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
《2019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烛之武退秦师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左丘明(约公元前 502约公元前 422),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左丘明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 30 余年,一部纵贯 200 余年、18 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作品 春秋左氏传评价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 ,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 ,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 。(一)背景链接
2、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 632 年五月, “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
3、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二)常识整理.文学常识1左传2左传全称左氏春秋传 ,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2 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春秋经文言简
4、义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 ,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 ,即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且都是编年体史书。.文化常识西周春秋爵位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王:在周王朝辖
5、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
6、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男: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345学 习 目 标 1积累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2体会文本的叙事技巧(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3赏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一、阅读课文第 1 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明确:(1)贰:从属二主 (2)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以其无礼于晋。译文: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6译文: 明确:(1)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2)晋军驻扎在函陵,秦
7、军驻扎在氾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应为“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环节二:把握文意3下面各选项中属于秦、晋围攻郑国原因的一组是(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A BC D解析:选 B 句是交代秦、晋围郑这件事,不属于原因;是郑国被围攻的两个原因;是晋军驻扎位置。4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作用的一项是( )A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下文烛之武能赴秦营单独拜见秦伯埋下了伏笔。B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大国的围攻,可见当时的形势危急。C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郑国离间秦、晋有机可乘。D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
8、供了方便。解析:选 B B 项是说的“晋侯、秦伯围郑”句的作用,而非“秦晋之军分驻两处”的作用。二、阅读课文第 2 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许之。 明确:(1)辞:推辞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已同“矣” ,了 (3)许:答应 之:代词,这件事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译文: (2)是寡人之过也。译文: 明确:(1)佚之狐对郑伯说。 (状语后置句。)7(2)这是我的过错。 (判断句,用“也”表判断。)环节二:把握文意3下列各句中属于侧面表现烛之
9、武非凡能力的一句是( )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解析:选 A A 项佚之狐之言,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符合题干要求。B 项是烛之武推辞之言。C、D 两项属于郑伯诚恳地道歉与分析形势。4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B作为国君的郑伯能接受佚之狐的规谏,可见他是一位敢于负责、勇于自责的国君。C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 ,既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也有故意刁难郑伯之意。D烛之武深
10、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本段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解析:选 C 本段中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句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没有故意刁难之意。三、阅读课文第 3 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夜缒而出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8)朝济而夕设版焉 (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0)唯君图之 (11)秦伯说,与郑人盟 明确:(1)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2)执事:办事的官吏
11、 (3)鄙:名词用作动词8(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指郑国 (4)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陪:增加 (5)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力量变雄厚,变薄弱 (6)以为:古今异义词,把当作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7)行李:古今异义词,出使的人 共:通“供” ,供给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8)朝,夕:在早上,在傍晚 (9)阙: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 焉:哪里 (10)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图:考虑 (11)说:通“悦” ,高兴,读 yu。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夫晋,何厌之有?译文: (
12、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译文: 明确:(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2)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环节二:把握文意3下列各句不属于烛之武从对秦国有“利”的角度巧攻心理的一句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解析:选 C C 项是从对秦国有“害”的角度分析形势。4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
13、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恰如其分地引导了秦伯的思路。B烛之武游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首先,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其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C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地完成了游说使命。D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
14、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始终用历史事实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9解析:选 D 烛之武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他的挑拨离间是隐性的,不是“始终用历史事实赤裸裸地” 。四、阅读课文第 4 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因人之力而敝之 。 (3)失其所与,不知 (4)亦去之 明确:(1)微:没有 夫人:古今异义词,那人 (2)因:依靠 敝:损害 (3)知:通“智” ,明智 (4)去:离开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译文: 明确: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判断句。)环节二
15、:把握文意3对这一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仁” “不知” “不武” ,排比分析,表现出晋侯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B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一箭双雕,本段又一次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C其实,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 ,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D “以乱易整,不武” ,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解析:选 B B 项,本段是从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 坚 持1从教材中积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他从未受到重用。可又有什么
16、关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养精蓄锐,机遇只要抓住最关键的一次就行了。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10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用坚持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2从自然中积累浴火重生的普罗提亚非洲的大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叫作普罗提亚的植物。这种植物遍布草原,不管在什么季节,枝干总是一副干枯的模样。其实,瘦弱干枯不过是它们顺应恶劣环境的表征。因为非洲草原阳光照射得很厉害,植物体内水分很容易被蒸发掉。因为干燥,补充水分又极为困难,所以它们只有装出一副猥琐的模样守护着自己的生命。在草原上生活的人发现了令他们费解的事情普
17、罗提亚能够开花结果。但假设你把它们的种子播撒到土里,最终却无法生根发芽。植物学家试着在土里种上它们的根,最终也没能长成植株。它们究竟是靠什么繁衍后代的呢?这实在是一个谜。非洲大草原因为气候干燥,每年总会有季节性大火出现。等到大火熄灭,过不了多久,就有青青的草芽探出了嫩绿的脑袋,人们都以为普罗提亚绝迹了,可是,等到草长得越来越高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其中不乏它们的身影。难道是大火催生了普罗提亚的种子?植物学家将信将疑,把它们的种子放在火上炙烤。过了许久,种子坚硬的外壳终于变了颜色,然后只听“啪”的一声,外壳裂开,从里面露出了细嫩的仁儿。植物学家再把种子埋入土中,几天以后,竟有细弱的小苗冒了出来。接
18、下来的研究使植物学家更为惊讶,普罗提亚不单单是靠大火让种子裂开并发芽的,而且它们还能够等待。果实即将成熟的时候,如果没有大火,它们就会耐心等待,直到大火烧来,它们才会让种子掉落在地上,靠着大火的强烈炙烤突破坚硬的外壳,同时依靠植物灰烬的丰富营养,顺利地生根发芽,重新长成。真没想到,一个生命竟然还有如此坚韧的性格。它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合适的条件和时机,跳到地下也只会让生命从此消失,永无出头之日。对于它们而言,漫长的等待是为以后生命的顺利成长存储能量、做好准备。普罗提亚以自己的坚韧等到了,而我们呢?我们应该更加细心而坚韧地等待。3从现实中积累“当代愚公”黄大发,2017 年度感动中国位于大山深
19、处的贵州遵义草王坝村,因为缺水,过去是出了名的穷村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粗硬难咽的“苞沙饭”是村民的主食。1958 年,23 岁的黄大发成为草王坝大队的大队长,他下决心要让村民的生活变个样。20 世纪 60 年代,草王坝引水工程开工。要把山那边的螺丝河水引过来首先要凿一条穿山隧道,黄大发带领村民们用铁锤和钢钎,摸索着一点一点开凿。历经 200 多天,隧道打通了,却因过于简陋而无法引水进村。村民们灰心失望,黄大发却不放弃。1992 年,草王坝引水工程再次开工。这次建渠需要经过 3座大山、大小 9 个悬崖,开凿时要从悬崖顶上把人一点点往下放,然后让人悬在绝壁中间11施工。请来的专业施工队望而却步,
20、57 岁的黄大发却二话不说,把缆绳系在身上就让人拉着翻下了悬崖。看到他这样子,村民和施工队都没话可说。此后,施工队在前面凿壁打槽,村民们在后面挑土砌堡,水渠沿着悬崖峭壁一米一米向前延伸。1995 年,总长近 10 公里的“生命渠”终于通水了。为了这一刻,黄大发带领村民整整奋斗了 30 多年!他新时代的愚公,感动了中国。4从名言中积累(1)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钱学森(2)不做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黑格尔(3)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逊(4)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5)
21、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地滴坠。贝多芬(二)这样运用素材精 彩 片 段 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完成人生的辉煌一击,用坚持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领悟 紧扣课文内容内涵,联系人物品性“坚持” ,来抒发对烛之武的颂扬之情。精 彩 范 文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
22、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佳作赏析这篇散文饱蘸感情,歌颂了一个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老人烛之武的形象。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善于通过合理的设想、丰富的情景,触发人们的审美感受,如“苍老的身躯” “斑白的头颅”“须发尽白”等词,使课文中只有语言描写的烛之武的形象更加丰满。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值得称道,多用短句和整句,使文章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写作借鉴12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
23、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 “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 ;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语文 第二 单元 武退秦师 讲义 新人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