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第 9 课 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掌握“患、辟、如使、蹴、奉、本心”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情境导入】同学们,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读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展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
2、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画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画下来,准备进行交流。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二、深入探究理清思路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 ,以“熊掌”喻“义” ,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味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味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
3、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了。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 ,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 “义”超过了“生” ,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 ,应“舍生取义”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从
4、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一箪食” “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辩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 ,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 ,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
5、掉了“义” ,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 ,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 2 -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文中两次提到“心” ,在第 1 段结尾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在文章最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三 单元 教案 新人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