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关照女性命运单元质量综合检测鲁人版必修3.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关照女性命运单元质量综合检测鲁人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关照女性命运单元质量综合检测鲁人版必修3.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第三单元 关照女性命运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
2、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 “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
3、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编者注:“以降”意为“在某一时期以后”,“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4、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 “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5、是( )(3 分)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解析:C A 项,“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与原文不符,文中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B 项,- 2 -“虽误把柳称作杨柳”错误,从文中看“杨柳”就是柳树。D 项,借柳表达“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
6、是故乡的象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解析:B “时间先后顺序” “发展的历史轨迹”不正确。从全文看,文章是按照柳具有的意象类型来论述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其发展轨迹也不明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7、分)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这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解析:B 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46 题。湖底的河流彭家河隐藏进水里的水,如何寻找?就如在浩渺星空寻找一粒星子。我在千里之外想起故乡,自己仿佛正
8、淌过清澈的河水,水下光滑的卵石在胖乎乎的脚丫下吱吱乱叫,不时踩上一块青苔,一条冰凉的蛇便划过脚背我只在六七岁时经过那条宽长的河流,后来它就消失了。那条河叫西河,也叫西水,是嘉陵江的一条支流。那时的西河,河面在三条山脉断裂处的谷底,河床很宽,水面只是河床中间的一绺,水面下是大大小小的光滑卵石,水边是一直斜伸向山坡的宽敞而光秃的沙地,再向外就是长满芦苇和杂草的土坡。从这座山到对面那座山,必须经过宽宽的河床。我上小学时,学校要扩建成砖瓦房,修砖瓦房需要河沙,沙在西河边到处都是,当年也没有公路,于是学校便组织学生全部下河去背沙。不光有学生,还有老师、家长。沙分干湿,色泽较深的是水分重的湿沙,这些沙装在
9、背篼里就不会从篾缝里漏出去。灰白的是干透的响沙,走一路,细沙会形成一股沙流不断往下漏,估计背不到学校就漏完了。铲沙的大人早知道这些,往往先往背篼里铲一铲湿沙垫底,再铲干沙。有些调皮的孩子偷偷铲几铲干沙背上就走,干沙边走边漏,背篼越来 越轻。那时,一学期只学语文数学两本书,也没有课外作业。放学后,我们就在教室背后的山坡或者路边玩耍。到了周末和寒暑假,我们还要到村外的山坡上放牛。放牛场在山嘴上,在那里可以看到山下的河沟。放牛场对面的山腰修通了公路,一辆辆汽车从河边来来回回拉沙,说山那边在修大坝,要把西河拦起来。小孩子对大坝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躺在石头上看那些绿壳红壳的汽车在公路上慢慢爬。傍晚把牛赶
10、回家后,那些汽车也不停歇,开着灯继续拉沙,灯光雪亮。在我小学毕业那年,听说大坝已经修好,要下闸蓄水。陆陆续续有河边的住户往山上搬迁,村上开会有了一些陌生姓氏的男人,班上也有一些陌生口音的孩子。此时,站在学校后的石头上,可以看到远处山下,西河的一小片水光亮了起来,不久有船从河两岸来来回回。我想象当初没有蓄水的时候,从这边的山腰到那边的山腰,要走过多少弯弯曲曲的山路,现在船只要直直一划,就到- 3 -达了。船经过的路线,正是当年我们在山下仰视的鸟儿们飞行的路线。小时候想,只有神仙可以自由飞行,现在看来,从水底向上看水面,船上的我们何尝不是在另一个世界呢?我时常想起蓄水前的小河,现在它们到哪里去了呢
11、?那些水还会不会在之前的乱石中流淌?湖面升起来,河流遁隐在水下,哪些是河水哪些是湖水?水藏在水中,才是一种不显山露水的大智慧。西河上的大坝蓄水后,把曾经半山腰下的一切掩藏在水下,我想,在我们这一辈之后,谁也不知道水下之前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如果谁再说起之前的村庄,会不会觉得恍如隔世?或许,正因为人生短暂,岁月无痕,我们才如此看重人间的古往今来,才会对脚下大地上的万物充满悲悯。如今,西河在我的家乡音讯全无,它已深深埋藏在十三亿立方的水域之下,这片水域叫升钟湖。山民们转身成为渔民,吃惯红苕苞谷的肠胃已经适应鱼虾河鲜,耕田犁地的手艺被捕鱼撒网取代。深山老林变成水乡泽国,一水之隔,天地已经焕然一新。我的
12、童年,已经淹没在湖水之下,岸边只是人到中年的回乡人。寻找湖面下曾经宽阔的西河,打捞记忆深处的陈年旧事,慢慢明白,世间所有的人事,也如西河,一直在静静地沿着自己的河道暗自流淌,哪怕我们没有看见。(选自 2018 年 2 月 2 日光明日报)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本文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摘取小时候的生活片段,表现出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B.文章运用时空转换的叙述方式,开篇从现实入笔,通过对儿时生活的回忆,流露出作者对西河消失的失落与眷恋之情。C.“有些调皮的孩子偷偷铲几铲干沙背上就走”作者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13、他们的顽皮与淘气,表现了作者对他们这种行为的不满之情。D.作者在文章中对童年趣事进行了描述,又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写出家乡的变化,用质朴的文字抒写着对家乡的深情。解析:C “不满之情”错,表现的应该是“童真” 。5.联系文本,谈谈你对“隐藏进水里的水,如何寻找?”这句话的理解。(6 分)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文中的句子含义和作用的题目,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同时要考虑句子中的词语,“隐藏进水里的水”是指已经被掩藏了的西河,以及随之消逝的故乡,“如何寻找”隐含着作者对已逝故乡的追思与眷恋;从结构看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引出下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人事变迁的感悟,表达新颖别致,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答案:“隐
14、藏进水里的水”是指已经被掩藏了的西河,以及随之消逝的故乡。 “如何寻找”隐含着作者对已逝故乡的追思与眷恋。本文以问句开头,引出下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人事变迁的感悟。 “水藏在水里”表达新颖别致,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6.面对已经掩藏在湖底的故乡,作者生发出哪些人生感悟?(6 分)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文章的主旨的题目,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尤其是开头结尾以及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作答,此题注意根据文章的最后三个段落中的句子“正因为人生短暂,岁月无痕,我们才如此看重人间的古往今来,才会对脚下大地上的万物充满悲悯” “深山老林变成水乡泽国,一水之隔,天地已经焕然一新。我的童年,已经淹没在湖水之下,岸边
15、只是人到中年的回乡人” “寻找湖面下曾经宽阔的西河,打捞记忆深处的陈年旧事,慢慢明白,世间所有的人事,也如西河,一直在静静地沿着自己的河道暗自流淌,哪怕我们没有看见”作答。答案:(1)人生短暂,世事变迁,更应对万物充满悲悯,看重这人间的古往今来。(2)西河已逝,面对家乡巨变,应该追忆,也应顺应时代的变化。(3)回忆往昔,应当明白,很多人事,就算被淹没,被掩藏,也在暗自流淌。(4)面对家乡巨变,乡愁无处安放的思考。(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7 年 5 月 10 日,位于我国南海的神狐海域,蓝鲸 1 号钻井平台上一束橙色
16、火焰喷薄而出,标志着中国“可燃冰”试采成功!深海“可燃冰”开采,是一个全新领域,美国、日本等技术先进国家也尚未攻克。此番“试剑”神狐深海,领跑“可燃冰”开采的总包方是中国海洋工程公司,他们完成了从 100 米浅海向 1 300 米深海进军的大跨越,实现了从常规油气到“可燃冰”全新领域作业的大突破,创造了“可燃冰”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攻坚克难的精神融入石油人血液。总经理刘圣志认为,惟有创新,方能为深海领域的“可燃冰”开采杀出一条路!泥质粉砂岩储层中的“可燃冰”开采,如同在“泥巴层里取气”,他们在无数次求解世界难题中寻到“最优”路径,通过 60 天连
17、续试采,验证了防砂思路的科学性和防砂工艺的有效性。海洋工程公司组建了一支近 800 人的攻关团队,主力大多是 80 后。公司让年轻人大胆地练、铆劲儿地闯,一批深水石油人在实战中加速成长、历练。(新浪网找寻深海中的“可燃冰”密码)材料二:(数据来源:人民日报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材料三:2017 年 7 月 29 日,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海上作业,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可燃冰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9 月 16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在“中国能源研究会 2017 年会”上做演讲时表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
18、规模、效益开发任重而道远。他说:“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采了 31 万方气,但我判断,只有一部分是水合物,还有相当多的是游离气。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实现产业化仍然面临着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等诸多挑战。 ”(澎湃新闻赵文智院士:南海可燃冰规模、效益开发任重而道远)材料四:谱写中国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之歌,一位从事可燃冰研究 20 多年的专家功不可没,他就是国- 5 -家“千人计划”专家、可燃冰试采工程首席科学家卢海龙。198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的卢海龙,赴日本留学深造,1998 年成为日本第一个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博士,第一次证明可燃冰的真实存在,
19、随后移居加拿大。卢海龙创造了多个世界性“首次” 。他本人也得到日本和加拿大政府的充分肯定。2014 年,乘着国家“千人计划”的东风,他回到了祖同的怀抱,“我想为国家多做点事情” 。回国后,卢海龙在北京大学组建了一支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为我国试采可燃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我国海域虽然可燃冰储量丰富,但储层条件并不好。卢海龙和科研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从试采前的勘查准备到提出试采方法,再到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都做足了准备。科研事业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年过五旬的卢海龙深知为国 j 家培养人才的紧迫性,对待学生毫无保留,悉心培养。 “卢老师非常希望把学生培养成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特别注重培养学
20、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博士生滕益华眼中,卢海龙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2017 年 09 月 04 日人民日报)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我国在美日等国尚未攻克可燃冰开采技术难题的情况下,创造了“可燃冰”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B.我国可燃冰可能储量高居各类能源可能储量榜首,但开展海上大规模商业化试采,从 2018 年开始至少需要 32 年时间。C.可燃冰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是因为其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D.卢海龙北大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深造,在日本创造了两个第一,随后移居加拿大,创造了多个世界性“首次”
21、 。解析:B B 项,“但开展海上大规模商业化试采,从 2018 年开始至少需要 32 年时间”错,材料二中图二所示,说明 2030 年前后已经可以开始大规模商业化试采,所以至少需要是 12 年。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材料一、三都报道了中国“可燃冰”试采的消息,材料一侧重介绍团队,材料三报道侧重的是可燃冰开采面临的挑战。B.中国海洋工程公司“试剑”神狐深海,实现了作业海域深度的大跨越,实现了全新领域作业的大突破。C.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在演讲时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规模、效益开发表示忧虑,认为前景不乐观。D.材料四描写卢海龙时正侧结合,详细地表现其
22、爱国奉献无私传承,充满责任感的精神。解析:C C 项,“表示忧虑,认为前景不乐观”曲解文意,原文是“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实现产业化仍然面临着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等诸多挑战” 。9.我国可燃冰实行产业化开采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6 分)解析:阅读四则材料,答案主要集中在一、四材料中,材料一介绍团队中国海洋工程公司,“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攻坚克难的精神融入石油人血液。海洋工程公司组建了一支近 800 人的攻关团队,主力大多是 80 后。公司让年轻人大胆地练、铆劲儿地闯,一批深水石油人在实战中加速成长、历练。 ”可概括要有攻坚克难,创新拼搏,坚持执着精神的
23、工程团队;材料四中介绍了顶尖科学家卢海龙,他的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回国后,卢海龙在北京大学组建了一支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为我国试采可燃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所以要有这些科学家的技术指导;“科研事业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年过五旬的卢海龙深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紧迫性,对待学生毫无保留,悉心培养。 ”可概括起用新人,关心、培养年轻人的成长。答案:(1)要有强有力的工程团队。中国海洋工程公司就具有攻坚克难,创新拼搏,坚持执着的精神。(2)要有顶尖科学家的技术支持与指导。比如在世界上技术领先的可燃冰领域的卢海龙。(3)要- 6 -有源源不断的新人。我国应大胆起用新人,关心、培养年轻人的成长。(4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三 单元 关照 女性 命运 质量 综合 检测 鲁人版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