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长春外国语学校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5 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做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
2、带、刮纸刀。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18 年 9 月 2 日,苏维埃中央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呼吁,宣布在战争形势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必须无条件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都必须服务于战争的需要。这一信息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应国内战争的需要而产生 B. 开始实施就是错误的C. 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 D. 无法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1918 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 2 -人,从而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故答案为 A 项。B 项不符合史实,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施这一政策是必要的,排除;在当时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是全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排除 C 项;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1921 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 ”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A. 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B. 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C. 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D. 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 1921 年, “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反映了列宁强调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故 C 项正确。
4、实行固定粮食税属于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表现之一,故 A 项排除。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计划体制的政策,故 B 项排除。加快工业化建设也是斯大林模式计划体制,故 D 项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名师点睛】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3.1931 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
5、100 年。我们应当在 1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 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 推动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的形成C.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斯大林希望快速实现工业化,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苏联形成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B 项正确。斯大林希望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不完全符合当时苏联的国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有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 3 -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等,斯大林时期的经
6、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很大区别,排除 C。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模式则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是直接排斥商品货币关系,二者有着本质区别,排除 D。4.戈尔巴乔夫在 1991 年 12 月 25 日的辞职演讲中说道:“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导致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A. 苏联经济基础极为薄弱 B. 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C. 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D.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答案】D【解析】【详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阻碍了苏联经
7、济的持续发展,后来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的“决定性因素”的要求,排除 A、B、C 项。5.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对“最好的时代”的理解准确的是A.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B. 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C. 客观上创造了自由贸易的国际环境D. 缓解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来看, “最好的时代”应当是指二战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
8、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故答案为 B 项。A 项与“最好的时代”所蕴含的积极影响不符,排除;关贸总协定的签署客观上创造了自由贸易的国际环境,排除 C 项;D 项不符合史实,当时国际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激烈,排除。【点睛】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的基础之上,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国在战后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但- 4 -从客观上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和
9、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战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构架,西方各国在这个体系下完成了战后经济的复苏并走向繁荣。6.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 21 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 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 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 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 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欧元不仅仅使欧洲单一市场得以完善,欧元区国家间自由贸易更加方便,而且更是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故
10、 A项正确。BD 中“消除了巩固了”的用语过于绝对化,C 说法过于片面,所以 BCD 均排除掉。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元7.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至今,贸易量翻了三翻。但进入 2017 年以来,美国不断声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使得企业从美国向墨西哥迁移更加容易,导致美国工人失业而威胁退出。下面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 美、加、墨三国完全实现了贸易自由化B. 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受益国C.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面临挑战D.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缩小【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没有形成关税同盟,各国之间是贸易伙伴关系,故
11、 A 项错误;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占优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挑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增大,故 C 项正确,BD 项错误。8.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 5 -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A. 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C. 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
12、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故 B 项错误;C 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错误;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 D 项错误。9.“假如东莞堵车,世界都会缺货。 30 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着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 ”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A. 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B. 中国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C. 中国人用更开放的思维拥抱世界D.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答案】C【解析
13、】根据材料“假如东莞堵车,世界都会缺货”说明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中居于重要地位, “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表明中国人思想观念因改革开放与世界逐渐同步, “捕捉着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表明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用更开放的思维融人全球化浪潮中的结果,故 C 项符合题意。A,B 两项都只是揭示了材料的局部信息,排除;D 项本身说法错误,排除。10.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 APEC 峰会、G20 峰会、 “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A. 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
14、制 B.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C.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答案】D- 6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众多双边峰会的大量涌现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联系的加强和密切,其本质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所以答案选 D,A B两项表述与题意主旨不符, C 项说法错误,当今世界多极格局尚未形成。点睛: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对于二者的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二者的具体表现;两者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此项内容的考查难度角度不易理解,应该特别予以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5、在此趋势中的地位和应对策略。1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 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
16、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 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 D。【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 “仁” ,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12.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A. 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B. 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C. 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D. 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 7 -【答案】D【
17、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主张从实际出发,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争鸣。民本思想也是如此,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强调民众的作用,更有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故 D 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汉代以后,故 A 项错误;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天人关系和君民关系,并不是天命观思想的影响,故 C 项错误。13.孔子经常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款待,但他没有在政治实践上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A. 春秋时期的政治处于分裂状态B. 各诸侯国当权人物思想的保守与落后C. 孔子思想不符合各诸侯国的政治需要
18、D. 孔子没有对其思想进行广泛宣传【答案】C【解析】【详解】儒家思想提倡“仁政” “德治”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这是导致孔子思想实践不能实现主要原因,故 C 项正确;政治分裂只是社会原因,不是材料主旨思想,故 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思想有的主张变法图强,并不都是保守落后,故 B 项错误;孔子在当时周游各国积极宣传儒家思想,故 D 项错误。【点睛】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 ,主张“性善论”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长春 外国语学校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