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考试高一历史(201810)考试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第卷(选择题,共 60分)一、选择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1.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A. 个人观念淡漠B.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C. 宗法观念浓厚D. 儒家伦理道德强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宗法观念浓厚,强调尊宗敬祖,故 C正确。材料
2、无法体现个人观念淡漠,故 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故 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儒家伦理道德强大,故 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影响2.下边漫画体现了诸侯对周天子哪项义务A. 交纳贡赋B. 随从作战,拱卫王室2C. 朝觐述职D. 设置官职【答案】B【解析】【详解】诸侯对周天子负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烽火戏诸侯”反映的是诸侯对周天子的随从作战,拱卫王室的义务。故答案为 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A、C、D 项。3.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
3、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A. 政治上实行分封制B. 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C. 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D. 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贵族生活腐化是奴隶社会的一般现象,政治黑暗并没有从材料中直接反映出来,排除 D项;材料中规定的是棺椁礼制的等级序列,没有直接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排除 AB两项。故 D答案选 C,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社会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等级制度4.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
4、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 B. C. D. 3【答案】D【解析】【详解】在周王室中周王嫡长子、嫡长孙是大宗,在诸侯国中诸侯嫡长子、嫡长孙是大宗,在卿大夫封地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是大宗,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D项。在周王室中周王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是大宗,其他嫡子在周王室中相对于嫡长子即大宗来说,只能是小宗,说法错误,排除含有的 A、B 项和说法不全面的 C项。5.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
5、是A. 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B. 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C. 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D. 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答案】B【解析】【详解】按照官职职权来看,太尉掌握军权,太尉一职虚设,则实际上皇帝掌握军权,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故答案为 B项。皇帝本来就掌握全国政务,与太尉虚设没有关系,排除 A项;C、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6.始皇廿八年的“峄山刻石辞”中载:“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今乃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兵不复起”主要是由于秦朝推行了A. 郡县制B. 分封制C. 封建制D. 皇帝制【答案】A【解析】【详解】联系史实可知,
6、秦朝统一后鉴于分封制不利于巩固统治,转而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因此“兵不复起”主要是由于秦朝推行了郡县制。故答案为 A项。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排除 B项;封建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与“兵不复起”关系不大,排除 C项;皇帝制与“兵不复起”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项。【点睛】秦统一天下后,鉴于分封制的弊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郡县制下,郡4县是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都由皇帝任命调遣,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7.
7、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B.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C. 实行丞相制度不合时宜D. 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中问的是“本质问题” ,应该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角度回答。题干材料反映了相权过重威胁皇权,故 B项符合题意。A、D 两项均不是本质问题,排除;C 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丞相制度。【易错警示】做这一类选择题,一定要注意题干中
8、设问的关键信息。常见的有“本质问题”“根本原因” “实质”等,紧扣材料、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选择题的法宝,通过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一边审题一边勾画关键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做题效率。8. 史记商君传:“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这则材料不能反映A. 秦设县制是针对扩大的疆域而实行有效管辖B. 中央集权制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C. 建都咸阳体现了秦国的强大D. 秦王统一中国定都咸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回答本题要注意材料出处。材料来自于5史记商君
9、传 ,商君即商鞅,当时秦还未实现统一,只是反映战国时期秦的状况,故 D选项说法不正确。A、B、C 选项在材料中都能找到对应的例证。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君主专制的产生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中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义官制(义臣将兵制) ,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
10、着内阁的出现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C项。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明朝内阁在明成祖时期正式形成。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 A、B、D 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
11、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10. 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 290年间共有 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A. 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B. 宰相之权严重削弱6C. 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 集思广益民主决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隋唐时期开始实施三省部制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因此 B正确。材料只是说宰相多,不能体现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A 不能选,C、D 与题意不符也不能选。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
12、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1. 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由此可见宋朝A. 相权进一步削弱 B. 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 众相制初步确立 D. 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材料中“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说明了皇帝为强化皇权不断地对中央政府的官制进行调整,所以 A项符合题意,C 项表述错误, D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
13、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中央官制演变12.中国隋唐时期的监察、谏议制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杜绝了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有利于国家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无上权力A. B. C. D. 【答案】C【解析】7试题分析:中国封建时代的监察、谏议制度都是为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服务的,不可能“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无上权力” 。腐败是专制制度的伴生物,在专制时代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无法杜绝。所以不正确。13.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自我调节系统,在防止皇帝决策失误方面有“封驳”和“谏议”制度。下列机构设置属于“封驳”和“谏议”制度的
14、机构是唐朝门下省宋代的谏院明朝时期设按察使司明清时期设都察院A. B. C. D. 【答案】A【解析】唐朝门下省、宋代的谏院均有“封驳”和“谏议”的职能,按察使司和都察院均无“封驳”和“谏议”的职能,例如按察使司是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即本题只有选 A才是符合题意的。14.明史中记载:“科举必由学校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由此可见明朝改革科举的特点是A. 入国学的都能当官B. 与学校教育相结合C. 分榜取士D. 保证科举取士的区域公平性【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15、可以看出,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具有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特点。故答案为 B项。A 项说法绝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均排除。815. 史载: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对这段故事理解正确的是A. 兄弟情谊 B. 爱屋及乌 C. 分割实力 D. 分封爵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 ,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
16、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 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清君侧”为借口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 。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 ,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考点: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点评:分析历史现象应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济南 外国语学校 分校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 10 阶段性 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