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6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doc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6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6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26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点1 璀璨明珠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四大发明发明 成就 影响造纸术 西汉前期已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印刷术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广泛使用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 北宋时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二、数学、天文和历法1数学(1)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2)计算工具:早期采
2、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为算盘。2天文(1)天文观测:留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2)编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3)仪器制作:创制了如浑仪、简仪等天文仪器。3历法(1)夏朝时有了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2)元朝时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三、农学和医学1农学著作: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22医学著作(1)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2)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3
3、)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教材补遗_李约瑟李约瑟,英文名字约瑟夫尼德汉,1900年出生于英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早年在生物化学研究方面享有很高声望。1941年,早已对中国科技历史感兴趣的李约瑟被英国文化委员会派往中国,担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虽然当时中国全民族抗战已经打响,李约瑟仍然不畏危险,几年时间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考察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并收集相关科技典籍。据古兰教授介绍,沉醉于中国科技与文化的李约瑟在回到剑桥后,把大半生的学术生涯都献给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与著述,最终庞大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鸿篇巨制得以问世。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原因理解史料研
4、习归纳史料一 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朝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清朝理论类 4 9 16 30实验类 12 10 3 1技术类 84 81 81 69李思孟科学技术史史料二 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1266年,郭守敬被张文谦推荐给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1277年,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1281年,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1582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史料三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
5、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3形态。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史料解读(1)史料一呈现了两宋与明清时期不同科技成果所占的比重,注意从表中数据变化找出演变的趋势。(2)史料二信息“敬授民时”表明中国古代历法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因此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重视时间和实用的特点。(3)史料三反映出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科技缺少了西方的求证
6、、推理,注重实用理性。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提示 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术类成果都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的实验成果所占比重下降,科技理论成果所占比重上升。(2)根据史料二、三,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提示 特质:注重实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原因: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史论归纳全面把握中国古代科技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3
7、)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4)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学及数学等领域。2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1)经济基础:农耕经济高度繁荣。(2)政治条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重视。(4)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频繁。(5)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3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原因(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2)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科技成
8、果的推广和应用,也阻碍了中西经济技术的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良机。4(3)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及文化专制统治,禁锢了思想,窒息学术风气,使知识分子噤若寒蝉,不务实际,科技人才缺乏,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17成都高三诊断)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 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
9、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C 材料“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没有涉及将北方经济与其他地区经济的状况比较,故A项错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建立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上,还不够科学严密,故B项错误;据材料“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可知,历法的传承反映了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故C项正确;材料“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法的传承不能说明古代整个农学研究都因循守旧,古代农学的研究在一些方面还是有所创新,比如农业工具的更新发明等,故D项错误。
10、2(2017大连高三模拟)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C雕版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B 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故A项错误;从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可知,唐末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印制了大量的经籍,传播了文化,故B项正确;雕版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与材料“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故D项错误。3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他还认
11、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A注重实用性 B优先服务于农业C满足了社会生产 D讲究“天人合一”A 材料“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注重实用性,故A项正确;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器具制作是服务于人,而不是以农业为优先,故B项错误;是否满足了社会生产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无关,故D项错误。54(2017汕头高三模拟)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这一思想( ) 【导学号:02990
12、097】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有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汉代儒学,故D项错误。考点2 雅俗共赏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对应学生用书第212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1诗经(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3)影响:是我国第一部诗歌
13、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2楚辞(1)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2)代表: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3汉赋(1)含义: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3)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4唐诗(1)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2)特点:前期诗歌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后期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3)代表:成就非凡,有边塞诗、山水诗、
14、讽喻诗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5宋词和元曲(1)宋词原因: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特点: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代表: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2)元曲6兴起: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特点: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代表: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6明清小说(1)背景基础:唐传奇和宋话本把小说创作推向新阶段。政治:明清时期,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经济: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15、思想:质疑和批判传统儒学的反封建思想出现。(2)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批判社会现实。(3)代表: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清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名作。易错提醒 正确区分诗、词、曲(1)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2)词:句子长短参差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和歌唱。(3)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二、古代中国的艺术成就1汉字(1)起源: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2)演变脉络: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3)趋势:由繁到简。2书法艺
16、术特征 代表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魏晋钟繇、王羲之,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等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 、明朝文征明等轻巧识记 巧记书法艺术73绘画(1)起源: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2)成熟: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3)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4)发展时期 特征 代表魏晋时期 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隋唐时期 吸取印度、波斯等外
17、来美术风格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两宋时期 画学兴起,风俗画是最大亮点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 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元代王冕墨梅图、明代徐渭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墨兰图教材补遗_教材涉及的几种绘画类型(1)风俗画特点:以市井风情为题材,不带政治、宗教和伦理的价值判断。成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表现: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最高;民间的年画、壁画和剪贴画;明清小说中的剧情插图等。(2)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特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
18、神韵意趣;以写意为原则,以自娱为目的;时代特点明显。成因:文人崇尚气节,特立独行,有别于民间和宫廷画师的绘画。发展过程:魏晋时期出现;宋代发展;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3)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特点:在题材上,讲究布局构图,采用散点透视法,突破时空限制,广摄景物,有高远、深远、平远等多种取景方法,不拘泥于对客观自然景观的逼真描写,追求主观情致和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以形写意”乃至“得意忘形”)。发展: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8(4)写意画:国画的一种画法,俗称“粗笔”,跟
19、“工笔”相对。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绘画风格。4戏曲(1)发展演变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朝昆曲流传甚广。(2)京剧艺术形成: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形成京剧。发展:“同光十三绝”。传播: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并逐步走向世界。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小说体例,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印刷术的完善,各书坊争相刻印。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的多,但因为时间,我现在只可分做四派来说一个大概。这四派便是:一、拟古派;二
20、、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史料二 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元倪云林史料三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鲁迅评论了小说体裁不断完善,体裁广泛,表现手法丰富,艺术水平高超。“人情派”以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最为典型。(2)史料二反映了文人画重诗意的特点。“不求形似”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史料三反映了清代戏曲种类繁多。阅读史料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其内容。“昆腔”与“京腔
21、”9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形成京剧。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一,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 趋势:通俗化、平民化。主要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文人画盛行,特别是明清时期成就突出,其绘画的特点就是画景为主。这种说法正确吗?结合史料二试加以分析说明。 提示 不正确。中国古代文人画在创作方面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以绘画的形
22、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写意活动。史论归纳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又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为基础的。欣赏特定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要注意透过其外在形式,揭示它反映的社会背景。(1)先秦: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3)隋唐:前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11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科技 文艺 26 古代 中国 科学技术 文学 艺术学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7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