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二步类分题材—循共性规律探究诗歌意旨讲义.doc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二步类分题材—循共性规律探究诗歌意旨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二步类分题材—循共性规律探究诗歌意旨讲义.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增分方案第二步类分题材循共性规律探究诗歌意旨人们常按题材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同小异。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地把握该首诗的感情基调。平时学习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在考场上,则可“由一类诗,通一首诗” ,即先从内容入手,尝试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的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该诗大致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根据题材分类,古代诗歌大致分为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即事(景)抒怀诗等七种类型。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大致的分类,有些诗
2、歌可以同时化为两类。比如边塞征战诗中有很多羁旅思乡的杰作,如唐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 ;很多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这类诗都属于即事(景)抒怀诗的范畴。题材(一) 怀古咏史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怀古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共性规律1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2常见意象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
3、马嵬、华清宫、淮水。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其他:吴钩、 后庭花 。3常见情感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4常用技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5语言特点: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鉴赏技巧1弄清史实题材具有很强的历史性,首先就要对诗歌
4、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诗歌的注释,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一步。2体会意图诗人创作一定有现实的原因,也会有其创作目的。如杜甫就经历了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有家难归,国家堪忧。因此,他的诗作多写百姓之苦以及社会之黑暗等,其创作意图就很容易捕捉到。读懂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 ,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 半空经霹雳,碑文才 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 ,此地还成要路津。注 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华表:宫殿及墓地等作标志
5、与装饰用的石柱。才:隐约。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东瀛,东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榛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B颔联写“牧竖” “行人” ,极大地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景象。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法观点,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解析:选 B B 项, “极大地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错。牧童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田地荒芜;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
6、,别无可以观赏的景物。由此可见没3有增添任何生气。白 话 诗 歌 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长满荆榛。田里的牧童烧着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经过雷电轰击,高擎入天的华表已经半毁;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仅可勉强辨认。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题材(二) 托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托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托物言志诗有三种:一是借物以自况,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理想追求、经历处境,这样的咏
7、物诗均是托物言志;二是借物表达对他人他事的看法,是借物以抒怀;三是借物来说明一个道理,是借物寓理,如骆宾王的咏蝉 、王安石的梅花 、虞世南的蝉 、郑燮的竹石 。共性规律1常见标题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 “题某物” “某物吟”等为题目。2常见意象咏物诗的对象一般是单纯的某物(松竹梅兰、虫鱼鸟兽),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3常见情感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4常用
8、技法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5语言特点:含蓄隐喻鉴赏技巧1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42理解“物”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寄托的思想情感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读懂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莎 衣 杨 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 紫绶金章 贵
9、,未肯轻轻博换伊。注 莎衣:即蓑衣。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直饶:犹纵使,即使。紫绶金章:指高级的官爵。紫绶,系印钮的紫色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 “绿” “蓝”写色彩鲜明, “软” “柔”点明质地轻柔。B “倚船吟钓正相宜” ,作者认为在船上,一边吟诗一边钓鱼,这是最合适的搭配,塑造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渔翁形象。C颔联中“蒹葭”指芦苇, “菡萏”指荷花, “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D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解析:选 B B 项
10、,应为“软绿柔蓝著胜衣”和“倚船吟钓”最搭配,而非“一边吟诗一边钓鱼”最搭配。白 话 诗 歌 那绿蓝相间、轻柔软绵的蓑衣,穿起来胜过锦衣,正适宜靠在船边吟诗、钓鱼。在芦苇婆娑的影子里,在烟雾迷蒙中,我披着蓑衣,看雨洒湖面,闻荷花飘香,随意躺卧,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在酒家喝醉后,狂放不羁,甩脱蓑衣;在晚晴时,脱掉蓑衣,乱堆在渔舍中,是多么自在洒脱啊。任凭那紫绶金印如何珍贵,却休想用它来换取我的蓑衣。题材(三) 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我国山水田园诗源远
11、流长,5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共性规律1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2常见情感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
12、的苦闷。3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乐景写哀情(反衬)。4语言特点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绚丽、浅显、明快、清新、简练生动、简洁淡雅等。读懂训练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阙 题刘眘虚 注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 刘眘(shn)虚:性高
13、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英年早逝。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由白云尽” ,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6B “闲门向山路” ,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C “深柳读书堂” ,融情于景,流露出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D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解析:选 D D 项, “淡淡的忧伤”错,应是“喜悦之情” 。白 话 诗 歌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藏着读书堂。每当
14、太阳光穿过柳荫时,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题材(四) 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类诗歌的感情有的是谢别之意,如李白的赠汪伦 ;有的是离愁之感,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有的是劝勉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有的是依依不舍之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共性规律1常见标题标题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版 2020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专题 诗歌 阅读 第二 步类分 题材 共性 规律 探究 意旨 讲义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