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 T 2823-2018 公路高模量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pdf
《DB13 T 2823-2018 公路高模量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3 T 2823-2018 公路高模量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pdf(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03.220.20 R 04 DB13 河北省 地方标准 DB 13/T 2823 2018 公路高模量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 2018 - 09 - 21 发布 2018 - 10 - 21 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3/T 2823 2018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原材料技术要求 . 1 5 配合比设计 . 2 6 生产与施工 . 4 7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 . 5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 沥青混合料车辙敏感性试验方法 . 7 附录 B(规范性附录)沥青混合料复数模量测试方法 .
2、 10 附录 C(规范 性附录)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试验方法 . 14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PCG 旋转压实试验方法 . 17 附录 E(规范性附录)沥青混合料板型试件制备方法 . 19 DB13/T 2823 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 河北交通投资集团公司、河北省高速公路京石改扩建筹 建处、 河北省道路结构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材料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 心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王国清 、 陈君朝 、 何勇海 、 孟会林 、 杜
3、永安 、 王庆凯 、 贾献卓 、 王联芳 、 秦禄 生、 闫涛 、 王洪涛 、 宋扬 、 朱斌 、 薛善光 、 高松洁 、 焦彦利 、 杜杰 、 叶圣华 、 刘书祥 、 张文哲 、 由伟锋 、 高海涛 、 刘耀武 、 陈磊 、 李玉 、 赵辉 、 张乃琦 。 DB13/T 2823 2018 1 公路 高模 量沥青 路面 施工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 低标号 沥青或 外掺 剂的 高模量沥青 混合料 的 原材料技术要求、配合比设计、 生产 与施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 等内容。 本标准 适用于公路 高模量沥青 路面施工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
4、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文件。 JTG E2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E60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 HMAC) 复数模量不小于 14000MPa的沥青混合料。 4 原材料技术要求 4.1 集料 集料 应符合 JTG F40的 有 关要求。 4.2 沥青 HMAC可
5、采用的沥青 的 技术指标要求见表 1,宜优先采用表中标号为 15、 20及 25的沥青。 DB13/T 2823 2018 2 表 1 沥青技术指标要求 指 标 沥青标号 试验方法 15 20 25 35 50 针入度( 25 ), 0.1mm 10 20 15 25 20 30 30 45 40 60 T0604 软化点( T DB13/T 2823 2018 6 b) 应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复数模量和疲劳寿命抽检。 7.2 质量控制 7.2.1 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查的内容、频度允许误差应符合表 9 的规定。 表 9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标准 检查项目 检查频度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试验方法 混合料
6、外观 随时 观察集料粗细、均匀性、离析、 色泽、冒烟、有无花白料、油团 等各种现象 目测 混合料 施工温度 出厂温度 每车料 1 次 符合相关规定 温度计实测 到现场温度 初压温度 终压温度 矿料级配 ,与 生产配合比 的差( %) 0.075 mm 逐盘在线检测 2 计算机采集数据计算 2.36 mm 4 4.75 mm 5 0.075 mm 逐机检查,每天汇总 1 次,取平均值评定 1 按总量检验 2.36 mm 2 4.75 mm 2 0.075 mm 每日每机上、下午各 1次 2 拌和机取样,抽提后筛分 2.36 mm 3 4.75 mm 4 沥青用量,与生产配合比的 差( %) 逐盘
7、在线检测 0.3 计算机采集数据计算 逐机检查,每天汇总 1 次,取平 均值评定 0.1 按总量检验 每日每机上、下午各 1次 0.2 拌和机取样,抽提 空隙率( %) 每日每机上、下午各 1次 不大于 4 拌和机取样,室内旋转压实 压实度( %) 每层 1 次 /200m/车道 不小于 98(试验室标准密度) 不小于 96(最大理论密度) 现场钻芯试验 厚度( mm) 1 次 /200m/车道 不超过 -4 现场钻芯检查并随时插入 量测,每日用混合料总量 校核 平整度( mm) 每车道连续检测 不大于 1 连续式平整度仪检测 渗水系数( ml/min) 每层 1 次 /200m/车道 不大于
8、 50 渗水 仪 7.2.2 施工过程中其它质量控制要求,应符合 JTG F40 有关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相关规定。 DB13/T 2823 2018 7 附 录 A ( 规范性附录 ) 沥青混合料车辙敏感性试验方法 A.1 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 方法 规定采用沥青混合料车辙敏感性测试仪测定沥青混合料在充气轮胎重复碾压荷载作用下的 车辙深度 的方法 ,用于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永久变形性能 。 此法适用于集料最大粒径不大于 31.5mm的沥青混合料。 A.2 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 A.2.1 沥青混合料车辙敏感性测试仪,包括: a) 沥青混合料车辙敏感性测试仪主机。 b) 标准配套试模,包括: 1)
9、2 套 H50 500180 规格试模; 2) 2 套 H100 500180 规格试模 。 c) 配套温度传感器及温度测量与记录系统 ; d) 配套量具 组合 , 包括 用以测量车辙深度的尺架与游标卡尺 ,游标卡尺精度不大于 0.1mm。 e) 电钻与 6 钻头( 用于在混合料试件上钻孔以埋置温度传感器) ; f) 空气压缩机: 能够为试验系统提供稳定的动力荷载,输出气源压强不低于 0.6MPa; g) 其它:黄油、防粘剂、隔热手套 等。 A.3 方法与步骤 A.3.1 准备工作 A.3.1.1 按照 附录 E 方法室内制备试件或从路面现场切割尺寸满足要求的试件,室温放置 48h 后备 用,
10、 车辙试验试件应符合如下要求: a) 试验室制备的混合料试件或路面实地切割的试件装入试模后,其上表面应与试模上缘齐平。 b) 平行的 2 块混合料试件的体积密度与其平均体积密度之差不得超过 1%。 c) 对于摊铺层厚度 50mm 的混合料进行试验时,采用 50mm 厚的试模制件;对摊铺层厚度 50mm 的混合料,采用 100mm 厚的试模制件。 d) 试件冷却后,翻转试件使其下表面朝上,若试件下表面发现有 5mm 的间隙存在而又不能处理 (用石膏填补)时,试件不得采用。 e) 对于厚度为 50mm 的试件,在温度测点(其布置点见下图 A.1)附近的区域里,试件 厚度偏差 不得大于 2.5mm;
11、对于厚度大于 50mm 的试件,偏差不得大于 试件 厚度的 5%。 A.3.1.2 按图 A.1 所示,在试件上指定位置按要求钻孔,并以黄油填充钻孔。 DB13/T 2823 2018 8 说明: 1-空气温度传感器; 2-置于试件内的试验温度传感器; 3-试验敏感性温度传感器。 图 A.1 钻孔示意图 A.3.1.3 将准备好的 2 块试件安置于 车辙测试仪 两边的平台上,将所有温度传感器插入钻好的孔中(共 4 支),连接并打开温度数据采样和记录系统。 A.3.1.4 检查碾压轮轮胎是否洁净,并涂抹适量防粘剂( 以防止试验过程中混合料粘轮引起过热), 将轮胎气压充至 600 kPa30 kP
12、a。 A.3.1.5 关闭恒温箱箱门,在恒温箱温度保持为 15 25 的条件下进行 1000 次预碾压。 A.3.1.6 按图 A.2 所示的 15 个测点位置,对每个试件上的每个点进行初始车辙测量、记录,以此确定 试件初始表面形状分布。测量完成后将试件安装于试验平台上。 图 A.2 测点位置示意图 A.3.1.7 将恒温箱温度设置在试验温度后启动加热,试验前,试件需在试验温度下养护 12 h 16 h。 A.3.2 试验 步骤 DB13/T 2823 2018 9 A.3.2.1 试件养护完成后,调整试验平台的支撑力,确认碾压轮胎压无误,启动试验。 A.3.2.2 碾压累计往返次数至 100
13、0 次 、 3000 次 、 10000 次 和 30000 次时(不计预压 1000 次),分别 测量并记录每块试件上 15 个测点的车辙深度。除最后一次测量外,每次测量记录完成后应关闭恒温箱 待箱内温度恢复到试验温度后方可继续进行碾压。当设置的总碾压次数全部完成后或试验中测得的平均 车辙深度超过 18 mm 时,试验结束。 A.3.2.3 试验过程中,试件的温度应控制在试验温度 2 的范围内。每次启动碾压前需首先确 认试 件温度。 A.4 计算 A.4.1 车辙变形率计算:根据试验中每次从试件上测得的 15 个局部变形值 mij以及试件厚度 h,按 公 式( A.1)计算车辙变形率 Pi
14、( %): 15 0 1% 1 0 0 15 ij ji j mmP h ( A.1) 式中 : Pi-试件车辙 变形率 ( %); mij-试件局部变形值( mm); m0j-试件上 j点处的初始局部变形值( mm); h-试件厚度( mm)。 A.4.2 绘制 试件的车辙变形率曲线:在双对数坐标系中绘出车辙变形率 Pi关于加载次数 N 的曲线 ln ( Pi) = f( ln( N)。 A.4.3 计算混合料的平均车辙变形率:计算相同配比和相同空隙率的试件在相同碾压次数 N 时的平均 车辙变形率 P。 A.5 报告 A.5.1 以至少 2 块试件的 平均车辙变形率 作为一种试验材料的车辙敏
15、感性试验结果。 A.5.2 试验报告 中应注明试件成型方法、厚度、空隙率及其确定方法、存放时间和条件以及试验温度 和平行试件数量,并给出 车辙变形率随加载次数的变化曲线。 DB13/T 2823 2018 10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沥青 混合料复数模量测试方法 B.1 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 方法 规定采用沥青混合料复数模量及疲劳性能测试仪对沥青混合料梯形试件进行动态弯曲加载 确定其复数模量。 本方法 适用于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 31.5 mm的沥青混合料。 B.2 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 B.2.1 沥青混合料复数模量与疲劳性能测试仪包括: a) 复数模量测试计算机程序控制系统 ; b) 梯
16、形试件变形及力传感与测量系统 ; c) 标准配套附件,包括: 1) 铝合金基准试件(校验用); 2) 用于固定梯形试件的上、下垫板; 3) 用于粘结梯形试件的操作平台。 B.2.2 通风环流恒温箱:试验 过程中恒温箱中试件所处 10 mm 临近区域里的平均温度应控制在试验温 度 0.3C 范围内。 B.2.3 沥青混合料梯形试件切割机:可从 按照附录 E 方法 制备的 600400e 大型板块中切割出满足 表 B.1 尺寸要求的梯形试件,梯形试件尺寸的精度要求为 1 mm。表中, B 为梯形试件的下底宽度; b 为梯形试件的上底宽度; e 为梯形试件的厚度; h 为梯形试件上下底之间的高度。
17、表 B.1 梯形试件尺寸要求 梯形试件尺寸( mm) 粒料最大粒径 D=13.2mm 粒料最大粒径 D=19 mm B 56 70 b 25 25 e 25 25 h 250 250 B.2.4 游标卡尺, 精度不大于 0.1 mm。 B.2.5 天平,感量不大于 0.1 g。 B.2.6 试件粘结剂(如双组份高强环氧树脂)。 B.2.7 其它:手套、内六角扳手、玻璃器皿(用于搅拌双组分环氧树脂)等。 DB13/T 2823 2018 11 B.3 方法与步骤 B.3.1 准备工作 B.3.1.1 梯形试件切割,用于复数模量测试的梯形试件应满足如下要求: a) 梯形试件的规格尺寸满足表 B.1
18、 要求 ,表中 D 为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 mm) ; b) 梯形试件由切割机从 按照附录 E 方法 制备的 600400e 规格板块中经数控工序切割得到 ,其 中轴线必须与大型板块试件的水平轴线平行 ; c) 为避免变形,切割完成的梯形试件应放置于平整处,避免受阳光照射,气温不超过 30 C。 d) 用于复数模量测试的梯形试件最少为 4 件,测量并记录每一个试件的尺寸及重量,输入计算机 控制系统 ; e) 梯形试件的体积密度:每一试件的体积密度与同一批次所有试件的平均体积密度的偏差不得超 过 1%,否则该试件废弃。 B.3.1.2 取满足要求的干燥试件,将其顶部与底部涂以粘结剂后仔细与下垫板
19、(底部)和上垫板(顶 部)对接粘结。操作过程需借助梯形试件粘结操作平台进 行,以保证对位准确和粘结牢固。 B.3.1.3 将粘结牢固的试件与上下垫板固定于测试仪的加载平台上,设定应变水平(小于 50 ) 及试验加载频率。 B.3.1.4 进行试验时,对于每个试验温度,试件都必须在此温度下养护至少 4h 方可开始 试验 。进行不 同温度的试验时,应从最低温度开始。 B.3.2 试验步骤 B.3.2.1 启动加载程序,在试件顶部施加按照正弦波形式变化的微变形(该正弦荷载的持续时间可在 30 s 120 s 之间设定 )。 B.3.2.2 系统自动按照从高到低的频率对试件进行加载,并实时采集试件 顶
20、部的位移 z 及由此产生的载 荷力 F,二者间的相位差 由程序根据加载阶段最后 10s 测量的数据计算并记录。 B.3.2.3 需要推导材料的复数模量主曲线时,应至少在 4 个不同的温度(间隔不超过 10 C )下每次 取至少 3 个不同频率(间隔在对数坐标轴上相等,最大频率与最小频率之比至少为 10)进行测试。 B.4 计算 B.4.1 试验中系统测得的量值为:载荷力 F、试件顶部位移 z 及二者间的相位差 。 B.4.2 混合 料复数模量的实部 E1与虚部 E2由程序根据 公 式( B.1) 、 ( B.2)分别计算: 21 3c o s ( ) 10FE z ( B.1) 2 sin(
21、)FE z ( B.2) DB13/T 2823 2018 12 式中 : -形状因子 F-载荷力 (); Z-试件顶部位移 (); -质量因子 - -试件顶部位移 的相位差()。 特征因子 及 分别按以下公式( B.3) 、 ( B.4)计算: 3 2 2 2 31 2 1 1 1 1 2 3= 2 l n( ) 2 2h h hLb h h h h h ( B.3) =0.135Mm ( B.4) 式中 : -试件的形状因子,随试件的规格和尺寸变化; -质量因子,通过惯性影响合力,由试件的质量 M及与试件顶部同时发生位移的上垫板的质量 m决定( M和 m以 g计); h1-; h2-; b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3 2823-2018 公路高模量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 2823 2018 公路 高模量 沥青路面 施工 技术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