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南昌十中 20172018 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0 分。 )1. 先秦时期,周成王“桐叶封弟” ;汉末农民义军立一个刘姓放牛娃为君,说他是刘邦后裔;五代时,沙陀人李克用本与唐朝李姓宗室无任何血缘关系,但当他建国时也自号为唐,以表明其是承唐朝的正统。古代政治活动中的这类现象表明( )A. 君主获天意认可才能凝聚民心 B. 君权宗法内涵有重要意义C. 古代民众对明君治国的期盼 D. 儒家学说影响古代政治【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政治活动都在强调宗法观念对君权的影响大,即君权宗法内涵是有重要意义的,选 B 是符合题意的,
2、正确;选项 A 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并且也不科学,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不涉及明君治国方面的信息,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宗法观念影响古代政治而非儒家学说影响古代政治,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2.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 、 “家长制” 、 “官僚政治” 、 “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 皇权
3、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 、 “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等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可知,比较、分析选项,可知:“有权就有一切” ,即指皇权制;“蒙昧主义” ,即指儒家思想(儒家封建伦理纲常) ,D 项正确;道家思想不符合天命观,故 A 和 B 错误;三公不是专制制度,C 错误。所以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皇权制度- 2 -3. 新唐书百官志载:“凡考,
4、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 ”这表明唐王朝( )A. 对官员的考评与官员升降赏罚直接挂钩B. 制定了严格考核官员的标准C. 通过加强考核实现了唐王朝的长治久安D. 选官考核存在严格等级秩序【答案】A【解析】材料“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反映了唐朝对官员考核评定等级并进行相应的升降赏罚,故 A 正确;材料未涉及考核官员的标准的问题,故 B 错误;加强官员的考核并不是唐王朝长治久安的主要原因,故 C 错误;材料不仅仅限于官员考核的等级,还涉及相应的升降赏罚,故 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中
5、上以上,每进一等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官员考核评定等级与升降赏罚联系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 虽然自汉朝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 ,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 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 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 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答案】A【解析】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 ,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国家统一的意识,A 正确;此时南北方并没有
6、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感,B 错误;材料中主要是国家统一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C 错误;D 不符合材料主旨。5.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 - 3 -A. 科举制度 地主经济 B. 专制皇权 商品经济C. 官僚政治 地主经济 D. 封建割据 商品经济【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地主经济6. 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
7、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 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 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关键信息“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 “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自明清时候起,中国的落后对外政策阻滞了中国的发展,日益落后于世界大势” 。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 项属于误选项,- 4 -A 项只是对材料的
8、简单重复,体现不出题干“对该观点认识”要求;B 项属于无关项;C 项“完全停滞” ,明显不符合史实。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 、 “海禁”及其影响7.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 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 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 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 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首先
9、需要判断这里的“新儒学”是什么。材料中“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已经提示它吸收了佛教的思想,所以应该是理学,而理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所以答案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8. 梭伦实行币制改革,将原来 1 明那相当于 70 德拉克马改为 1 明那相当于 100 德拉克马。货币升值之后,负债的平民手中货币也相应增值。这措施从本质上看A. 有利于雅典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B. 有利于负债的平民偿还债务C. 起到了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目的 D. 奠定了民主政治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梭伦的货币改革促进了货币增值,这样做可以起到限制出口、鼓励进
10、口的目的,故C 项错误;这对于当时土地贫瘠、粮食紧缺的雅典来说,是增强其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但是雅典不是国际贸易中心,故 A 项错误;雅典的货币升值之后,负债的平民手中的货币也相应增值,有利于偿还债务,但是 C 项不是本质,故错误;负债平民偿还债务后,避免了沦落为债务奴隶的命运,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 D 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从本质上看” ,解题时要透过材料的现象看问题的本质,BC都是货币增值的影响,但都不是本质影响。9. 有学者指出,西方国家用武力打开各国大门,将整个世界征服于脚下。被征服的人民在这个过程中饱受苦难。他们为了生存,也开始追求工业化。从这个时候起,一个世界性的现代
11、化过程就开始了。这说明( )- 5 -A. 当今世界各国已实现现代化 B. 现代化过程即主动融入世界过程C. 有些国家现代化具有被动性 D. 西方的崛起起源于工业的现代化【答案】C【解析】西方殖民扩张过程中促使殖民地被动进行近代化, “被征服的人民在这个过程中饱受苦难。他们为了生存,也开始追求工业化”正说明这一特点,C 正确;A 中各国实现现代化说法绝对;B 中主动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西方崛起主要最先实现殖民扩张,D 错误。10. 近代普鲁士容克贵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即爵位土地全部由长子继承,而其余子嗣则需要自谋出路。为了消化这些多余的贵族,国家鼓励参军,让他们凭借军功获得爵位。这导致的结果是近
12、代( )A. 德意志统一后军事快速发展 B. 德国政治有很强的保守性C. 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 普鲁士操纵德国联邦议会【答案】B【解析】步入近代的普鲁士仍然实行封建式的长子继承制,与经济快速发展极不协调,显然就会造成政治上的保守,这也是德国保留封建残余的一个重要表现,故 B 项正确;军事快速发展是德意志军国主义思想导致,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德国政治的保守性和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直接关系,故 C 项错误;普鲁士操纵德国联邦议会是因为普鲁士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重大作用,故 D 项错误。11.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
13、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 ”在巴黎公社选出的 89 名委员中,工人 30 多人、知识分子 30 多人、职员约 10 人。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上的划时代意义是( )A. 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 B. 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C. 探索了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 D. 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答案】C【解析】据材料“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阶级属于劳动者,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力图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故 C 项正确;“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说法过于绝对,故 A
14、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故 B 项错误;材料也不能- 6 -说明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故 D 项错误。故选 C。12. 1918 年 12 月,当美国总统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 “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这反映出当时( )A. 苏俄制度具有明显优势 B.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已经瓦解C. 意识形态之争尚未开始 D. 民众对构建社会新秩序充满期望【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受到了欧洲国家民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一些地方也打破了旧秩序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二者均体
15、现了遭战争打击的民众对构建新的社会秩序的愿望较为强烈,D 符合题意;A 与史实不符;B 是在二战之后;材料涉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依据出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争夺,C 不正确。13. 1928 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井冈山土地法 ,规定没收一切土地;1929 年修改为兴国土地法 ,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 ;1931 年又通过了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该法律得到广大群众积极拥护,农民踊跃参军支持革命。土地法的不断变化发展表明( )A. 必须根据主要矛盾变迁调整法制战略B. 党对土地斗争的认识已经达到最高度C. 标志着中国苏维埃法制建设逐步
16、完善D. 这些法律不符合当时农民的革命需要【答案】A【解析】从材料“没收一切土地”到“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再到“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中可以分析出土地法的变化发展逐步满足了农民利益和要求,这体现出中共开展土地革命符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国情,故 A 项正确,D 项错误;B 项说法错误,错在“最高度” ;材料强调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故 C 项错误。14.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 1917 年 7 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
17、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 7 -认识( )A.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C. 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依据“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可知,B 错误,1924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依据“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可知这是对当时中国的国情的错误理解,故 A 错误,因此也就不可能催生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故 C 错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应该坚持农村包围
18、城市的道路,可材料的信息是坚持城市中心论,故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故选 D15. 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 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时间和地理位置看,完成重要塞区建设以及构筑工事,是做好对日抗战的准备工作,故答案为 C。A 项从地理位置上看不符合,沿海和华北并不是当时反蒋激烈的
19、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不符合“围剿”红军的目的,红军主要是在华南和西北活动,排除 B;D 项从材料看不出国民政府有这样的目的。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抗战的准备16. 甲午中日战争后和“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都获得了较快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A. 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 B. 自然经济不断发展C. 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 D. 国内政治局势稳定【答案】A【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马关条约巨大赔款,导致清政府财政困难,不得不放松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 8 -的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故 A 项正确;近代自然经
20、济是不断走向瓦解,故 B 项错误;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是一战期间原因,故 C 项错误;晚清民初,国内政局十分不稳定,故 D 项错误。17. 1941 年,中央研究院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中国电力制钢厂;1943 年,中央资源委员会又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云南钢铁厂。两厂的建成投产是云南钢铁工业的开端。这体现了当时( )A. 经济统制政策的确立 B. 工业经济的均衡发展C. 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 D. 政府持久抗战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钢铁工业与战争需要紧密联系,中央重视战略后方云南的钢铁工业建设,正是出于持久抗战的需要,故 D 项正确;材料与统制经济
21、无关,A 不正确;材料体现了云南两个钢厂的建立,与均衡发展无关,B 不正确;材料所述与经济重心的转移无关,C 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抗战时期的经济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1941 年,中央研究院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中国电力制钢厂;1943 年,中央资源委员会又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云南钢铁厂”的理解,并结合抗战时期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18. 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南昌市 第十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 下学 期末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