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 及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8,分数:16.00)1.社会问题(中财 2007 年研)(分数:2.00)_2.文化堕距(中财 2012 年研)(分数:2.00)_3.社会控制(南京理工大学 2010 年研)(分数:2.00)_4.社会控制的刚度(吉林大学 2005 年研)(分数:2.00)_5.社会控制的度(吉林大学 2003 年研)(分数:2.00)_6.越轨行为(中财 2012 年研;中山大学 2007 年研)(分数:2.00)_7.社会政策(华中农大 2010 年研;河北大学 2010 年研)(分数:2.00
2、)_8.社会福利(人大 2010 年研)(分数:2.00)_二、填空题(总题数:3,分数:6.00)9.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分数:2.00)_10.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_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年研)(分数:2.00)_11.在对家庭进行分类时,一般按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提出的家庭类型概念,将家庭分为核心家庭、_家庭和_家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年研)(分数:2.00)_三、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分数:6.00)12.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分数:2.00)_1
3、3.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年研)(分数:2.00)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14.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此点突出表明文化的下述哪种特点?(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年研)(分数:2.00)A.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B.复合性C.象征性D.传递性E.变迁性四、简答题(总题数:9,分数:18.00)15.结合中国的社会转型。用社会学理论观点说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人大 2006年研)(分数:2.00)_16.
4、试结合集合行为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化解办法。(中财2012 年研)(分数:2.00)_17.什么叫社会问题?请简述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华中农大 2010 年研)(分数:2.00)_18.简述当前中国社会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原因。(人大 2006 年研)(分数:2.00)_19.简述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人大 2009 年研)(分数:2.00)_20.社会舆论及其特点。(中财 2009 年研)(分数:2.00)_21.社会越轨的含义和主要类型。(中财 2011 年研)(分数:2.00)_22.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中财 2007 年研)(分数:2.00)_2
5、3.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南京理工大学 2011 年研)(分数:2.00)_五、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24.从社会安全阀制度谈谈你对社会控制适度的思考。(中财 201 1 年研)(分数:2.00)_25.试论社会越轨与社会越轨的控制。(人大 2012 年研)(分数:2.00)_26.社会学是如何看待社会越轨的?请列举几种相关的理论视角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和说明。(中山大学2008 年研)(分数:2.00)_27.叙述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并运用该理论的某一观点或某位学者的观点对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中山大学 2007 年研)(分数:2.00)_
6、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 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8,分数:16.00)1.社会问题(中财 2007 年研)(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 (2)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和失调现象,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解析:2.文化堕距(中财 2012 年研)(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
7、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解析:3.社会控制(南京理工大学 2010 年研)(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
8、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解析:4.社会控制的刚度(吉林大学 2005 年研)(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社会控制的刚度是指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刚度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越是严格依据社会规范对越轨行为实施制裁,控制刚度越高。)解析:5.社会控制的度(吉林大学 2003 年研)(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度”用来表明事物
9、大小、强弱、高低等特征的程度或限度。社会控制的度,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解析:6.越轨行为(中财 2012 年研;中山大学 2007 年研)(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解析:7.社会政策(华中农大 2010 年研
10、;河北大学 2010 年研)(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价值性、政治性、原则性、强制性、时代性、可行性和具体性等性质。)解析:8.社会福利(人大 2010 年研)(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社会福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狭义的社会福利则专指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进行帮助。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有:社区医疗保健网络、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劳动就业培训与指导中心。)解析:二、填空题(总题
11、数:3,分数:6.00)9.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分数:2.00)_解析:10.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_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年研)(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细密的分工。)解析:11.在对家庭进行分类时,一般按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提出的家庭类型概念,将家庭分为核心家庭、_家庭和_家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年研)(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主干;联合。)解析:三、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分数:6.00)12.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分数:
12、2.00)_解析:13.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年研)(分数:2.00)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 D.成年期E.老年期解析:14.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此点突出表明文化的下述哪种特点?(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年研)(分数:2.00)A.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B.复合性C.象征性 D.传递性E.变迁性解析:四、简答题(总题数:9,分数:18.00)15.结合中国的社会转型。用社会学理论观点说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人大 20
13、06年研)(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乃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谁胜谁负,集中地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较量上,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取决于它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它的科技、教育,说到底取决于人的素质。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指出:“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
14、会也会变质。”这说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辩证关系。 (3)在涂尔干看来,全部社会事实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物质性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的分布、数量及密度、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交通状况、住房式样等; 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即精神性的社会事实,又称“集体意识”或“集体表象”,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舆论、公共情感等制度性或非制度性文化。对物质性的社会事实进行改造和建设就是物质文明建设,对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进行改造和建设就是精神文明建设。 (4)现阶段,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
15、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解析:16.试结合集合行为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化解办法。(中财2012 年研)(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无组织性。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
16、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如集体上访、集体讨薪、非法集会、阻塞交通、聚众闹事等,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人民内部矛盾,法治不完善,社会心理、心态失常等。 (3)从集合行为理论解释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化解办法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塞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
17、、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诱发因素;行为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 按照斯梅尔塞的观点如果没有了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那么群体性事件就失去了发生的可能。 模仿理论 模仿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这时他们便会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的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大多数人失去理智模仿他人行为的结果,如果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可以理智地面对,就可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社会学 概论 历年 汇编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