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学案.doc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学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3 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_时空坐标_单元概览_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政策整体感知(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古代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1)古代中国纺织业、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2)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2)古代中国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1)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
2、的经济政策。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错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机遇主旨归纳古代中国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征考点 1 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对应学生用书第 104 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生产技术由粗放生产到精耕细作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
3、石犁。(3)铁犁牛耕2时期 工具 发展状况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 出现并推广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出现犁壁和播种工具耧车东汉 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隋唐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3耕作制度(1)两汉是以一年一熟为主。(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4、。(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二、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特点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生产目的:
5、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评价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贡献。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十分脆弱。轻巧识记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3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在牛犁耕作未出现以前,此种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结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使用时间极长的普通耕作方式宋代叶梦得说:“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 ”至春秋战国之世,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中国经济通史史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科
6、技成就(部分)时期 内容 备注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春秋战国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秦汉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翻车 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宋元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史料解读(1)史料一信息“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说明牛耕的使用改变了过去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农业耕作效率的提高,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史料二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涉及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灌溉工具以及农书等多个4方面,体现出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史料运用(
7、1)根据史料一,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耕用牛犁”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提示 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耕牛的运用,节省了人力。它们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2)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史料二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史论归纳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
8、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因素史料一 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 ,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史料二 元民以农为本,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史料三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
9、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史料解读(1)史料一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2)史料二反映了 20 世纪初河北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其仍然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并且具有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3)史料三反映了封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从官员动员、改进技术和赈灾减负等方面概括政5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提示 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提示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3)根据以上史料,分析影
10、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提示 有利因素: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不利因素: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史论归纳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2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
11、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生产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18甘肃重点协作体联考)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6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
12、地利用效率B 材料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 B 项正确。A 项内容出现在汉代,排除;材料并未反映水利灌溉的情况和土地所有制的情况,C、D 两项排除。2(2017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 “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 ,鲁国实行“初税亩” 。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这一变化说明( ) 【导学号:02990057】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各国变法促进了
13、小农经济的发展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D 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逐渐瓦解,私有制逐渐确立,不是对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表述,故A 项错误;商鞅变法是材料中一个方面,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 B 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不是材料主旨,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西周末期井田制瓦解到商鞅变法,反映的是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过程,故 D 项正确。3阅读下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战国 117 29 西汉 238 54 13 47 东汉 467 95 14 138 29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情况表A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B汉代的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C南方农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长途贩
14、运促进了农业技术传播A 根据材料中从战国到东汉时期江南和岭南地区发现的铁犁铧增多,说明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故 A 项正确;铁犁技术普及全国的说法错误,故 B 项错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汉代南方农业发展不及北方,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长途贩运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故 D 项错误。4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 ”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 ,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7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我国古代农业生
15、产技术领先世界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A 材料中“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 “粪药”表明农业生产技术精细,故 A 项正确;根据材料中“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并不能看出技术领先世界,故 B项错误;统治者与材料中“宋代陈敷的农书中提出”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也会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但“粪药”主要是表明精耕细作,故 D 项错误。考点 2 天工物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对应学生用书第 107 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官营手工业1历程(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2)西汉武帝以后,
16、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2特点(1)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2)产量质量: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历史地位:素称发达,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3概况时期 冶铸业 制瓷业 纺织业商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秦汉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隋唐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
17、图案风格宋元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 青花瓷、彩瓷、珐琅 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8彩争奇斗艳 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概念阐释 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 “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 。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二、民间手工业1生产特点(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2发展历程(1)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
18、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2)隋唐时期: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3)宋元时期:两宋以后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4)明清时期: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三、手工业的影响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誉。2唐朝时期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3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
19、大国” 。轻巧识记 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9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王家范史料二 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 “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史料三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
20、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吴承明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史料解读(1)由史料一信息“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 “依靠直接劳役” “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 ,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属于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产品的需要。(2)由史料二“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到“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反映出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3)史料三信息“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说明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扩大,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史料
21、运用(1)根据史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提示 变化: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最后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2)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地位如何?提示 特点:主要服务于官府贵族,排斥市场流通,实行工匠服役集中生产,代表最高技术水平。地位:明朝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史论归纳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
22、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10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17临沂高三模拟)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B 材料中呈现的工商业不涉及官营手工业,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工商业的传承,呈现传于子的特点,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工之子” “
23、工匠之子”是传于儿子,不是在家族间传承,故 C 项错误;题干是指手工业技术传承,没有涉及手工业的地位,故 D 项错误。2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 ,据此图可知宋代( ) 【导学号:02990058】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 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 A 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 C 项正确;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且材料并未体现,故 D 项错误。3(2017衡阳高三联考
24、)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 )A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B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C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D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11A 根据材料“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可以避免技术竞争,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故 A 项正确;古代没有专利技术,故 B 项错误;这种自我保护不全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 C 项错误;“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并不是重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南省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模块 经济 成长 历程 单元 古代 中国经济 基本 结构 特点 13 发达 农业 手工业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8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