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4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4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4及答案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 4及答案解析(总分:3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0,分数:20.00)1.名词解释 21-28小题。(分数:2.00)_2.新石器时代(分数:2.00)_3.商鞅变法(分数:2.00)_4.轮台罪己诏(分数:2.00)_5.海上之盟(分数:2.00)_6.鱼鳞图册(分数:2.00)_7.百日维新(分数:2.00)_8.中国同盟会(分数:2.00)_9.论持久战(分数:2.00)_10.中国远征军(分数:2.00)_二、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11.简答题 31-34小题。(分数:2.00)_12.简述孝文帝
2、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13.简述隋唐科举制的内容和意义。(分数:2.00)_14.简述宋朝城市化的特点和意义。(分数:2.00)_15.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分数:2.00)_16.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的经济建设。(分数:2.00)_三、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17.论述王莽改制的内容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分数:2.00)_1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过和意义。(分数:2.00)_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 4答案解析(总分:3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0,分数:20.00)1.名词解释 21-28小题。(分数:2.00)_
3、解析:2.新石器时代(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考古学分期中指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 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 5000年至 4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距今约 10000年左右至 7000年,中期距今为 7000年至 5000年,晚期距今约 5000年至 4000年。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解析:3.商鞅变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战国时
4、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公元前 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1)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公元前 350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3)迁都咸阳,修建宫殿;(4)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解析:4.轮台罪己诏(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汉武帝时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
5、人力物力损失严重。征和四年(公元前 89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任田千秋为相,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解析:5.海上之盟(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120 年北宋与金通过海上往返谈判签订的共同对付辽国的军事盟约。金建国后,在军事上连胜辽军。宋想趁机收回幽云十六州,宋徽宗数次派使臣泛海出使金国,终于在宣和二年(1120年)与金缔结盟约,规定:宋金两国地位平等;宋金夹击辽,并以长城为界;灭辽后,
6、燕云之地归宋,宋给辽的岁币转送金国。)解析:6.鱼鳞图册(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明代政府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编制于洪武二十年(1387 年),以一个粮区(税粮万石)为单位,每区土地丈量后,记载各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土质和田主的姓名,并绘制成图。因所绘田亩依次排列,状如鱼鳞,故称鱼鳞图册。此图册与黄册互为补充,是明朝调整赋税和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有力措施。)解析:7.百日维新(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9 世纪末清政府进行的维新变法。1898 年 6月 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此日开始,到 9月 21日慈禧太后反动政变,共 l03天,史称“
7、百日维新”。其主要内容有:经济方面:设立农丁商局,提倡开办实业;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设立学校,在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派人出国留学;提倡学习西学,设立译书局。军事方面:设厂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新政范围很广泛,对旧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并且开始推行某些新制度。)解析:8.中国同盟会(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905 年资产阶级成立的革命政党。1905 年 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
8、所等多个组织参加。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副总理。)解析:9.论持久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938 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讲演稿。该文不仅透彻地对比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而且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认为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论持久战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认识。)解析:10.中国远征军(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抗日
9、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派往缅甸抗击日军的部队。1942 年 2月,应英方吁请,中国军队人缅援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滞留于滇缅边境待命的第 5军、第 6军依次入缅,紧急向缅南、缅东地区开进,在英缅军总司令胡敦的统一指挥下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虽经苦战而未能挽回缅甸防御战的颓势,但他们人缅抗击日军,为驻缅英军免除危机,平安撤往印度,尔后组织印度防务赢得了宝贵时间。)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11.简答题 31-34小题。(分数:2.00)_解析:12.简述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改革的背景 北魏自建国以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对北
10、方的统治逐渐巩固,但是仍有许多严重的问题影响着它的发展。当时北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如继续使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进行统治是很困难的。于是北魏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必须改弦更张,设法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而大量荒地的存在和皇权的增强,也为改革提供了条件。 (二)改革的内容 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 484486年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期在 494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 (1)整顿吏治。太和八年(484 年),改革首先从吏治开始。改革法令规定:守
11、宰任期按治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户调外每户增收帛三匹、粟二石九斗),定期按官品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又制定了惩治贪污的办法。 (2)三长制。太和十年(486 年),北魏又下令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 (3)均田制。其主要内容是: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4)户调制。废除九
12、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 (5)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 年),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6)汉化改革。太和十九年(495年),下令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次年,又下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孝文帝还积极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 (三)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它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
13、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2)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3)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解析:13.简述隋唐科举制的内容和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隋朝创立科举制 (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科举即分科取士之意。这一制度产生后,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
14、系起来,成为以后士人仕进的必由之路。(2)科举制的产生,打破了数百年来世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贫寒子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从此,选拔官吏之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政府,从制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 (二)唐朝的科举制 (1)唐代科举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常举
15、考中以后,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方能授官。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2)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解析:14.简述宋朝城市化的特点和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城市结构和城市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中国 通史 历年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