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 T 1328-2020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导则.pdf
《DB36 T 1328-2020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导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6 T 1328-2020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导则.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01 B 04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36/T 13282020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amage 2020 - 12 - 29发布 2021 - 07 - 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6/T 13282020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鉴定评估工作程序.3 5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调查.4
2、6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确定.5 7 因果关系分析.6 8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7 9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7 10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的编制.10 附 录 A (规范性) 损害调查方法.11 附 录 B (资料性) 常用的环境价值评估方法.12 附 录 C (资料性) 江西省湿地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报告书的编制格式与内容.14 DB36/T 13282020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昌大学、江西省林业局
3、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 本文件起草人:葛 刚、应智霞、吴平发、黄 鹏、吴 兰、韩 祯、施 陈、刘亚军、黄祖友。 DB36/T 13282020 1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涉及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方法和报告编写要求 等。 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所有湿地因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等行为导致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1607
4、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SL/T 58 水文测量规范 SL/T 238 水资源评价导则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 91.1 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 710.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 HJ 710.6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两栖动物 HJ 710.7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内陆水域鱼类 HJ 710.8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HJ 710.12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水生维管植物 SC/T 9402 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环境损害鉴定
5、评估推荐方法(第II 版)(环办201490 号) 司法鉴定文书规范(司发通2016112 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环办2014118号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办201667 号)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土壤与地下水(环办函201846 号)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地表水与沉积物(环办函2020290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湿地 wetland DB36/T 13282020 2 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适宜喜湿野生生物生存、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潮湿地域,主要包括湖泊湿地、 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泥炭
6、湿地等。 3.2 湿地生态系统 wetland ecosystem 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湿地植物的地段,湿地生物与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 3.3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damage of wetland eco-environmental 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行为造成湿地形态、水文水质、土壤、景观等环境要素和植物、动物、微 生物等生物要素的不利改变,及上述要素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 3.4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的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 水和降解污染)、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
7、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 分循环)。 3.5 生态环境基线eco-environmental baseline 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未发生时,评估区域内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状态。 3.6 期间损害interim damage 生态环境损害开始发生至生态环境恢复到基线的期间,生态系统向公众或其他生态系统提供服务功 能的丧失或减少。 3.7 生态环境恢复eco-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生态环境损害发生后,采取各项必要的、合理的措施将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至基线 水平,同时补偿其期间损害。 3.8 基本恢复primary restora
8、tion 采取自然恢复或人工恢复措施,使受损的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至基线水平。 3.9 补偿性恢复compensatory restoration 采取各项恢复措施,补偿湿地生态环境的期间损害。 3.10 永久性损害permanent damage 受损生态环境及其功能难以恢复,其向公众或其它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完全丧失。 DB36/T 13282020 3 4 鉴定评估工作程序 4.1 鉴定评估原则 4.1.1 合法合规原则 鉴定评估工作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禁止伪造数据和弄虚作假。 4.1.2 科学合理原则 鉴定评估工作应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工作方
9、案。鉴定评估工作方案中应包含严格的质量控制 和质量保证措施。鉴定评估应当根据工作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工作方案开展,不得随意偏离或变更。在 工作过程中有关数据和资料的收集,样品的采集、运输和分析检测等应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开展,并作为 鉴定评估的客观依据,不得主观臆测鉴定评估结果。 4.1.3 客观独立原则 鉴定评估机构及鉴定评估人员应当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独立客观地开展鉴定评估,不受鉴定评 估委托方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4.2 鉴定评估范围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时间范围以污染湿地生态环境或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发生日期为 起,持续到湿地恢复方案确定的日期为止。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空间范
10、围依据污染物的迁移 扩散范围或破坏湿地生态行为的影响范围确定。 4.3 鉴定评估工作程序和内容 4.3.1 准备阶段 搜集损害事件发生湿地的背景资料,通过现场踏勘、座谈走访等方式,掌握分析生态环境损害事件 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确定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的内容,初步筛选出主要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因子、生态 敏感目标,确定评估调查的范围、评估因子和评估方法,编制评估工作方案,明确下阶段生态环境损害 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 4.3.2 调查阶段 根据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湿地生态现状调查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4.3.3 分析评估阶段 整理、分析受影响湿地背景资料,根据调查结果,判定破坏湿地生态
11、行为与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生态 服务功能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确定用于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的水质、沉积物、生物等生态环境基 线值,对比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事件发生前后各生态环境要素及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状况,量化损害事件的 湿地受损范围、对象和程度,计算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价值。 4.3.4 报告编制阶段 编制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意见)书,同时建立完整的鉴定评估工作档案以备追溯。委 托单位组织专家组对报告书进行论证。 DB36/T 13282020 4 图1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流程图 5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调查 5.1 调查基本要求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应满足损害评估编制的要求,反映受影响湿
12、地生态损害程度,调查取得的数 据、资料应详细做好记录、存档。 5.2 湿地损害行为调查 湿地损害行为调查要素: 损害行为的类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和经过等; DB36/T 13282020 5 收集分析污染环境、破坏湿地生态行为的相关资料,开展现场踏勘和采样分析等,掌握污染环 境、破坏湿地生态行为的基本情况; 明确污染环境行为的特征污染物、污染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频率、排放浓度、排放过程、 排放总量等情况; 明确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如湿地填埋、非法捕捞、非法采砂、非法空间占用、截断水源、湿地 形态和岸线改造(硬化、裁弯取直)等的破坏方式、破坏对象和影响范围等情况; 分析污染环境或破坏湿地
13、生态行为产生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可能路径、途径和机制,如特征污 染物排放导致地表水、沉积物、土壤(包括底泥、基质)、地下水等损害,并进一步造成生物 损害的路径、途径和机制。 5.3 湿地损害生态状况调查 5.3.1 湿地生态状况调查主要包括湿地水文、地表水水质、沉积物、生物与生态等方面,指标选择应 满足评估工作要求,根据损害事件的性质和湿地的生态特征,重点进行生态损害的特征参数调查。同时, 搜集该湿地前期的生态与环境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5.3.2 调查内容包括: 湿地形态:对明显改变湿地岸线、水底地形的损害,应将湿地地形地貌作为调查内容; 湿地水文:水位、水深、水温、流速、流量、透明度、色度
14、等全部或部分内容; 湿地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总水资源、河流泥沙、天然水化学特征、水污染状况; 湿地水质:应选取湿地生态损害事件有关的特征污染物和次生污染物,同时选取pH、悬浮物、 化学需氧量(CODMn)、溶解氧、营养盐(指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总氮(TN)、总磷(TP)、 叶绿素a、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病原体等全部或部分内容; 湿地沉积物:选取与湿地损害事件相关的特征污染物和次生污染物,同时选取总有机碳、氧化 还原电位等调查指标; 湿地生物多样性: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维管植物、大型底栖动物、鱼类、鸟类等全部或 部分内容。 5.3.3 调查方法见附录A。 5.4 湿地损害社会经
15、济调查 调查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工作所需的社会经济资料,主要内容包括: 受影响湿地开发利用与经济活动情况的资料; 商品化的湿地生物资源的市场价格; 受影响地域湿地生态恢复工程规划方案与建设投资费用; 受影响地域湿地环境恢复工程规划方案与建设投资费用; 受影响湿地为生态敏感区的,还应调查保护类型、级别、面积、主要保护对象等。 6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确定 6.1 湿地生态环境基线的确定 湿地生态环境基线按以下方法确定: a) 利用污染环境或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发生前评估区域近三年内的历史数据确定基线,数据来源包 括历史监测、专项调查、学术研究等反映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历史数据; DB36/T 132
16、82020 6 b) 利用未受污染环境或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影响的相似现场数据确定基线,即“对照区域”数据。 “对照区域”应与评估区域的湿地生态环境特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等具有可比性; c) 利用模型确定基线。可考虑构建环境污染物浓度与种群密度、物种丰度等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评 价指标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来确定基线; d) 参考环境基准或国家和地方发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如GB 3838、GB 11607、GB 15618 和GB/T 14848等确定基线。 e) 当基线确定所需数据充分时,优先选择a)和 b)确定基线,如果 a)和 b)不可行,可考虑 选择 c)和 d)确定基线。 f) 当基线确定所需
17、数据不充分时,可综合采用不同基线确定方法并相互验证。 6.2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确认 满足以下任一条即可认定造成湿地生态环境损害: a) 评估区域地表水、沉积物、土壤、地下水等环境介质中特征污染物浓度导致评价等级发生变化; b) 评估区域指示物种种群数量或密度降低,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c) 评估区域指示物种种群结构(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改变,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 异; d) 评估区域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e) 评估区域植被覆盖度降低,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f) 评估区域水生生物物种丰度减少,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
18、异; g) 评估区域湿地生物体外部畸形、骨骼变形、内部器官和软组织畸形、组织病理学水平损害等发 生率增加,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h) 评估区域水动力、沉积、冲淤变化,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i) 评估区域湿地面积、结构、底质等因非法利用发生明显形态变化,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 著差异; j) 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其他情形。 7 因果关系分析 7.1 前提条件 因果关系分析应以存在明确的污染湿地环境或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和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事实为前提。 7.2 污染湿地环境与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间因果关系分析 7.2.1 调查分析污染湿地环境与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 明确
19、污染湿地环境行为与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发生的时间节点,判断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时间先 后顺序。 7.2.2 环境污染物的同源性分析。 采样分析污染源、环境介质和生物中污染物的成分、浓度、同位素丰度等。采用稳定同位素或放射 性同位素和指纹图谱等技术,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判断污染源与环境介质和生物中污染物是否具有同源 性。 7.2.3 迁移路径的合理性分析 DB36/T 13282020 7 分析评估区域气候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判断是否存在污染物从污染源迁移 至环境介质最后到达生物体的可能。建立环境污染物从污染源经环境介质到生物的迁移路径假设,识别 划分迁移路径的每一个单元,利用空
20、间分析、迁移扩散模型等方法分析污染物迁移方向、浓度变化等情 况,分析判断各个单元是否可以组成完整的链条,验证迁移路径的连续性、合理性和完整性。 7.2.4 生物暴露的可能性分析 识别生物暴露于环境污染物的暴露介质、暴露途径和暴露方式,结合生物内暴露和外暴露测量,分 析判断生物暴露于环境污染物的可能性。 7.2.5 生物发生损害的可能性分析 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和毒理实验等方法,分析污染物暴露与生态环境损害间的关联性,阐明污 染物暴露与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间可能的作用机理;建立污染物暴露与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间的剂量-反应 关系模型,结合环境介质中污染物浓度、生物内暴露和外暴露量等,分析判断生物体暴露
21、水平产生损害 的可能性。 7.2.6 排除其他可能的随机因素影响 分析是否存在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其他可能因素,其他因素存在的情况,应阐述因果关系分析 的不确定性。 7.3 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间的因果关系分析 主要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样方调查和生态实验等方法,阐明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导致湿地生态 环境损害可能的作用机制,建立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生态链条,分析破坏湿地生 态行为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关联性。 8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 8.1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内容 8.1.1 对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损害,一般以特征污染物浓度为量化指标;比较污染环境行为或人工外
22、 力破坏发生前后地表水资源、水文过程、沉积物、地下水、湿地面积等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确定湿 地生态环境中特征污染物浓度超过基线的时间、体积和程度等变量和因素以及外力破坏造成的湿地形态 变化量。 8.1.2 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损害,一般选择指示物种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种群结构、植被覆盖度 等指标作为量化指标;比较污染环境或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发生前后生物种群数量、密度、结构等的变化, 确定生物资源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超过基线的时间、面积和程度等变量和因素。 8.2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方法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空间分析、模型模拟等。湿地生态环境 损害实物量化
23、过程中应综合利用所列方法,并对不同方法量化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 9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 9.1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的原则 DB36/T 13282020 8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价值主要根据将受损湿地生态环境恢复至基线需要开展的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措 施的费用进行计算,同时,还应包括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开始发生至恢复到基线水平的期间生态服务功能 价值的损害量。对于无法恢复的情形,则通过替代工程的费用来计算湿地生态损害的价值损失。 9.2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内容 DCBAM .(1) 式中: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价值 清除污染和减轻损害等预防措施费用; 湿地生物资源和湿地环境容量等恢复期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6 1328-2020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导则 1328 2020 湿地 生态环境 损害 鉴定 评估 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