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县七中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正定县七中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正定县七中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河北省正定县七中 2017-2018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 40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0 分)1.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 ”上述材料说明A. 周公取代周天子巩固了西周的统治B. 西周形成了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政治格局C. 西周完成了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D. 西周完成了从分权政治到集权政治的转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周朝初年的政治特征。分析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可见,材料反映了周公一方面进一步推广分封制,另一方面平定叛乱、设立政治
2、、礼乐制度,反映了西周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故 C 项正确。材料仅突出了周公辅政的作用,且西周并没有建立集权政治,故 A、D 错误;B 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点睛:解题时要注意题目的时间信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从中确定出材料反映的时间是西周初年;在先秦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2.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 ,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A. 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 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C. 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D.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表述,题中的
3、这一做法是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丞相的废除使皇权得到空前的提高。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3.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曾对自己身后国家政治制度提前作出安排“继朕而嗣大2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这一安排A. 形成了君主与大臣相互制约的局面B. 奠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C. 顺应了民主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D. 遵从了“禅让制”的古代传统【答案】A
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可以看出大臣对君主是可以相互制约的,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 项说法错误,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确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C 项说法错误,清代还是专制的统治,不是民主的;D 项中“禅让制”错误。4.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 、 “尊祖”与“敬宗” ,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这一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5、A. 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B. 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C.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D. 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注意题干材料“无法继续维持这一秩序” ,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随着血缘的疏远,这种维系作用越来越弱,题干材料反映出当时宗法制的破坏使得分封制也无法实行下去,出现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故 B 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民穷财困、礼崩乐坏,故 AC 两项错误。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不利于官僚体制发展,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 B。【点睛】本题考查宗法
6、制。需要掌握宗法制的内容、破坏的原因以及与分封制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宗法制的内容、破坏的原因以及与分封制的关系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35. 据明神宗实录载,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注:即六部)之职掌,终以取祸。 ”下面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 阁臣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权B. 阁臣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权C. 六部实为内阁的下属机构D. 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但没有法定决策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明代内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
7、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阁臣无宰相之名,也无宰相之权,故 ABC 项错误,故 D 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6.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 ”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A. 有利于专制统治B. 维护了社会公平C. 促进了文化融合D. 加强了民族团结【答案】C【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全国各地人才” 、 “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在强调科举制度的
8、“文化融合”功能,故 C 项正确。据此,排除 ABD 三项无关项。7.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4C. 世袭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可以得出描述的政治制度,没有涉及到血缘关系,与宗法制无关,故 A 项排除;据材料中“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 “商周时”“春秋列
9、国体制的出现” “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中的“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分封制,故 B 项正确;王位世袭制是关于王位的继承制度,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C项排除;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制度,与题干时间不合,故 D 项排除。点晴:解题时紧扣“商周” “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等信息,再结合宗法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综合判断即可。8.吕思勉的中国制度氏宗族记载:“正姓,若周姓姬,齐姓姜,宋姓子。庶姓,若鲁之三桓,郑之七穆。 盖正姓所以表大宗,庶姓所表小宗也。 ”材料反映的制度A. 用血缘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B. 加强中央
10、对地方的有效统治C. 表明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成熟D. 标志“家天下”局面的出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相关内容。由材料信息“正姓所以表大宗,庶姓所表小宗也”可知姓氏是用来表明身份的尊卑高低和上下等级的的,符合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特点,故选 A。BC 项是中央集权的内容,D 项是皇位世袭的形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9. 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 ,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 ”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
11、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 “差序格局”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5C.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推断“差序格局”是宗法制的体现。宗法制产生于商周时期,早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故 A 项错误;先秦血缘政治被秦朝之后的官僚政治取代,宗法制并没有使其延续,故 B 项错误;宗法制带来的世卿世禄,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故 C 项正确;官僚政治建立后,宗法血缘关系不再是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故 D 项错误。10.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
12、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 、 “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选 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1.清代某学者在其著作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 , “三世四翰林” “四世翰林” “(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此现象反映了A. 封建官僚体制
13、下世泽的延续 B. 封建官僚体制有很大的弹性C. 南方士人在科考中占据优势 D. 科举制失去了人才选拔功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徐氏科名之盛” “三世四翰林” “四世翰林” “张氏六代翰林”可知一个姓氏甚至是一家之中接连产生翰林的事情,体现了封建官僚体制下世泽的延续,A 项正确。材料强调官僚体制下世泽与很大弹性无关,排除 B。不能通过江苏桐城就能说明南方士人在科考中占据优势,排除 C。D 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 A12.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6内弟,舅舅,阿姨
14、。 ”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A. 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B. 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C. 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 。 “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 。 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因此选择 B。AC 是宗法制的特点,D 没有体现,排除。【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
15、信息“周代是中国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进行解读,然后对四个选项进行排查,选出正确选项。13.“显而易见的是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材料中省略处应为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传统选官制度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科举制能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相当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因为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D
16、 正确。A 与血缘关系有关,故排除。察举制是直下而上,故排除B。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不在中央,故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D。14.下列各项关于隋唐科举制度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7A. 打破了门第限制B. 促进了文化发展C. 打击了豪门土族D. 消弱了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关于隋唐的科举制,主要是通过考试录取官吏的方法,它打破了由世家大族垄断官吏的局面,打击了豪门士族,同时把读书与做官连在一起,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也使皇帝把用人权抓在自己手中,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 ABC 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科举制度不能消弱皇权,故 D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15.
17、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 。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A.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 B. “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C. 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D. 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秦汉时,人民造反,多是农民与士(读书人)结合,容易成功。宋明时,人民造反,多是农民而已,士(读书人)减少了,容易失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实行科举制,使读书人通过读书做官参与到政权当中来,扩大了统治基础,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大一统”格局,故 A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学的发展,故 D
18、项错误。16.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服从性。 ”这一评价A. 反映了作者的全球史观 B. 客观评价了中国郡县制C. 否定了中国的选官制度 D. 使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明这8一制度使“文入学士集团”组成了统治集团形成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但同时又“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故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所以排除 B。科举制在前
19、期起了积极作用,后期“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尤其是名以后的八股取士,所以排除 C。材料主要突出科举制对欧洲的影响,排除 D;材料将科举制置于世界范畴来考察,属于全球史观。故选 A。考点:历史研究多元史观全球史观17.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西周时期按周礼规定,只有王侯卿士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没资格修建,只能路祭。民间正式建立宗祠始于 1536 年,明代嘉靖皇帝诏令允许民间“联宗立庙” ,民间建立宗祠获得了合法地位。这种变化反映了A. 生产方式的变革 B. 宗法伦理的淡化C. 社会发展的需求 D. 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知识,
20、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宗祠的下移,没有体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 A;材料表明宗祠建设由王侯卿士到民间百姓也能建立宗祠,这说明宗法伦理的强化而非淡化,排除 B;材料和君主专制没有关系,派出 D;民间建立宗祠,适应了社会发胀的需要,故选 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的作用: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防止在权力的继承问题上发生纠纷,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宗法观念影响深远。消极的有任人唯亲、重男轻女。18.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
21、“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9【答案】A【解析】在明代,内阁成员没有宰相的权力与地位往往不愿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 A。内阁的设立主要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 B 项;材料突出内阁的消极影响,C 项错误;内阁的设立加强了皇权,D 项错误。19.东汉初
22、年,诸将上书愿击匈奴。刘秀回答“北狄尚强” ,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 。由此推论刘秀当时重在A. 修复民族关系,以和代战 B. 吸取前朝教训防止权臣当道C. 远交近攻、整顿北境边防 D. 削弱地方兵权,遏制地方割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说明刘秀此时不想远击匈奴,担心乱政,这是吸取西汉教训的结果,故 B 正确;ABC 均不符合材料信息。20.在中国古代, “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
23、制” 。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A. 秦朝B. 唐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宰相制度的废除,时间是在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所以 C 项正确。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A 项不符合题意。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但不符合材料“彻底改变” ,故 B 项错误。清朝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不符合材料“始于” ,故 D 项错误。21.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10A. 重史
24、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 项,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 。此一点,也正体现了宋太祖重视史书的记载、重视后人的评说,故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题意。故 A 项正确。B 项,由于史书为史官所撰,而史官在撰史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个人主观色彩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全部真实可信表述错误。故 B 项错误。C 项,材料主要阐述了宋太祖由于其重视史书记载而闷闷不乐的状况,对于史官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并没有展开论述。故 C 项错误。D 项,材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正定县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