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烛之武退秦师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左丘明(约公元前 502约公元前 422),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左丘明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 30 余年,一部纵贯 200 余年、18 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作品 春秋左氏传评价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 ,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 ,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 。(一)背景链接
2、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 632 年五月, “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
3、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二)常识整理.文学常识1左传2左传全称左氏春秋传 ,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2 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春秋经文言简
4、义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 ,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 ,即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且都是编年体史书。.文化常识西周春秋爵位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王:在周王朝辖
5、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
6、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男: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345学 习 目 标 1积累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2体会文本的叙事技巧(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3赏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一、阅读课文第 1 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明确:(1)贰:从属二主 (2)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以其无礼于晋。译文: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6译文: 明确:(1)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2)晋军驻扎在函陵,秦
7、军驻扎在氾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应为“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环节二:把握文意3下面各选项中属于秦、晋围攻郑国原因的一组是(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A BC D解析:选 B 句是交代秦、晋围郑这件事,不属于原因;是郑国被围攻的两个原因;是晋军驻扎位置。4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作用的一项是( )A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下文烛之武能赴秦营单独拜见秦伯埋下了伏笔。B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大国的围攻,可见当时的形势危急。C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郑国离间秦、晋有机可乘。D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
8、供了方便。解析:选 B B 项是说的“晋侯、秦伯围郑”句的作用,而非“秦晋之军分驻两处”的作用。二、阅读课文第 2 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许之。 明确:(1)辞:推辞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已同“矣” ,了 (3)许:答应 之:代词,这件事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译文: (2)是寡人之过也。译文: 明确:(1)佚之狐对郑伯说。 (状语后置句。)7(2)这是我的过错。 (判断句,用“也”表判断。)环节二:把握文意3下列各句中属于侧面表现烛之
9、武非凡能力的一句是( )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解析:选 A A 项佚之狐之言,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符合题干要求。B 项是烛之武推辞之言。C、D 两项属于郑伯诚恳地道歉与分析形势。4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B作为国君的郑伯能接受佚之狐的规谏,可见他是一位敢于负责、勇于自责的国君。C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 ,既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也有故意刁难郑伯之意。D烛之武深
10、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本段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解析:选 C 本段中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句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没有故意刁难之意。三、阅读课文第 3 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夜缒而出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8)朝济而夕设版焉 (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0)唯君图之 (11)秦伯说,与郑人盟 明确:(1)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2)执事:办事的官吏
11、 (3)鄙:名词用作动词8(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指郑国 (4)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陪:增加 (5)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力量变雄厚,变薄弱 (6)以为:古今异义词,把当作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7)行李:古今异义词,出使的人 共:通“供” ,供给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8)朝,夕:在早上,在傍晚 (9)阙: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 焉:哪里 (10)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图:考虑 (11)说:通“悦” ,高兴,读 yu。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夫晋,何厌之有?译文: (
12、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译文: 明确:(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2)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环节二:把握文意3下列各句不属于烛之武从对秦国有“利”的角度巧攻心理的一句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解析:选 C C 项是从对秦国有“害”的角度分析形势。4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
13、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恰如其分地引导了秦伯的思路。B烛之武游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首先,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其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C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地完成了游说使命。D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
14、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始终用历史事实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9解析:选 D 烛之武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他的挑拨离间是隐性的,不是“始终用历史事实赤裸裸地” 。四、阅读课文第 4 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因人之力而敝之 。 (3)失其所与,不知 (4)亦去之 明确:(1)微:没有 夫人:古今异义词,那人 (2)因:依靠 敝:损害 (3)知:通“智” ,明智 (4)去:离开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译文: 明确: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判断句。)环节二
15、:把握文意3对这一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仁” “不知” “不武” ,排比分析,表现出晋侯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B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一箭双雕,本段又一次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C其实,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 ,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D “以乱易整,不武” ,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解析:选 B B 项,本段是从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 坚 持1从教材中积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他从未受到重用。可又有什么
16、关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养精蓄锐,机遇只要抓住最关键的一次就行了。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10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用坚持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2从自然中积累浴火重生的普罗提亚非洲的大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叫作普罗提亚的植物。这种植物遍布草原,不管在什么季节,枝干总是一副干枯的模样。其实,瘦弱干枯不过是它们顺应恶劣环境的表征。因为非洲草原阳光照射得很厉害,植物体内水分很容易被蒸发掉。因为干燥,补充水分又极为困难,所以它们只有装出一副猥琐的模样守护着自己的生命。在草原上生活的人发现了令他们费解的事情普
17、罗提亚能够开花结果。但假设你把它们的种子播撒到土里,最终却无法生根发芽。植物学家试着在土里种上它们的根,最终也没能长成植株。它们究竟是靠什么繁衍后代的呢?这实在是一个谜。非洲大草原因为气候干燥,每年总会有季节性大火出现。等到大火熄灭,过不了多久,就有青青的草芽探出了嫩绿的脑袋,人们都以为普罗提亚绝迹了,可是,等到草长得越来越高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其中不乏它们的身影。难道是大火催生了普罗提亚的种子?植物学家将信将疑,把它们的种子放在火上炙烤。过了许久,种子坚硬的外壳终于变了颜色,然后只听“啪”的一声,外壳裂开,从里面露出了细嫩的仁儿。植物学家再把种子埋入土中,几天以后,竟有细弱的小苗冒了出来。接
18、下来的研究使植物学家更为惊讶,普罗提亚不单单是靠大火让种子裂开并发芽的,而且它们还能够等待。果实即将成熟的时候,如果没有大火,它们就会耐心等待,直到大火烧来,它们才会让种子掉落在地上,靠着大火的强烈炙烤突破坚硬的外壳,同时依靠植物灰烬的丰富营养,顺利地生根发芽,重新长成。真没想到,一个生命竟然还有如此坚韧的性格。它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合适的条件和时机,跳到地下也只会让生命从此消失,永无出头之日。对于它们而言,漫长的等待是为以后生命的顺利成长存储能量、做好准备。普罗提亚以自己的坚韧等到了,而我们呢?我们应该更加细心而坚韧地等待。3从现实中积累“当代愚公”黄大发,2017 年度感动中国位于大山深
19、处的贵州遵义草王坝村,因为缺水,过去是出了名的穷村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粗硬难咽的“苞沙饭”是村民的主食。1958 年,23 岁的黄大发成为草王坝大队的大队长,他下决心要让村民的生活变个样。20 世纪 60 年代,草王坝引水工程开工。要把山那边的螺丝河水引过来首先要凿一条穿山隧道,黄大发带领村民们用铁锤和钢钎,摸索着一点一点开凿。历经 200 多天,隧道打通了,却因过于简陋而无法引水进村。村民们灰心失望,黄大发却不放弃。1992 年,草王坝引水工程再次开工。这次建渠需要经过 3座大山、大小 9 个悬崖,开凿时要从悬崖顶上把人一点点往下放,然后让人悬在绝壁中间11施工。请来的专业施工队望而却步,
20、57 岁的黄大发却二话不说,把缆绳系在身上就让人拉着翻下了悬崖。看到他这样子,村民和施工队都没话可说。此后,施工队在前面凿壁打槽,村民们在后面挑土砌堡,水渠沿着悬崖峭壁一米一米向前延伸。1995 年,总长近 10 公里的“生命渠”终于通水了。为了这一刻,黄大发带领村民整整奋斗了 30 多年!他新时代的愚公,感动了中国。4从名言中积累(1)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钱学森(2)不做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黑格尔(3)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逊(4)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5)
21、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地滴坠。贝多芬(二)这样运用素材精 彩 片 段 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完成人生的辉煌一击,用坚持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领悟 紧扣课文内容内涵,联系人物品性“坚持” ,来抒发对烛之武的颂扬之情。精 彩 范 文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
22、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佳作赏析这篇散文饱蘸感情,歌颂了一个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老人烛之武的形象。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善于通过合理的设想、丰富的情景,触发人们的审美感受,如“苍老的身躯” “斑白的头颅”“须发尽白”等词,使课文中只有语言描写的烛之武的形象更加丰满。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值得称道,多用短句和整句,使文章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写作借鉴12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
23、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 “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 ;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
24、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 “秦伯说,与郑人盟” ,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这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他就是烛之武。永远的烛之武。1学开头文章开头饱含感情,奠定歌颂
25、赞美的基调。这是一篇赞颂烛之武的抒情散文,作者在开头就运用赞美的词句(“爱国情操” “英雄气概” “熠熠夺目的光华”等)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领起下文,又为下文抒情做好铺垫。2学白描用白描手法写烛之武,使其形象更加丰满。第段作者展开想象,写烛之武“苍老的身躯” “斑白的头颅” ,突出其年事之高,使烛之武的形象较之课文更加丰满,又以此衬托他高尚的爱国情操。3学整句运用整句,节奏鲜明,语势强烈。第段使用两个“当” 、两个“没有”的结构相同的句式,写出烛之武不计较个人恩怨和安危,只身入秦营的豪迈气概,要比散句表达显得更有节奏感,更有感情气势。4学结尾结尾一句话收束,干净利落。 “永远的烛之武”这句话
26、的内容重点在“永远” ,“永远”的意思是说烛之武的爱国情操和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这句话有着总结全文、突出主题、照应题目、呼应开头、升华感情的多种效果。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子曰:“道 千乘之国 ,敬事 而信,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 ” ,注释:道:13一本作“导” ,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千乘之国:乘,音 sh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 3 人,车下步卒 72人,后勤人员 25 人,共计 100 人。千乘之国,指拥有 1 000 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
27、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小国。 敬事:“敬事”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 ,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 ,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翻译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明理知义 孔子所说的这句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
28、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 ,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统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 “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
29、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如火如荼成语释义: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成语原文:吴王昏乃戒,令秣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系马舌,出火灶,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挟经秉枹。十旌一将军,载常建鼓,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 、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
30、矰,望之如墨。为带甲三万,以势攻,鸡鸣乃定。既陈,去晋军一里。昧明,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 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 以振旅,其声动天地。参考译文:吴王夫差于是在黄昏时发布命令,让士卒饱餐并喂足战马。半夜时分下令14全军穿好铠甲,缚住马舌,把行军灶里的火移出来照明,一百名士卒排成一行,共排成一百行。每行排头的都是官师,抱着金属做的大铃,捧着士兵名册,旁边树着幡旗和犀牛皮做的盾牌。每十行由一名下大夫率领,竖着旌旗,提着战鼓,挟着兵书,拿着鼓槌。一百行由一名将军率领,竖着日月旗,支起战鼓,将军挟着兵书,拿着鼓槌。一万人组成一个方阵,都穿着白色的下衣,打着白色的旗帜,披着白色的铠甲,带着白羽
31、毛制作的箭,远看像一片白色的茅草花。吴王亲自拿着钺,身旁树着白色军旗在方阵中间站立。左军也像中军这样列阵,但都穿着红色的下衣,打着红色的旗帜,披着红色的铠甲,带着红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像一片鲜红的火焰。右军也像中军这样列阵,但都穿着黑色的下衣,打着黑色的旗帜,披着黑色的铠甲,带着黑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像一片黑色的乌云。左中右三军披戴铠甲的将士共三万人,气势十足向前进攻,鸡叫时就摆定阵势,距晋军只有一里路。天未大亮,吴王便拿起鼓槌亲自擂鼓,敲响了铜钲、金玦和金铎,三军勇敢的、胆怯的一起响应,齐声呐喊鼓动,声浪震动天地。史蒂夫乔布斯,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1976 年乔布
32、斯和朋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他见证了苹果公司数十年的起落与复兴。乔布斯是改变世界的天才,他凭借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把电脑和电子产品变得简约化、平民化,让曾经昂贵稀罕的电子产品变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他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2011 年 10 月5 日,乔布斯因病逝世,享年 56 岁。美国总统奥巴马称,乔布斯是美国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思考敢于不同,大胆得足以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而且聪明得可以做到这一点。每一件事都要做到精彩绝伦他是收养儿,大学只上了半学期就退学,信奉佛教,吃素。21 岁时他和朋友在车库里成立苹果公司,却曾
33、被苹果扫地出门;又因此创办了皮克斯动画公司,制作出第一部电脑动画玩具总动员 ,改变了动画行业的发展。重返苹果后他又奇迹般拯救了快破产的苹果。他是比尔盖茨此生最尊重的人,生平 7 次登上时代封面。他就是乔布斯。乔布斯是个专注而偏执的完美主义者。他排除噪音和杂念,像雕刻艺术品一样,几年才推出一款重磅产品,先是 iMac,再是 iPod,接着 iPhone,然后是 iPad,确保都是精品。他说:“如果你只想买大路货,就去买戴尔的产品好了。 ”每当一件新产品出炉后,乔布斯总会提出诸多意见:“还可以再完美一点儿!”设计师因产品在审美上的小瑕疵而被勒令返工的案例层出不穷。在他的眼里,产品要么完美无缺,要么
34、就是垃圾。员工要么是天才,15要么就是笨蛋。事情只有极其重要和无关紧要之分。乔布斯的偏执是有底气的,那就是他非凡的眼光。比尔盖茨说他“对技术真的知之甚少,但是他对事情背后的可行性有着令人惊讶的直觉” 。在乔布斯的观念中,用户不了解自己“将缺少什么” 。IT 产业普遍遵从市场决定供应的定律,而他要用产品营造属于未来的潜在需求。他说:“我们出售的不仅是产品,还包括全新的生活体验。 ”他用 iPod、iPhone、iPad 重新定义了 MP3、手机和平板电脑。这些领域并非他所开拓,但他重新制定了游戏规则。他将苹果做成了一个绝对封闭的容器:封闭的系统、封闭的应用、封闭的资源;还附带一系列规矩:不支持
35、iTunes 以外的传输工具,不支持ogg、ape、flac 等主流音乐格式,不支持 Flash 播放,不支持存储扩充,不支持电池更换,不提供 USB 接口他用自己的规则改变世界,又用苹果的品质让世界接受这一切。乔布斯说:“人这辈子没法做太多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到精彩绝伦。 ”人生教益 偏执虽然我们被无数的心理学、成功学教导要如何顺应社会,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但是事实上,这个世界,其实是由偏执狂来改变的。只是,这个偏执的背后,需要巨大的才华和机遇支撑。追求完美我们无法做到完美,但我们一定要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唯有此,我们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创造一个个奇迹。一、文言基础专练
36、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 B秦伯说,与郑人盟C焉用亡郑以陪邻 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解析:选 C A 项, “知”通“智” ;B 项, “说”通“悦” ;D 项, “已”通“矣”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 军:驻军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C以乱易整 易:交换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解析:选 C 易:替代。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庞然大物C且贰于楚也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解析:选 D A 项,焉:疑问副词,何;兼词,在那里。B
37、 项,然:转折连词,16可是;词尾,的样子。C 项,且:连词,并且;连词,况且。D 项,于:都是介词,当“对”讲。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子亦有不利焉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解析:选 B B 项,古今同义,不好。A 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C 项,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D 项,古义,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且贰于楚也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C朝济而夕设版焉 D越国
38、以鄙远解析:选 C A 项,数词活用作动词,从属二主;B 项,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C 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作状语;D 项,形容词用作名词。6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B “吾不能早用子”中,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C “是寡人之过也”中, “寡人”是诸侯谦称,意为寡德之人。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解析:选 D D 项, “战国末年”错,应为“春秋末年”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译文: (2)既
39、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译文: 17参考答案:(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怎敢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2)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3)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颜斶 说齐王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
40、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 ,亦曰王前 ,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 垄 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默然不说。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
41、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则再拜而辞去。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注 颜斶:齐国隐士。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垄:指坟墓。精读设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宣王不说 说:通“悦” ,高兴(2)寡人自取病耳 病:耻辱,讨没趣(3)食必太牢 太牢:古代称牛羊豕三牲为太牢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士生乎鄙野 乎:介词,在(2)无罪以当贵 以:连词,表目的,用来(3)则再拜而辞去 而:连词,表顺承,接着3.指出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妻子衣服丽都 衣:名词作动词,穿(2)推选则禄
42、焉 禄:名词作动词,得到俸禄4.分析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8(1)王,人君也。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大王是人君。(2)非不得尊遂也。句式:判断句(“非也”表判断)译文:这并不是不尊贵。(3)则终身不辱。句式:被动句(语意表被动) 译文:终身不被羞辱。 仿 真 考 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王不说 说:通“悦” ,高兴B夫斶前为慕势 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C士生乎鄙野 鄙:以为边邑D则再拜而辞去 去:离去,离开解析:选 C C 项,鄙:偏僻。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
43、or!解析:选 D D 项,都是连词,用来。A 项,动词,是;动词,给予。B 项,疑问副词,怎么;语气助词,表陈述。C 项,介词,和,跟,同;动词,结交,亲附。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颜斶不慕权势、保持士的高尚气节的一组是( )斶亦曰:“王前!”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 ,亦曰王前 ,可乎?”斶对曰:“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颜斶辞去,曰:“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A BC D解析:选 B 两句都不是表明颜斶的气节的。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9A齐宣王召见颜
44、斶时让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让大王上前来,惹得齐宣王很不高兴。B颜斶谈到砍下齐王头颅封邑万户、赐金千镒的事情,意在说明“王者”尊贵。 C齐宣王最终认识到随便侮辱士人是自讨没趣的做法,于是就请求做颜斶的学生。D颜斶没有接受齐宣王做学生的请求,郑重地辞王而去,回到本乡,终身不受侮辱。解析:选 B B 项,颜斶谈到砍下齐王头颅封邑万户、赐金千镒的事情意在与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者会被判以死罪做比较,说明“士贵”的道理。12断句与翻译。(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君 子 曰 斶 知 足 矣 归 真 反 璞 则 终 身 不 辱。参考答案: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2)把文中画
45、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译文: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译文: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译文: 参考答案:齐宣王怒容满面地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由此看来,活王的头竟然还不如死士的墓。迟一点吃饭用来当作吃肉,安闲地步行用来当作乘车。参考译文: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 ,你也说大王,上前来 ,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 ”宣王怒容满面地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
46、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 又下令说:有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千镒。 由此看来,活王的头竟然还不如死士的墓。 ”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希望您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20用,(让您的)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很华贵。 ”颜斶辞谢而去,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其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
47、在了。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享有禄位;这并不是不尊贵,然而他的精神、本质已经缺损。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迟一点吃饭用来当作吃肉,安闲地步行用来当作乘车,不犯王法用来当作富贵,清静纯正用来自得其乐。 ”于是,他拜了两次后离去。君子说:“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了,回到本乡,恢复他本来是老百姓的面目,终身不被羞辱。 ”三、语言表达专练13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左传的作者,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 ”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 。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