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552-2005 1∶500 1∶1000 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pdf
《DB33 T 552-2005 1∶500 1∶1000 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3 T 552-2005 1∶500 1∶1000 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pdf(4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07.040 A 76 备案号: 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DB33/T 55220051500 11000 12000 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 Technical rules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1:500 1:1000 1:2000 basic digital topographic maps 2005-04-22发布 2005-05-22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5522005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3 总则.3 4 平面控制测量.3 5 高程控制测量.5 6 基础数字地形图的基本要求.
2、8 7 图根控制测量.10 8 数字测图.12 9 基础数字地形图要素的表示.13 10 基础数字地形图基础要素的分类与代码.16 11 基础数字地形图元数据.17 12 图幅拼接、整饰、检查和资料整理.18 13 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成果的提交.19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半测回高差互差及测回间高差互差限差h允速查表 .20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房屋建筑结构分类表.21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基础要素数据分类(大类、中类).22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基础数字地形图基础要素分类与代码.24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辅助要素类型编码.40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基础数字地形图元数据文
3、件的内容和格式.41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1500基础数字地形图例样 .43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11 000基础数字地形图例样.44 附录I (资料性附录) 12 000基础数字地形图例样.45 参考文献 46 DB33/T 5522005 II 前 言 本标准是在我国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有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省近期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的需求,并根据我省现阶段和今后一定时期国内外所采用的1500 11000 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技术而制定的。内容涉及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大比例尺基础要素的分类与代码。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规
4、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G、附录H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浙江省第一测绘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一挺、赵水泉、宋陶丹、胡有顺、景军郎、沈正中。 DB33/T 5522005 3 1500 11000 12000 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500、11000、12000比例尺基础数字地形图的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本省列入各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
5、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9192002 公路等级代码 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CJJ 81999 城市测量规范 CJJ 731997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3 总则 3.1 测量基准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若采用地方坐标系,应提供与国家坐标系换算的参数。 高程系统采用正常高系统,高程起算基准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3.2 精度衡量指标 本标准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
6、的指标,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3.3 标准内容的系统性 按本标准进行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并满足地籍图、房产图基础公共要素的基本要求,同时为数据建库作好准备,使之成为后续高新测绘产品的良好数据源。 3.4 测量方法的可行性 本标准鼓励各项测量工作积极采用高效、可行的高新技术和先进方法,但同时应满足本标准的基本精度要求。 3.5 依据标准的一致性 1500 11000 12000 比例尺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应符合本标准。对于本标准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最新版本的相关规定。 4 平面控制测量 4.1 一般规定 4.1.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
7、低级、分级布网的原则。允许越级布设控制网。 4.1.2 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划分 DB33/T 5522005 4 GPS控制网、常规边角组合网和导线网的等级划分均依次按二、三、四等与一、二级进行分级。 4.1.3 坐标系统的选择 控制测量平面坐标系统的选择,应以坐标系统的归算、投影长度总变形值不大于2.5 cmkm为原则,并根据测区的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确定该平面坐标系统的基本参数。 4.1.4 平面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4.1.4.1 四等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相对平面点位中误差Mij应5 cm。 4.1.4.2 四等平面控制网以下各级网中最弱点平面点位中误差Mw(相对于起算点)应5 cm。 4.1
8、.5 平面控制点标石的埋设 4.1.5.1 平面控制点均应埋设固定标志,其中二、三等平面控制点普通混凝土标石应按CJJ 81999埋设上、下两层柱石和盘石,两层标石中心的偏离值应小于3 mm;四等平面控制点普通标石可不埋设下层盘石。 4.1.5.2 各等级平面控制点其他各类标石的埋设均按CJJ 81999执行。 4.1.5.3 平面控制点各类标志的制作宜同时考虑平面和高程测量的需要,将控制点标志设计成半球形,球形顶部为标志中心,标志中心可用钻小圆孔或刻十字丝等形式清晰设定。 4.2 平面控制测量技术指标 4.2.1 GPS测量 4.2.1.1 各等级GPS网相邻点之间基线长度精度用式(1)表示
9、。 )( 22 bda +=s (1) 式中: s 基线长度标准差,单位为毫米(mm); a 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 b 比例误差系数,(106); d 相邻点间距,单位为千米(km)。 4.2.1.2 GPS网的各等级的平均距离、精度指标等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相邻点基线最小距离不宜小于平均距离的13;最大距离不宜大于平均距离的3倍。 4.2.1.3 其他有关的测量技术要求按CJJ 73-1997中相应等级的GPS网执行。 表1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平均距离 km a mm b (10-6)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二等 9 10 2 1120 000 三等 5 10 5
10、 180 000 四等 2 10 10 145 000 一级 0.5 10 15 120 000 二级 0.2 15 20 110 000 当边长小于0.2 km时,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 mm。当为1 1000 、120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而进行GPS测量时,其平均距离可适当放长。 4.2.2 边角组合网测量 边角组合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 DB33/T 5522005 5 表2 边角组合网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测距测回数 方向观测测回数 等级 平均边长 km 测距 中误差 mm 测距 相对中误差 所用测距 仪等级 往 返 测角 中误差 () DJ1 DJ2 DJ6 三角形最大
11、闭合差 () 3 3 二等 9 30 1300 000 4 4 1.0 12 3.5 2 2 三等 5 30 1160 000 3 3 1.8 6 9 7 1 1 四等 2 16 1120 000 2 2 2.5 4 6 9 一级 1 16 160 000 2 5.0 2 6 15 二级 0.5 16 130 000 1 10 1 2 30 4.2.3 光电测距导线测量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水平角观测 测回数 等级 闭合环或附合导线总长度 km 平均 边长 km 测 距 中误差 mm 测 角 中误差 ()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差 DJ1
12、 DJ2 DJ6 方位角闭合差 () 三等 15 3 18 1.5 160 000 8 12 3 n 四等 10 1.6 18 2.5 140 000 4 6 5 n 一级 3.6 0.3 15 5.0 114 000 2 4 10 n 二级 2.4 0.2 15 8.0 110 000 1 3 16 n a)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之间或结点与结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 3 中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 b) 当附合导线的总长度短于表3所规定导线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cm; c) 在平坦、开阔地区光电测距导线的总长度和平均边长可根据表3的规定放长至1.5倍,但其绝
13、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 cm; d) 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 5 高程控制测量 5.1 一般规定 5.1.1 高程控制测量分为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和GPS高程测量等。水准测量的等级依次分为二、三、四、五等。 a) 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一般不应低于四等水准,城市首级高程控制网不应低于三等水准。 b)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代替四等水准测量或五等水准测量,若需要代替二、三等水准测量,则需作专门的技术设计。 c) GPS高程测量主要用于山地以及建筑物上平面控制点高程的测定。 5.1.2 各等级平面控制点的高程,在平坦地区一般应用四等水准精度要求施测,平坦地区
14、一、二级导线点的高程亦可用五等水准精度要求施测。 5.1.3 首级水准网等级的选择应根据城市面积的大小,城市的远景规划,水准路线的长短而定。四等以上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应20 mm。 5.2 水准测量设计规格 各等水准测量设计规格应符合表4的规定。 DB33/T 5522005 6 表4 各等水准测量距离设计规格 单位为千米 设计项目 地区等级 距 离 建筑区 12 水准点间距离 (测段长度) 其它地区 24 二等 400 三等 45 四等 15 水准环线或附合于高级点间 水准路线的最大长度 五等 12 a) 水准网中结点与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水准路线长度不应超过
15、表4规定的0.7倍; b) 对高程精度有特殊要求时,可在有关专业技术设计书中专门制定的技术方案。 5.3 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 5.3.1 各等水准测量高差的基本精度指标一般以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M与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Mw进行衡量。凡是进行往返测的每条水准路线均应按测段往返高差(或左右路线)不符值计算M;当测区内水准网形成的水准环数超过20个时,还应按环闭合差计算Mw。M和Mw具体计算方法见式(2)和式(3)。 4 1 = SLnM (2) 1 = LWWNMW (3) 式(2)中: n 测段数; LS 测段长度,单位为千米(km); 测段往返(或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单位为毫米(mm
16、); 式(3)中: N 水准环数; L 水准环线周长,单位为千米(km); W 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线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5.3.2 各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各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 单位为毫米 每千米高差中数 中误差 附合路线或环线 闭合差 等级 偶然中误差 M 全中误差Mw 测段、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 测段、路线的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 平地、丘陵 山地 检测已测段 高差之差 二等 1.0 2.0 4 Ls 4 L 6 Li 三等 3.0 6.0 12 Ls 8 Ls 12 L 15 L 20 Li DB33/T 5522005 7 表5(续)
17、四等 5.0 10.0 20 Ls 14 Ls 20 L 25 L 30 Li 五等 7.5 15.0 30 L 40 Li 注1: LS为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L为水准符合路线或环线周长,Li为检测测段长度,单位均为km; 注2: 山地指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400 m的地区; 注 3: 当水准环线由不同等级水准路线构成时,闭合差的限差按各等级路线长度分别计算,然后取其平方和的平方根为限差; 注4: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对单程及往返检测均适用;检测测段长度小于1 km时,按1 km计算。 5.4 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各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 各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
18、要求 视线长度 等级 标尺 类型 仪器 类型 视距 m 前后 视距 差 m 前后 视距 累积差 m 视线 高度 m 基辅分划 或黑红面 读数的差 mm 基辅分划、黑红面或 两次高差 的差 mm 单程双 转点左 右路线 转点差 mm 检测 间歇点 高差 之差 mm DS1 50 二等 因瓦 DS05 60 1.0 3.0 下丝读数 0.3 0.4 0.6 1.0 双面 DS3 65 2.0 3.0 三等 因瓦 DS1 DS05 80 3.0 6.0 三丝能读数 1.0 1.5 1.5 3.0 四等 双面 DS3 80 5.0 10.0 三丝能读数 3.0 5.0 4.0 5.0 五等 双面 DS
19、3 100 10.0 20.0 4.0 6.0 注:当成像清晰、稳定时,三、四等水准观测视线长度可以放长20。 5.5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5.5.1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以三角高程导线的形式进行布设和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可以代替水准测量。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代替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测回数 (中丝法) 垂直角测回差 及指标差较差 附合路线或 环线闭合差 等级 边长 m 高程导线 长 度 km DJ2 DJ2() 对向观测 高差较差 mm 平地、丘陵 山地 四等 1000 15 3 7 40 D 20 L 25 L 五等 300 12 2 10 6
20、0 D 30 L 35 L 表7(续) DB33/T 5522005 8 注1: D为边长,以km计,不足0.2 km按0.2 km计算;L为路线总长,以km计,不足1 km按1 km计算; 注2: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与直接水准交替使用时,路线闭合差仍按上表规定; 注3: 测边要求与同级导线测量相同; 注4: 垂直角对向观测,仪器高、觇标高应在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精确读至1mm,当较差不大于3mm时,取用平均值。 5.5.2 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采用全站仪直接测定并读取其观测高差值,以取代常规垂直角观测,但测回数仍应按表7规定执行(正、倒镜依次各观测一次为一测回),其半测回高差互差以及测回间
21、高差互差之限差值h允应按式(4)计算(h允的具体取值参见附录A)。 Sih = rD 允 (4) 式中: 206265; S 平距,其单位同h允 ; i 指标差秒值, 在计算同半测回高差互差之限差时,取i30; 在计算测回间高差互差之限差时,取i10。 6 基础数字地形图的基本要求 6.1 图根点精度要求 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 8 的规定;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 表8 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 单位为厘米 测图比例尺 等级与精度项目 1500 11000 12000 一级图根点位中误差 5 5 5 二级图根点位中误差 5 10 20 6.2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3 552 2005 500 1000 2000 基础 数字 地形图 测绘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