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上饶县中学 2018 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时间:90 分钟 总分 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8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 (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A. 农业发展迅猛B. 官吏待遇下降C. 郡县制度形成D. 分封制度崩溃【答案】D【解析】【详解】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崩溃,D 正确;A 项中的“迅猛”不符合实际情况,只能
2、说“有一定的发展” ,排除;以粮食为标准不等于官吏待遇下降,故 B 错误;材料只是谈到官吏待遇的变化,没有涉及郡县制的形成,排除 C。2.唐、宋两代都曾规定:官民出卖土地和房产时,应以亲邻为先。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重树儒学地位B. 保护宗族制度C. 缓和社会矛盾D. 抑制商业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官民出卖土地和房产时,应以亲邻为先”说明官民出卖土地和房产时应以血缘亲属为优先考虑,宗族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 项正确;官民出卖土地和房产与重树儒学地位无直接联系,A 项错误;允许买卖土地,可能造成土地兼并,并不能缓和社会矛盾,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抑制商业发展,D 项错
3、误。3.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 2 -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 “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中央集权逐渐衰落B. 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C. 宰相成为宦官附庸D. 君主专制日益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掌权的宦官”本质上是代表皇权, “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 ,加强了君主专制,故 D 正确;中央集权是地方服从中央的制度,而材料中“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表明是中央政府内部,A 与中央集权概念混淆,排除;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形成二府三
4、司制,分割宰相的职权,与材料中“唐朝时,掌权的宦官”不符,故 B 错误;宰相成为宦官成为附庸,与材料中“与宰相共参政事” “宰相掌文,枢密掌武”不符,故 C 错误。4.元史百官志有云:“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据此可知宣慰司A. 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B. 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C. 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D. 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可知宣慰司掌握军政大权,从“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可知宣慰司是受命于行省,介于行省和郡县之间的机构,故C 正确;
5、从“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 ,可知宣慰司不是中书省外派机构,故 A 错误;从材料“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可知宣慰司不是管理宗教的机构,故 B 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宣慰司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故 D 错误。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3 -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答案】D【解析】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
6、官者也。 ”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秦时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分别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 D;材料没有涉及地方管理的效果,故排除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确立,排除 C;B 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切入,结合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思考.,故选 D;6.汉景帝曾“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诸官。长丞皆损其员” 。他采取这一措施的背景是A. 汉政府推行“
7、无为”而治的政策B. 平定王国叛乱创造了打击王国的契机C. 王国的力量已经无力同中央对抗D. 同姓诸侯国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支柱【答案】B【解析】【详解】汉景帝时,诸侯国发动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叛乱后,开始打击王国势力。材料中的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减少王国的官吏等措施就是在此基础上采取的,故 B 正确;材料反映政府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不符合“无为”而治的政策,排除 A;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王国的力量已经无力同中央对抗,加强了中央集权,C 错误;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后来诸侯国发动了七国之乱,不利于中央集权,D 错误。7.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
8、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在此,他旨在强调科举制A. 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B. 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4 -C.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D.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指出察举存在许多弊病,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 ,隋朝开始将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命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C 正确;“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A 错误;“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B 错误;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D 错误。8.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
9、决不决, “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 ,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B.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D.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 “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表明中书省强调高效行政, “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体现中央集权,故 A 正确;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和扩大地方自主权在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排除 BCD。9.秦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表明国家的着眼点在于A. 发展小农经济B. 推行重农政策C. 重视农业生产D.
10、 保护农民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主要是为了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故 A 正确;“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指的是分户令,重视农业生产、推行重农政策不是分户令的着眼点,排除 BC;秦国的法律主要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不是- 5 -保护农民利益,故 D 错误。10.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等级观念的影响B. 社会管理的需求C. 征收赋税的需要D. 城市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宋代的时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11、城市也随之发展起来,因此出现“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 ”,故 D 正确;等级观念与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无关,排除 A;BC 都是由 D 引起的,不是主要原因,经济的发展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BC。11.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 95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A. 丝绸之路的衰落B. 经济重心的南移C. 程朱理学的兴起D. 政治中心的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 “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 952%”反映出宋朝时期南方文化的发展,结合所学,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
12、由于北方战乱出现了北方人口南迁,带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南方文化的发展,故 B 正确;科第人物南方超过北方与丝绸之路的兴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程朱理学的兴起应该是对全国都有影响,并非只对南方有利,排除 C;北宋政治中心在北方,并且政治中心的转移与南方文化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D。12.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6 -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C.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 官营手工业的
13、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提及均田制下“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 , “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可见此规定下注重家庭纺织业,有利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 项正确。商品经济注重商品的流通,与材料规定没有必然联系,A 项排除。题干强调重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与民营、官营手工业无关,排除 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13.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 ”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 “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
14、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C. “重商”政策确立D. 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答案】B【解析】【详解】由“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 尽逐绫绸之利 ”可以分析出农民迁业造成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故 B 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而材料的时间是明朝中后期,排除 A;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所以 C 说法错误,排除;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是农业,所以 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结合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进行思考。14.有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
15、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 商周时期B. 秦汉时期- 7 -C. 魏晋时期D. 隋唐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该时期是指秦汉时期,故 B 正确。商周时期没有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 A 排除。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故 C 排除。隋唐时期,不符合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的信息,故
16、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影响15.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公羊传 谷粱传 左传周官 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 课程设置多样化B. 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C. 向社会下层扩展D.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太学主要讲授儒家经典,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故 B 正确;太学主要从事儒学的教育,A 的表述错误;C、D 两项应为春秋时期孔子开设私学的影响,与题目中的信息“西汉时期,太学”不符,故排除。16.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
17、“忠”“孝” “仁” “贤” “圣” “信” “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A.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 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C. 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D. 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答案】D【解析】【详解】西汉中后期“忠” “孝” “仁” “贤” “圣” “信” “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 8 -源,这与西汉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说明了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被人民所接受,故 D 项正确;选项 A 中“官方”与题干中的“民间的命名”不相符,排除;B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 项错在“唯一参考” ,太绝对,错误。17.红楼梦中写道:
18、“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B. 民主进步思潮产生C.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D. 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可知,市民阶层兴起,对文化有了新的需求,故 C 正确;依据“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可知,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但这是材料反应的现象,并非实质,排除 A;民主进步思潮产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B;依据“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 可知,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化兴起,不是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D 错误。18.九一八事变后,民国史学家发扬传
19、统史学精神,大力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以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宣扬反击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重要性。这里的“传统史学精神”最有可能源自A. 原始儒学B. 宋明理学C. 南宋史学D. 前清史学【答案】C【解析】【详解】南宋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政治状况和文人的政治抱负塑造了南宋史学的民族爱国精神,与九一八事变后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宣扬反击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重要性一致,故“传统史学精神”最有可能源自南宋史学,故 C 正确;原始儒学、宋明理学、前清史学均与爱国精神无关,排除 ABD。19.古希腊的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由此可见
20、,希腊城邦的特征是- 9 -A. 小国寡民B. 农耕文明C. 中央集权D. 民主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 “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可知希腊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这体现出希腊城邦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故 A 正确;由“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可知,希腊城邦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B 错误;希腊的多山、多港湾的地理环境,便于形成松散的城邦国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 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主政治” ,排除 D。20.“每一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 30 岁以上的公民 50 人,组成一个五百人的会议,掌
21、管财政、军事、外交、民政大权。 ”材料反映的这一改革A. 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B. 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C. 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D. 以地区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答案】D【解析】【详解】由“每一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 30 岁以上的公民 50 人,组成一个五百人的会议”可知这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以地区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故 D 正确;A 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伯里克利时期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每一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 30 岁以上的公民 50 人,组成一个五百人的会
22、议” ,联系所学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分析解答。21.伯利克里说:“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 ”反映了A. 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遍较低B. 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C. 民主发展程度与公民政治才能无关- 10 -D. 集体主义是雅典民主的重要特色【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重视公民的积极参与,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故 D 正确;材料强调公民的积极参与城邦公共事务,并非说明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遍较低,A
23、错误;B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民主发展程度与公民政治才能无关” ,排除 C。22.普罗泰格拉晚年,其著作论神在雅典广场上被焚毁,本人被逐出雅典,这主要是因为他A. 公开提出了人文主义概念B. 指责和批判古希腊民主制度C. 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D. 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答案】D【解析】【详解】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以人为中心,否定以神为中心,与当时人们敬神的思想不符,故被逐出雅典,D 项正确;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人文主义思想,但人文主义概念是对近代文艺复兴时期核心思想的表述,故 A 项错误;普罗泰格拉肯定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故 B 项
24、错误;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人的主观感受为核心,属于唯心主义,故 C 项错误。23. 布罗代尔在15 到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 15 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A.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B.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C. 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D.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 11 -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世界市场雏形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上饶县 中学 2018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