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 T 1331-2018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pdf
《DB15 T 1331-2018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5 T 1331-2018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07.040 Z 06 备案号: 58069-2018 DB15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1331 2018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land Technical Guide 2018 -02-05 发布 2018 - 05 - 05 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5/T 13312018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 . 2 4.
2、1 指标体系 . 2 4.2 信息提取 . 2 4.3 外业补充调查 . 3 4.4 典型区域采样 . 3 5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 . 4 5.1 评估指标体系 . 4 5.2 评估单元与评估尺度 . 4 5.3 评估方法与结果 . 4 6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数据库 . 4 6.1 建设目标 . 4 6.2 建设内容 . 4 7 成果要求 . 5 7.1 基础资料 . 5 7.2 研究报告 . 5 7.3 图件 . 5 7.4 数据库 . 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系列表 . 6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土地生态状况评估系列表 . 8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城 镇
3、土地生态状况评估系列表 . 11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指标体系 . 14 DB15/T 1331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 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 本规范 起草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 。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徐进才、吴全、徐艳红、鲁丽波、梁洁、范海娇、靳春燕、 王友凤、姚喜军。 DB15/T 13312018 1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的目标、范围、内容、方法和成果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 2 规范性引用文
4、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TD/T 28405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DD 2005-01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 (1:250000) 3 术语 和 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用地 ecological land 即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具备较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维护关键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土地利 用类型。包括林地、草地、湿地、水域、滩涂、沼泽、盐碱地、荒漠、沙漠、裸地、冰川及永久积雪
5、地、 自然保护区用地等用地类型。 3.2 土地生态状况 land ecological status 是指对土地资源的结构、功能及其具备的生态价值,以及所存在生态问题的综合反映,是在土地资 源原始自然生态质量水平基础上,经人类生活、生产和经济活动影响后对土 地资源与环境改善或破坏共 同作用的最终结果。 3.3 土地生态状况质 量综合评估 ecologic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quality of land 即对生态用地和土地利用直接或间接可能造成生态问题的 “特殊生态用地 ”的利用状况和利用程度, 以及土地资源基础生态因子的综合评估 ,确定土地生态状况质
6、量等级,揭示土地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的变 化,优化土地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 3.4 DB15/T 13312018 2 土地生态状 况调查与评估 ecological land survey and assessment 包括对森林、 草地、湿地、农田、城市和乡村聚落以及区域生态系统中各类生态用地利用状况和利 用程度的调查与评估,也包括对土地利用直接或间接可能造成生态问题的 “特殊生态用地 ”,如 污染土地、 损毁土地、退化土地的调查与评估,以及生态建设状况和土地资源基础生态因子的调查与评估。 4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 4.1 指标体系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指标体系由基础性调查指标和区域性调查指标组成,
7、土地生态状况基础性调查指 标体系由准则层、指标层和元指标层构成,其中准则层包括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因子、土壤因子、植被 因子、地貌与气候因子、土地损毁与退化状况、生态建设 与保护状况等因子;指标层包括农用地、湿地 与水面、城镇用地等指标;元指标层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元指标,区域性调查指标包括灌溉条件与 土地沙化指标层和元指标层,具体详见附录 D。 4.2 信息提取 4.2.1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因子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因子 包括: a) 农用地 , 包括 耕地、林地、草地。 耕地信息包括 水浇地、 旱地类型;林地信息包括有林地、灌 木林 地 、 其他林地 类型;草地信息主要包括天然 牧
8、草地、人工 牧 草地类型 ; b) 湿地与水面 , 湿地信息包括滩涂、沼泽地等类型;水面信息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水工建筑 物 等类型 ; c)城镇建设用地,包括 工 业 用地 、 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绿地、水面等类型 。 4.2.2 土壤因子 土壤因子信息包括 土壤有机质 、 土壤碳储量 、 土层厚度 。 4.2.3 植被因子 植被因子包括植被覆盖度 、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PP)。 4.2.4 地貌与气候因子 地貌与气候因子信息包括坡度、海拔高度 、多 年平均降水量 年( 季 ) 值 。 4.2.5 土地损毁与退化状况 损毁土地状况信息包括挖损土地、塌陷(沉陷)土地、压占土地、自然灾害损
9、毁土地的面积、分布 等 。 土地退化信息包括耕地退化 、 林地退化 、 草地退化 、 湿地减少 、 水域减少 。 4.2.6 生态建设与保护区状况 具体如下: a) 未利用土地开发改良为农用地: 提取基期年裸地 林地和草地,盐碱地 耕地、林地和草地, 沙地 耕地、林地和草地,其他草地 耕地、林地和草地等面积与分布信息; DB15/T 13312018 3 b) 生态退耕:提取基期年大于 25 度坡耕地 林地和草地等面积与分布信息; c) 湿地增加:提取基期年其它用地 沼泽地 、 苇地 、 滩涂等面积与分布信息; d) 损毁土地再利用与恢复:提取基期年损毁土地 耕地、林地、草地,损毁土地 人造
10、湖泊 、水 面等,损毁土地 绿地、公园等等面积与分布信息 ; e) 城市未利用土地开发与改良:提取基期年城市未利用土地开发与改良为可利用土地(如宗地开 发治理等)面积与分布信息 ; f) 生态保护区信 息:获取水源地保护核心区、自然保护核心区、风景旅游保护核心区、地质公园 等用地面积和范围。 4.2.7 区域性指标 区域性指标信息包括土地沙化面积、土地沙化程度 、沟渠密度、 灌溉方式和田间道路密度。 4.3 外业补充调查 4.3.1 调查内容 如下 : a) 应用遥感数据提取调查指标信息时,在内业工作基本完成之后,进行外业补充调查 ; b) 核实光谱特征图斑,建立主要地类的影像解译标志体系 ;
11、 c) 对室内解译难以确定的地类 (可疑图斑 )必须到实地进行核实 ; d) 对内业提取的指标信息,采用一定的样本量进行验证,进行精度评价 ; e) 去伪存真,补充遗漏图斑,根据 实地调查修正有关界线。 4.3.2 调查方法 如下 : a) 充分利用所收集的地面调查成果和图件等,以及农业社会和经济资料等 ; b) 与 当地专家 进行座谈或询问当地农民,进行核实 ; c) 应用 GPS进行图斑位置确定,实测地物面积和线状地物宽度 ; d) 实地逐个图斑进行调查,即现场核实调查。 4.3.3 调查步骤 如下 : a) 与当地 居民 座谈,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分析收集资料,与遥感影像、调查与评估结果
12、对照分 析 ; b) 与当地熟悉地理的人员协商外业调查路线和确定样点位置,对室内无法确认的图斑, 需 实地逐 个图斑进行调查,进一步确定地类性质 ; c) 利用 GPS或其他测绘仪器进行现场调查 ; d) 依据汇集的资料和现场调查,补充和修改调查图上不合理或缺少的界线、注记。当实地图斑范 围与调查图不一致时, 需 在调查底图上标绘实际范围,原则上对遗漏图斑进行补充调查 ; e) 对调查结果做充分检查,按收集的资料、外业调查影像分别进行整理。完善调查底图上的各类 界线及注记,完成所有图斑调查。 4.3.4 成果整理 包括 整理收集资料 、 整理外业调查记录表 、 整理外业调查图 、 外业调查总结
13、 。 4.4 典型区域采样 在典型区域采集土壤养分、植被状况、土壤碳 储 量 、 农作物等分析样本 , 进行相关内容测试。 4.4.1 样点布设 DB15/T 13312018 4 样点根据土壤 类型 、 土地利用类型 、植被状况与农作物按网格进行布设。 4.4.2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包括: a) 土壤样品采集:表层土壤样品采用深度为 0-20 cm,在采样小格中沿路线 3处 5处多点采集组合 或在格子中间部位采样。采样时去除表面杂物,弃去动、植物残留体、砾石、肥料团块等,采集的样品 要防止玷污,土壤样品原始重量大于 1000 g; b) 农作物样品采集:农作物采集与土壤样品采集结合完成,在样
14、地为耕地时,采集土壤样品时, 同时采集样点上的农作物。农作物样品采集密度可适当降低。 5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 5.1 评估指标体系 土地生态状况 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由土地生态状况基础性指标、土地生态状况结构性指标、土地损毁 与退化状况指标、生态建设与保护综合效应指标和区域性指标等 5个准层和系列指标层和元指标构成 。 5.2 评估单元 与 评估尺度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单元包括栅格单元和行政区域单元。 自治区级尺度的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宏观尺度)以乡镇(苏木)行政区域为评估单元,工 作底图比例尺为 1:50万 -1:100万。 旗县(市、区)级尺度的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中观
15、尺度)以 300 m300 m500 m500 m 栅格单元和乡镇(苏木)行政区域为评 估单元,工作底图 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 。 乡镇(苏木)尺度的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微观尺度)以 100 m100 m300 m300 m栅格 单元和土地利用图斑为评估单元,工作底图 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 。 5.3 评估方法与结果 5.3.1 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采用综合评估方法和障碍因子(或最小限制因子)诊断方法。在有关评估指标的分级中, 以分级最低评估因子的分级作为该评估单元的等级。 5.3.2 评估结果 野外实际测量获取相关数据。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等级根据区域实际需要,按照总分值、准则层分
16、值 和指标分值综合确定,依据综合评估分值的高 低, 将综合分值结果分为 5级, 依次为土地生态状况质量 优、质量良好、质量中等、质量较差、质量差 5个等级。 6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数据库 6.1 建设目标 以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因子、土壤因子、植被因子、地貌与气候因子、土地损毁与退化状况、生态 建设与保护状况等土地生态状况基础性调查指标信息,以及区域性调查指标信息等数据为基础,利用计 算机、 GIS、数据库和网络等技术,建设重点地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数据库。 DB15/T 13312018 5 6.2 建设内容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 a)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指标数据
17、库:包括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因子 、土壤因子、植被因子、地貌与气 候因子、土地损毁与退化状况、生态建设与保护状况等土地生态 状况基础性调查指标信息,以及区域性 调查指标信息等矢量和栅格数据 ; b)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评估数据库:包括土地生态状况自然基础性指标准则评估数据,土地生态状 况结构性指标准则层评估数据,土地损毁与退化状况准则层评估数据,生态建设与保护状况准则层评估 数据,区域性指标准则层评估数据,以及县级土地生 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数据、自治区级土地生态状况 质量综合评估数据等 ; c) 相关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字高程模型( DEM)、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与影像图等栅格数 据;野外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5 1331-2018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1331 2018 土地 生态 状况 调查 评估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