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
《2019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朱子语类三则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朱熹的思想与程颢、程颐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朱熹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从中进士至死50 多年间,虽为官仅 9 年,在朝廷任职仅 40 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朱熹是一位热心讲学兴教的著名教育家。他一生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 40 余年,即使在他从政的十余年间,也热心教育,每到一地,都倡办地方学校和学院,并
2、亲莅讲学。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等,尤其是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曾提倡程朱理学,印刷和发行程朱的著作。宋明理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的问题。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 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这三个问题接着讨论。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在
3、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 。- 2 -朱子语类共 140 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四书占 51 卷, 五经占 29 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 40 卷,历史
4、、政治、文学等约占 20 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当然由于语录是门人的记录,与朱熹原话不免有出入可疑之处,但其分门别类,明白易晓。朱子语类有三大特点: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语多,可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二是朱子语类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在其文集中有言之甚简或完全阙如的,可以弥补其文集之不足;三是朱子语类与其他理学家语录多谈性理者不同,上自天地之所以高厚,下至一物之微,无所不谈,范围广泛。从这三个特点可知其价值之高, “历千载而如会一堂,合众闻而悉归一己” 。
5、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学派的思想,探寻其问题的本意, 朱子语类乃是最宝贵的资料。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欲问题、义利问题。章节 主要内容第一则关于读书, 朱子语类强调应该读到不忍释手,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粗读几遍了解书中的大意就感到满足,其实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意。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才会看很多书,理解很多理第二则关于理欲问题, 朱子语类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存在斗争的,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做的是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使之合乎天理。具备圣人资质的人,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
6、然后才去行动。普通人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做事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第三则朱熹认为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还是“为己” ,是要成圣成贤,还是趋于愚昧不肖,这是读书的原则,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读 书 须 读 到 不 忍 舍 处 , 方 是 见 得 真 味 。读 书 必 须 读 到 不 忍 心 放 弃 之 处 , 才 真 正 读 出 了 书 的 真 趣 。若 读 之 数 过 , 略 晓 其 义 即 厌 之 ,如 果 只 读 过 几 遍 , 大 致 明 白 它 的 要 义 就 满 足 了 , 数 : 几 。 过 : 遍 , 次 。 厌 : 满 足 。
7、- 3 -欲 别 求 书 看 , 则 是 于 此 一 卷 书 犹 未 得 趣 也 。想 要 另 外 找 书 来 读 , 那 就 是 对 这 一 卷 书 还 没 有 领 悟 它 的 意 旨 。盖 人 心 之 灵 , 天 理 所 在 , 用 之 则 愈 明 。人 心 的 性 灵 , 是 由 天 理 所 决 定 的 , 勤 于 用 心 则 更 加 明 白 事 理 。只 提 醒 精 神 , 终 日 着 意 , 看 得 多 少 文 字 , 穷 得 多 少 义 理 。提 神 醒 志 , 整 天 用 心 , 可 以 读 很 多 的 文 章 , 研 究 深 透 很 多 的 道 理 。Error!徒 为 懒 倦
8、 , 则 精 神 自 是 愦 愦 ,只 是 懒 散 倦 怠 , 那 么 精 神 自 然 是 昏 乱 不 清 醒 ,Error!实 际 意 义 。 天 理 : 指 的 是 心 之 本 然 。 它 表 现 为 仁 义 礼 智 四 德 。 提 醒 精 神 : 提 神 醒 志 。 着 意 : 用 心 。 穷 : 穷 究 。 愦只 恁 昏 塞 不 通 , 可 惜 !如 此 迷 糊 而 不 通 达 , 可 惜 啊 ! 恁 nn : 副 词 , 如 此 , 这 样 。 问 : “寻 常 遇 事 时 , 也 知 此 为 天 理 , 彼问 : “平 常 遇 到 事 情 时 , 也 知 道 这 是 心 之 本 然
9、 , 那 是为 人 欲 。 及 到 做 时 , 乃 为 人 欲 引 去 , 事人 的 欲 望 。 等 到 做 的 时 候 , 却 被 人 的 欲 望 牵 引 而 去 , 事 情已 却 悔 , 如 何 ? ”做 完 又 后 悔 , 该 怎 么 办 呢 ? ”乃 : 却 。 为 : 表 示 被 动 。 引 : 牵 拉 。 曰 : “此 便答 : “这 就 是是 无 克 己 工 夫 。没 有 克 制 自 己 的 功 夫 。 克 己 : 约 束 、 克 制 自 己 的 言 行 和 私 欲 等 , 使 之 合 乎 天 理 。 工 夫 : 同 “功 夫 ”。 这 样 处 , 极 要 与 他 埽 除 打 叠
10、 , 方 如 果 这 样 , 特 别 要 帮 他 洒 扫 收 拾 思 想 行 为 , 才 能 够得 。克 制 自 己 。 埽 : 同 “扫 ”。 打 叠 : 收 拾 、 安 排 。 如 一 条 大 路 , 又 有比 如 有 一 条 大 路 , 又 有一 条 小 路 。 明 知 合 行 大 路 ,一 条 小 路 。 明 明 知 道 应 该 走 大 路 , 合 : 应 该 。 然 小 路然 而 小 路 前面 前 有 个 物 引 著 , 自 家 不 知 不 觉 行 从 小 路 去 ; 及 至面 有 个 东 西 吸 引 着 , 自 己 就 不 知 不 觉 从 小 路 走 去 ; 等 到前 面 荆 棘
11、芜 秽 , 又 却 生 悔 。走 到 前 面 却 发 现 荆 棘 丛 生 荒 秽 不 堪 , 却 又 心 生 后 悔 。此 便 是 天 理 人 欲 交 战 之 机 。这 就 是 天 理 和 人 欲 交 锋 的 关 键 。 著 : 同 “着 ”。 芜 秽 : 荒 秽 不 堪 。 机 : 关 键 。 须 是 遇 事 之 时 , 便 与 克 下 , 不 得 苟 且 放 过 。必 须 是 遇 到 事 情 的 时 候 攻 克 下 来 , 不 能 的 时 候 , 就 把 事 情 随 便 放 过 。克 : 攻 克 , 战 胜 。 苟 且 : 随 随 便 便 。 此 须 明 理 以 先 之 , 勇 猛 以 行
12、 之 。这 就 要 求 必 须 先 明 白 事 理 , 然 后 勇 猛 地 去 做 。若 是 上 智 圣 人 底 资 质 , 不 用 著 力 ,如 果 拥 有 圣 明 之 人 的 资 质 , 不 用 努 力 , 上 : 上 等 的 。 底 : 的 。 著 力 : 用 力 , 努 力 。 自 然 存 天 理 而 行 , 不 流 于 人 欲 。 若 贤 人 资 质 次 于自 然 而 然 会 依 天 理 行 事 , 不 会 被 人 欲 左 右 。 如 果 贤 人 的 资 质 低 于 圣圣 人 者 , 到 遇 事 时 固 不 会 错 , 只 是人 的 资 质 , 遇 到 事 情 时 本 来 不 会 出
13、 错 , 只 是- 4 -先 也 用 分 别 教 是 而 后 行 之 。预 先 也 要 用 不 同 的 方 式 教 他 然 后 再 去 做 事 。 次 于 : 低 于 。 分 别 : 不 同 的 方 式 。 若 是 中 人 之 资 质 , 须 大 段 著 力 , 无 一 时 一 刻如 果 只 有 中 等 人 的 资 质 , 必 须 仔 细 努 力 , 没 有 一 时 一 刻不 照 管 克 治 , 始 得 。不 照 应 自 己 、 克 制 自 己 , 才 能 依 天 理 行 事 。大 段 : 仔 细 。 照 管 : 照 应 。 克 治 : 同 “克 制 ”。 曾 子 曰 : 仁 以 为 己 任
14、,曾 子 说 : 以 实 现 仁 德 于 天 下 为 己 任 ,不 亦 重 乎 ? 死 而 后 已 , 不 亦 远 乎 ? 又 曰 :不 是 很 沉 重 吗 ? 到 死 才 能 停 止 , 不 是 很 遥 远 吗 ? 又 说 :战 战 兢 兢 , 如 临 深 渊 , 如 履 薄 冰 。 而 今战 战 兢 兢 , 就 好 像 站 在 悬 崖 边 上 , 又 好 像 踩 在 薄 冰 上 。 从 今而 后 , 吾 知 免 夫 , 小 子 ! 直 是 恁 地 用 功 ,以 后 , 我 知 道 怎 样 避 免 身 体 损 伤 了 , 弟 子 们 ! 应 当 这 样 地 用 功 ,方 得 。 ”才 能 战
15、 胜 人 欲 , 依 天 理 行 事 。 ”不 乎 ? : 反 问 句 , 不 是 吗 ? 直 : 应 该 , 应 当 。 廷 秀 问 : “今 当 读 何 书 ? ”曰 : “圣 贤 教 人 , 都廷 秀 问 : “现 在 应 当 读 什 么 书 ? ”答 : “圣 贤 教 导 人 , 都提 切 己 说 话 , 不 是 教 人 向 外 , 只 就 纸 上 读 了 便 了 。是 从 自 身 说 话 , 不 是 教 导 人 装 点 门 面 , 只 在 书 上 读 了 就 算 了 。切 己 : 切 身 。 向 外 : 学 习 是 为 了 装 点 门 面 , 炫 耀 自 己 。 自 家 今 且 剖
16、判 一 个 义我 现 在 姑 且 分 析 一 下 义利 。 试 自 睹 当 自 家 , 今 是 要 求 人利 。 试 着 自 己 观 察 一 下 自 己 , 现 在 是 要 求 别 人 了知 ? 要 自 为 己 ? 孔 子 曰 :解 自 己 ? 还 是 要 自 己 为 了 提 升 自 己 ? 孔 子 说 :君 子 喻 于 义 , 小 人 喻 于 利 。 品 德 高 尚 的 人 懂 得 理 义 , 品 德 低 下 的 人 只 计 较 利 害 得 失 。 又 曰 : 古 之 学 者 为 己 , 今 之 学又 说 : 古 代 学 习 的 人 是 为 了 提 升 和 充 实 自 己 , 今 天 学者
17、为 人 。 孟 子 曰 :习 的 人 是 为 了 装 点 门 面 做 样 子 给 别 人 看 。 孟 子 说 :亦 有 仁 义 而 已 矣 , 何 必 曰 利 ! 孟 子 虽 是只 要 有 仁 义 就 足 够 了 , 何 必 谈 利 ! 这 虽 然 是 孟 子为 时 君 言 , 在 学 者 亦 是 切 身对 当 时 的 国 君 说 的 话 , 对 学 习 的 人 来 说 也 是 跟 自 己 有 密 切 关 系事 。 大 凡 为 学 , 且 须 分 个 内 外 , 这 便 是 生 死 路 头 !的 事 。 大 凡 研 究 学 问 , 必 须 分 个 内 外 , 这 便 如 生 与 死 的 区 别
18、 !今 人 只 一 言 一 动 , 一 步 一 趋 , 便 有 个 为 义现 在 人 只 一 言 一 行 , 一 举 一 动 , 就 有 个 是 为 了 义 还 是为 利 在 里 。 从 这 边 便 是 为 义 , 从 那 边为 了 利 的 问 题 在 里 面 。 从 这 边 讲 就 是 为 了 义 , 从 那 边 讲- 5 -便 是 为 利 ; 向 内 便 是 入 圣 贤 之 域 ,就 是 为 了 利 ; 读 书 为 了 提 升 自 己 就 迈 入 了 圣 贤 的 行 列 ,向 外 便 是 趋 愚 不 肖 之 途 。 读 书 为 了 向 外 人 炫 耀 自 己 便 是 迈 向 了 愚 蠢 不
19、 正 派 的 道 路 。时 君 : 当 时 的 君 主 。 不 肖 : 不 才 , 不 正 派 。 这 里 只 在 人 札 定 脚 做 将 去 ,这 里 只 要 求 人 踏 踏 实 实 地 做 下 去 , 札 定 脚 : 踏 踏 实 实 的 。 札 , 立 住 、 扎 根 。 无 可 商 量 。 若 是 已 认 得没 有 什 么 可 商 量 的 。 如 果 是 已 经 懂 得这 个 了 , 里 面 煞 有 工 夫 , 却 好 商 量 也 。 ”这 个 道 理 了 , 里 面 再 有 奥 妙 , 却 也 是 好 商 量 的 。 ”煞 有 : 很 有 。 对应学生用书 P59诵读朱子语类第一则,完
20、成以下各题。突 破 词 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若读之数过(遍,次)(2)略晓其义即厌之(满足)(3)终日着意(用心)(4)穷 得多少义理 (穷究,即研究深透) (道理)(5)则精神自是愦愦(昏乱不清醒)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译文:想要另外找书来读,那就是对这一卷书还没有领悟它的意旨。句式:省略句,应是“犹未得(其)趣” 。(2)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译文:人心的性灵,是由天理所决定的。句式:判断句,无标志词的判断句,句意本身有判断意味。要 义 探 究 3本则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有怎样的读书观?明确 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
21、还是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 6 -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是与他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勤读书 有智慧更聪明熟 读 多 用 心精 读 勤 思 考 4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请联系这现实分析这段话。明确 读书是有方法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中语文 第七 单元 经典 原文 朱子语类三则 讲义 新人 选修 中国文化 研读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