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2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讲 改 革 开 放 的 新 局 面 形成体系 把握要点1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 2个关键点 (1)一个顺序:先农村,后城市。(2)四个转变: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均分配按劳分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2有关对外开放的 4个关键点(1)一个特征:渐进性。(2)两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3)两个步骤:从沿海到内地;从政策到制度。(4)三个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课题(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回扣教材知识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及“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处
2、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2召开:1978 年 12月,北京。3内容2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路线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伟大决策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揭开了
3、改革开放的序幕。(3)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 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转变。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 年)(1)原因现实原因: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缺乏自主权,搞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主要内容经营方式 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管理体制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购销体制 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为农产品自由买卖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
4、乡镇企业(3)意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经济大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城市的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 年)(1)开展:1984 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内容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体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20世纪 80年代末到
5、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2)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过程提出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完善理论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初步建立到 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3建设成就(1)经济增长:年均 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
6、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进补课程知识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4产承包责任制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行分户经营
7、,自负盈亏 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二、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1 “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制约农民的积极性,影响农业生产发展。2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条件。4在农村进行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企业,风险大。5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6在党中央确定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就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改革先锋。探究重难知识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材料 1979 年 12月 1日,万里说:“包产到户不同于分田单干。包产到户仍然
8、是一种责任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是搞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 ” 根据万里的指示,一篇名为“联产计酬好处多”的文章在 1980年 4月 9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上全文刊登。文章登出之后,反响十分强烈,大部分是赞成的,但是,很多人仍对包产到户怀有疑虑。1980 年春天,内部刊物农村工作通讯第 2期上发表的分田单干必须纠正一文,指责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 ,违背了党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摘编自葛福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轨迹与未来走向解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在推行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社会一片质疑声中推行的,但事实证明它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万里明确肯定包产到户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生产责任制,没有改
9、变我国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指责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 ,带来社会问题。史论形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发展及其实质(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特点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5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3)发展: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
10、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4)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材料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解读 材料主要讲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总结信息时应有所侧重,概括归纳。由“经济体
11、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可知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由“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可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要转移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史论形成 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者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旧体制外出现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三、社会
12、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材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再到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摘编自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问题 据材料,概括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信息获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20 世纪 80
13、年代,在强调计划为主的同时又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认识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史论形成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 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
14、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3)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
15、富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研高考知命题趋向7 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1(2018全国卷)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
16、业结构趋于合理解析:选 A 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域多元化,农业类企业减少,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类增长很快,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故 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城市与乡镇的联系,故 B项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 21世纪初初步确立,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乡镇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没有反映工业结构的变化,故 D项错误。2(2016全国卷)1980 年与 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 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 53万亩,总产量增加 652万担;油料作
17、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 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 70%和 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解析:选 A 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 项符合题意。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 B、C、D 三项。题 后 启 智 第 1题中的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
18、在乡镇举办的各类企业。20 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83(2017全国卷)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解析:选
19、 C 由题中关键信息“1990 年” “计划与市场”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故 C项正确。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肯定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排除 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 B项;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D 项不是该报告的主旨,排除。4(2013全国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世纪 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选 B 本题考查新
20、经济政策与中国 20世纪 80年代改革的实质,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A 项表述明显有误,排除;新经济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调整经济,20 世纪 80年代我国的改革是在计划经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故选择 B项;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执行于 1978年,苏联农业集体化出现于斯大林时代,故排除 C项;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并未达到 D项所表述的结果,故排除。题 后 启 智 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具有以下相同点:都是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
21、预 宏观调控 ;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5(2018海南高考)20 世纪 5090 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 。2001 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9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解析:选 C 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 ,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 ,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
22、经济体制,故 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无关,均排除。6(2017北京高考)据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解析:选 C 从柱状图可以看出,从 1959年到 1977年,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不增反降,反映了当时“左”倾错误对北京市百货零售业的冲击;1987 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大幅增长。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北京市场的活力,C 项正确。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 19531956
2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发生于 19531957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 2001年,A、B、D 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题 后 启 智 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我们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断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才能创新和调整,只有不断的因势改革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于,它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在于,它是民族性的。这都将成为将来高考命题的首选素材。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1977 年 11月,安徽省委第一书
24、记万里明确提出:“农村中心问题就是要把农业生10产搞好,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着眼于发展农业生产” , “我们是一个方针以生产为中心” 。1978 年 4月,中共中央文件特别提到:“企业是生产单位,必须以生产为中心。”这些主张( )A利于全面贯彻“八字”方针以恢复国民经济B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形成C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转变D标志着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解析:选 C 材料中提出以生产为中心,实际上是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主张和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张相似,有力地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变,故 C项正确;A项是 1961年实行;B 项是 1982年中共十二大;D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八 单元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 改革开放 新局面 讲义 解析 新人 必修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2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