熔化逐层堆积,来制造飞机钛合金结构件,高温时可用金属钠还原相应的氯化物来制取金属钛D.用活性炭为糖浆脱色和用次氯酸盐漂白纸浆的原理相同解析:A.油脂在人体内水解为高级脂肪酸和甘油,蛋白质在人体中水解生成氨基酸,故A错误;B.拍到氢键的照片,直观地证实了水分子间的氢键是一
2、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不属于化学键,故B错误;C.钠与熔融的盐反应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单质,所以高温时可用金属钠还原相应的氯化物来制取金属钛,故C正确;D.活性炭脱色是利用其吸附性,次氯酸盐漂白是利用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故D错误。答案:C2.某同学在研究前18号元素时发现,可以将它们排成如下图所示的蜗牛形状,图中每个代表一种元素,其中O点(最中心的点)代表起点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YO可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B.图中离O点越远的元素,其原子半径一定越大C.O2X、WO3分子内都含有氢键,所以沸点都较高D.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细菌的DNA链中有
3、砷(As)元素,该As元素最有可能取代了普通DNA链中的Z元素解析:O点代表氢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由里往外延伸,由图可知,W为N元素,X为O元素,Y为Na元素,Z为P元素,根据元素的种类可知虚线相连的元素处于同一族。A.NaH中氢元素为1价,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故A错误;B.随原子序数增大距离O的距离增大,而同周期主族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图中离O点越远的元素,其原子半径不一定越大,故B错误;C.H2O、NH3分子间都含有氢键,所以沸点都较高,而分子内为共价键,故C错误;D.As与N元素处于同主族,性质具有相似性,该As元素最有可能取代了普通DNA链中的Z元素,故D正确。答案:
4、D3.在某温度时,将n molL1氨水滴入10mL 1.0molL1盐酸中,溶液pH和温度随加入氨水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点Kw=1.01014 mol2L2B.水的电离程度:bcadC.b点:C(NH4+)C(Cl)C(H+)C(OH)D.25时NH4Cl水解常数为(n1)107 molL1(用n表示) 解析:A.水的离子积与温度有关,a点时溶液温度小于25,则水的离子积Kw1.01014 mol2L2,故A错误;B.b点溶液温度最高,说明此时两溶液恰好反应生成氯化铵,铵根离子水解促进了水的电离,则a、d两点都抑制了水的电离,则b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由于d点混
5、合液的pH不知,则无法判断a、d两点水的电离程度大小,故B错误;C.b点时溶液的pH7,则c(H+)c(OH),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Cl)c(NH4+),溶液中正确的离子浓度大小为:c(Cl)c(NH4+)c(H+)c(OH),故C错误;D.根据图象可知,25时溶液的pH=7,则:c(H+)=c(OH)=107 molL1,c(NH4+)=c(Cl)=0.5mol/L,根据物料守恒可知:c(NH3H2O)=(0.5n0.5)mol/L,则25时NH4Cl水解常数为:K=(n1)107,故D正确。答案:D4.某无色溶液,由Na+、Ag+、Ba2+、Al3+、AlO2、MnO4、CO32、SO4
6、2中的若干种组成,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取适量试液,加入过量盐酸,有气体生成,并得到澄清溶液;在所得溶液中再加入过量碳酸氢铵溶液,有气体生成;同时析出白色沉淀甲;在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Ba(OH)2溶液,也有气体生成,并有白色沉淀乙析出。根据对上述实验的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A.不能判断溶液中是否存在SO42B.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CO32-C.不能判断溶液中是否存在Ag+D.不能判断是否含有 AlO2 离子解析:某无色溶液,说明溶液中一定不会存在高锰酸根离子,加入过量盐酸,有气体生成,并得到无色溶液,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所以溶液中一定存在CO32,一定不存在Ag+、Ba2
7、+、Al3+,阳离子只剩下了钠离子,根据溶液一定呈电中性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Na+;在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NH4HCO3溶液,有气体生成,同时析出白色沉淀甲,白色沉淀甲为氢氧化铝,原溶液中一定存在AlO2,在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Ba(OH)2溶液,也有气体生成,同时析出白色沉淀乙,白色沉淀一定含有碳酸钡,可能含有硫酸钡;所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CO32、Na+、AlO2,银离子一定不存在。答案:A5.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实验方案实验目的或结论A将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滴入Fe(NO3)2溶液中,溶液变黄色可证明氧化性:H2O2比Fe3+强B向1mL 1%的NaOH溶液中加入2m
8、L 2%的CuSO4溶液,振荡,再加入0.5mL有机物Y,加热,未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Y中不含醛基C取ag铝箔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逸出的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测其体积为V L(已转化为标准状况下)测定铝箔中氧化铝的含量D比较不同反应的反应热数据大小从而判断反应速率的大小A.AB.BC.CD.D解析:A.不能排除硝酸根离子的影响,应在硫酸铁溶液中加入硫酸酸化的过氧化氢,故A错误;B.向1mL 1%的NaOH溶液中加入2mL 2%的CuSO4溶液,碱不足,醛基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B错误;C.铝和氢氧化钠发生2Al+2NaOH+2H2O=2NaAlO2+3H2,根据氢气的体积可确
9、定铝的量,可用测定含量,故C正确;D.反应热与反应速率没有必要联系,故D错误。答案:C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氢气,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可向稀 H2SO4 中滴加少量 Cu(NO3)2 溶液B.N2(g)+3H2(g)2NH3(g)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时氢气转化率增大C.吸热反应TiO2(s)+2Cl2(g)TiCl4(g)+O2(g)在一定条件下可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S0D.在稀AgNO3溶液中加入过量 NaCl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少量 Na2S溶液,出现黑色沉淀,则加入Na2S溶液后 c(Ag+) 更小了解析:A、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氮的
10、氧化物,可改为滴加少量的硫酸铜溶液,形成微小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A错误;B、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时氢气转化率减小,故B错误;C、反应前后气体的总量不变S=0,故C错误;D、不再有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Na2S溶液,生成黑色沉淀,可知发生沉淀的转化,则证明AgCl能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Ag2S,所以溶液后 c(Ag+) 更小了,故D正确。答案:D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油脂发生皂化反应能生成甘油B.乙炔、丙烯酸(CH2=CHCOOH)、醋酸乙烯酯(CH3COOCH=CH2)均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C.蔗糖及其水解产物均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沉淀D.谷氨酸分
11、子()缩合最多可形成2种二肽(不考虑立体异构)解析:A.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故A正确; B.乙炔、丙烯酸(CH2=CHCOOH)、醋酸乙烯酯(CH3COOCH=CH2)含有双键或三键,均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故B正确;C.蔗糖为非还原性糖,不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沉淀,故C错误;D.谷氨酸分子不对称,缩合最多可形成2种二肽,故D正确。答案:C二、解答题8.中学常采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法制取氧气,某兴趣小组经查阅资料获知:制得氧气后固体残余物中的锰酸钾(K2MnO4)具有强氧化性,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不妥善处置将造成
12、危险。因此该小组对该残余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锰酸钾晶体,利用回收的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并设计实验验证氯气化学性质。(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及弹簧夹2,观察到烧瓶壁有紫红色物质生成并逐渐消失,黄绿色气体充满烧瓶。反应结束后,烧瓶内有黑色固体残余,写出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解析:A装置产生氯气,饱和氯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并降低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C是制备漂白粉,D是验证氯气具有氧化性,氢氧化钠是吸收尾气。锰酸钾(K2MnO4)具有强氧化性,与浓盐酸反应观察到烧瓶壁有紫红色物质生成,该物质为高锰酸钾,锰元素的化合价在升高,根据K2MnO4中的化合价为+6价,处于中
13、间价态,推测出在反应中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再结合烧瓶内有黑色固体残余,联想到二氧化锰写出反应方程式为:3K2MnO4+4HCl(浓盐酸)=2KMnO4+4KCl+MnO2+2H2O;第二个反应是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产生氯气、氯化锰、氯化钾、水,方程式为: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答案:3K2MnO4+4HCl(浓盐酸)=2KMnO4+4KCl+MnO2+2H2O、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2)该方法制取氯气比用纯净的高锰酸钾要缓和平稳许多,试分析原因 。解析:锰酸钾生成高锰酸钾与二氧化锰两种物质,
14、形成均匀的固体分散系,可降低高锰酸钾与盐酸反应速率,所以用锰酸钾制取氯气比用纯净的高锰酸钾要缓和平稳许多。答案:锰酸钾生成高锰酸钾与二氧化锰两种物质,形成均匀的固体分散系,可降低高锰酸钾与盐酸反应速率(3)该小组利用装置C吸收氯气制备漂白粉。C中盛装的试剂为 陶瓷多孔球泡的作用是 解析:用石灰乳与氯气制备漂白粉。陶瓷多孔球泡的作用是增大气体接触面积,使氯气吸收更充分。答案:石灰乳 增大气体接触面积,使氯气吸收更充分(4)测定漂白粉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称取1.5g所制漂白粉配成溶液,调节pH值并加入指示剂,用0.1000mol/LKI溶液进行滴定,三次平行实验平均每次消耗20.00mL标准液时达
15、到滴定终点,反应原理涉及到的方程式为:3ClO+I=3Cl+IO3; IO3+5I+3H2O=6OH+3I2所选的指示剂为 ,达到滴定终点的标志是 。该漂白粉中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为 。解析:反应产物有碘单质生成,用淀粉作指示剂,最后一滴标准液滴下时,溶液变为浅蓝色,振荡半分钟不褪色,则达到终点。先根据反应离子方程式确定出ClO与I的关系,3ClO+I=3Cl+IO3;IO3+5I+3H2O=6OH+3I2将方程式+得:ClO+2I+H2O=Cl+2OH+I2每次实验消耗KI溶液的体积为20.00mL,设次氯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x,ClO+2I+H2O=Cl+2OH+I21mol 2molx 0
16、.1000molL10.020L所以x=0.001mol每次实验次氯酸钙的质量为:143g/mol0.001mol0.5=0.0715g,三次实验总质量为0.0715g3=0.2145g,所以质量分数为:100%=14.3%。答案:淀粉 最后一滴标准液滴下时,溶液变为浅蓝色,振荡半分钟不褪色 14.3%(5)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及弹簧夹1,可观察到D中的现象为 ,该现象能够证明氯气有氧化性。甲同学认为取D中反应后溶液,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若有白色沉淀产生,也能证明氯气氧化了亚硫酸氢钡,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解析: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及弹簧夹1,氯气将亚硫酸氢钡氧化成硫酸钡沉淀;取D中反应后溶液
17、,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若有白色沉淀产生,不能证明氯气氧化了亚硫酸氢钡,因为氯气与水反应也生成氯离子,不能证明溶液中的氯离子一定是氯气氧化亚硫酸氢钡所得产物。答案:出现白色沉淀 不正确,氯气与水反应也生成氯离子,不能证明溶液中的氯离子一定是氯气氧化亚硫酸氢钡所得产物9.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使得锂电池的回收利用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磷酸铁锂则是锂电池中最有前景的正极材料,磷酸铁是其前驱体,充放电时可以实现相互转化。某研究性小组对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图中简称废料,成份为LiFePO4、碳粉和铝箔)进行金属资源回收研究,设计实验流程如图1:已知:FePO4可溶于稀H2SO4,不溶于水和其他的酸
18、。Li2SO4、LiOH和Li2CO3在273K下的溶解度分别为34.2g、22.7g和1.54g373K下,Li2CO3的溶解度为0.72g。KspAl(OH)3=1032KspFe(OH)3=41038。(1)可以提高操作1浸出率的方法有(写出3种) 。解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份为LiFePO4、碳粉和铝箔)氢氧化钠溶液溶解,过滤得滤渣A中含有LiFePO4、碳粉,滤液A中含有四羟基合铝酸钠,滤液A中通入二氧化碳得沉淀A为氢氧化铝,氢氧化铝经过灼烧分解、电解可得铝,滤渣A中加入双氧水、硫酸,过滤得滤渣B为碳粉,滤液B的主要成分为Fe3+、Li+、PO43,调节滤液B的PH值,过滤,可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辽宁省 东北 育才 学校 高中部 高考 试卷 化学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