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鹤岗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 40题,每题 1.5分,满分 60分)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 ”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的最不利影响是A. 加强了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B. 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得以强化C. 地方权力严重削弱影响行政效率D. 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叙述的主要内容是西周的分封制,这种制度依据周人创制的宗法制原则继承爵位,贵族的嫡长子是唯一合法的继承人。此制度的本意是以这种血
2、缘的亲疏来继承的制度不会带来纷争,但却由于地方的受封者有很大的独立实权,最终地方诸侯势力强大而与中央对抗,导致地方割据的出现。AB 是有利影响;C 说法错误。故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国家结构形式,中央的直接管辖范围其实很有限,主要依靠各诸侯的力量来完成大规模的国家行动,比如一旦遭遇入侵,各诸侯都有义务保卫王室。随着时间推移,血缘上的联系逐渐淡化,诸侯对中央的服从度也逐渐降低,而中央缺少足够的力量对此进行控制,国家的分裂,诸侯之间的战争也就不可避免。2.清代学者恽敬指出:“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
3、。 ”恽敬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是A. 历代王朝都仿效三公九卿制度B. 历代王朝都实行了郡县制度C. 历代王朝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D. 历代王朝都采纳秦法律制度【答案】C- 2 -【解析】【详解】秦朝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故选 C。历代王朝都是根据现实需要设立典章制度,并非一概仿效三公九卿制度,排除 A;西汉初期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度,B 项错误;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其他朝代并未全部采纳,D 项错误。3.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战国时期已经瓦解,被郡县制取代。但是,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又大封刘姓诸王, “刑白马而盟” ,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分封制的回潮说明A
4、.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B.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C. 西周的分封制被后世普遍推崇D. 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答案】A【解析】【详解】血缘分封是分封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大封刘姓诸王”在本质上是汉高祖巩固皇权的表现形式,故 A正确;相比于分封制来说,郡县制更利于中央集权,故 B错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已经瓦解,后世基本不沿用分封制,故 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分封的对象,而是说明汉高祖为巩固皇权而分封刘姓诸王,故 D错误。故选 A。4.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
5、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A.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 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朱元璋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和权力的划分,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这些措施都对地方加强了控制,所以本题选择 B选项。A 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 选项无法体现;D 选项错在“避免”二字。5.廷议、廷推是明代中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 3 -得失利弊之研商
6、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明朝廷议、廷推的推行A. 极大地削弱内阁大臣的权力B. 表明中国古代中枢体制的成熟C. 是废除宰相后的必然产物D. 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是明朝废除丞相之后出现的中枢机构的变化,显然是强化君主专制,D 正确;此举措与内阁大臣没有关系,A 错误;B 中成熟不符合题意;C 中必然产物说法错误。6.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
7、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 项正确。ABD 三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7.“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 ”材料中的“政治革命”主要是指A. 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B.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C. 组建公民陪审法庭D. 实行了财产等
8、级制- 4 -【答案】D【解析】由“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以财产多少为标准,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D 项正确;ABC 项与“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不符。点评:解题关键是正确把握“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结合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内容即可选出答案。8.十二铜表法下表第 4条规定:“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如愿意,可自费供养。若无力自费供养,则拘禁他的人每日应发给他面粉一磅,如愿意,亦可多给” 。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A. 体现人权至上的法律原则B. 突出强调权债双方自由平等C. 重点保护债权人的财产权D.
9、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特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十二铜表法 。从材料中信息“若无力自费供养,则拘禁他的人每日应发给他面粉一磅”说明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债务人,限制贵族的一些特权,故选 D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9.大卫是英国下议院议员,关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他津津乐道。你认为他的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B. “我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C. “它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D. “国家元首可以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外行使一定的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察英国近代
10、的政治制度。根据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作为国家元首的英王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故 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 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 5 -故答案选 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0.2017年 7月 25日美国众议院以 419票赞成 3票反对的绝对多数通过新法案,以俄罗斯涉嫌干涉美国 2016年总统选举和乌克兰危机等为由,追加对俄相关个人和实体的经济制裁。尽管特朗普总统认为该法案存在缺陷,但他并未否决。据此可知A. 国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B. 总统无权否决国会的法案C. 总统与国会间既有分歧也有合作D. 总统与国会立场始终一致【答案】C【
11、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宪法依据三权分立原则,对联邦政府的权力进行分割。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行使,又互相制约。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故 ABD错误。依据材料“总统认为该法案存在缺陷,但他并未否决” ,说明总统与国会间既有分歧也有合作,故 C项正确。11.有人说,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君主”是实, “立宪”是虚。下列引用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条文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 “皇帝是国家元首”B. “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C.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
12、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D.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答案】A【解析】【详解】德意志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意思就是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而不像英国的君主立宪中的国王一样没有实权,但英国国王也是国家元首,故“皇帝是国家元首”不能说明君主权力至高无上,A 符合题意;说明皇帝创制法律权力;说明皇帝具有召集议会权力;D 说明皇帝有公布宪法和监督权力,都符合材料“君主”是实, “立宪”是虚的信息,故 BCD排除。12.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原始共产- 6 -主义:“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但是他的均
13、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行。 ”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 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B. 旨在利用均田主义消灭地主阶级C. 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D. 出现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意在保证战争的经济来源,这说明了太平天国加强了对经济的领导权,而不是削弱,故可排除 A;天朝田亩制度是为了满足农民对得到土地的愿望,而不为了消灭地主阶级,故可排除 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涉及到宗教革命,故可排除 C;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所以这一政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故本题选 D。13.下列所引
14、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对我国民族工业冲击最大、影响最深的是A.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C.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D.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 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对中国的民族工业是压制,所以 D符合题意,BCA 不符合题意。14.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B. 后者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方案C. 两者都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要求D. 二者在经济纲领上是相互矛盾的【答案
1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和运用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 天朝田亩制度- 7 -主张发展小农经济,实行绝对平均分配,违背社会发展潮流,具有空想性,A 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正确, 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潮流;C 项说法错误, 资政新篇没有体现农民运动的要求;D 项说法正确,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发展小农经济,实行公有制, 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私有制,两者是相互矛盾的。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名师点睛】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
16、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15.18971912 年期间,莫理循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 ”他的观察A. 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B. 肯
17、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C. 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D. 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时间和描述可以判断出此次运动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运动,所以作者没有全面认识此运动的影响,故本题答案选 A项;B 项中的社会转型材料中不能体现;C 项错误,是对“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的曲解;D 项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列强支持的态度。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名师点睛】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
18、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二、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三、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8 -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五、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6.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A. 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的标志B.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19、的开端C.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D. 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答案】B【解析】五四运动追求的目标是民主。这是直接继承了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未能成功,所以“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标志着中国进入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故选 B。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相同的,反帝反封任务并未完成,故选;中国并未进入资本主义阶段,排除 C;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向近代转变在辛亥革命之时就发生了,排除 D。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对五四运动的评价角度,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领导阶级不同,补课是
20、指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彻底反帝,起点是指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充当了领导者,故选 B。 17.中国从南到北、从珠江到长江,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A. 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B.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从珠江到长江” 、 “孙中山先生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革命”是指国民大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这场革命是在国共合作实现之后才展开的,故 A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21、;这场革命沉重打击- 9 -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最终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选 D而排除 BC。18.作家魏巍曾写道: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滔滔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材料描述的事件A. 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B. 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C. 粉碎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D. 拉开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答案】C【解析】从“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可知,这位作家叙述的是红军长征的起点与终点,因此这一节事件指的是红军长征。结合所
22、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是一次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因此本题选择 C选项。A 选项错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标志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D 选项错误,拉开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是南昌起义。19.如图是毛泽东致蒋介石的一封信。毛泽东盛赞蒋介石,主要是因为他A. 组织东北抗日联军B.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C. 倡议国共两党合作D. 组织正面战场抗战【答案】D【解析】材料“民国二十七年九月”是指 1938年 9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 年 9月,国民政府- 10 -正在组织大规模的会战,故 D项正确;A 项是九一八事变后;B 项是 1936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 1937年建立,故排除 C项。点睛:解题
23、的关键时间“民国二十七年九月” 。20.在美国时代杂志的一篇报道中,记者分析了中国局势变化的几种可能性:“委员长仍担任国家的领袖,联合支持他的力量,统治中国中部和南方区域中国可能分裂成不同地区割据中国共产党可能征服全中国。这篇新闻报道应该写于A. 1946年 10月B. 1947年 3月C. 1948年 8月D. 1949年 10月【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委员长仍担任国家的领袖” 、 “统治中国中部和南方区域” 、 “中国共产党可能征服全中国”等信息可以得出,材料体现的是解放战争即将到战略决战的阶段,据此可以判断,C符合题意;ABD 均不符合题意。21.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
24、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A. 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B. 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C. 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D. 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 19世纪中期世界主要思想潮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851年宣布资本主义死刑”和所学史实,可知指的是 1848年 2月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而且迅速蔓延。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 A。22.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突出表现在A.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鹤岗市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