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五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承德市五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承德市五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卷(含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河北省承德市五校联盟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 ”(传习录 )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 知德合一B. 格物致知C. 致良知D. 穷理格物【答案】C【解析】【详解】知德合一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指的是知识就是道德.一个人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也就建立起了良好的品德,排除 A。由材料“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可见王阳明否定
2、了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而其途径是“只在身心上做” ,这说明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强调内心的反省格物穷理,故排除 B,选 C;穷理格物意思是不去亲身实践,永远想不明白万物的真谛,不符合题意,排除 D。2.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其寓意主要体现了A. 道家的“无为”思想B. 儒家的“礼制”要求C. 墨家的“节用”倡议D. 法家的“变革”主张【答案】D【解析】【详解】道家的“无为”思想指主张清净自守,反对任意妄为,排除 A;儒家的“礼制”要求遵守社会规范,不符合题意,排除 B;墨家的“节
3、用”倡议节约用度,反对铺张浪费,2排除 C;材料讲述了“郑人买履”的故事,讽刺了只知依照陈规旧俗,而不懂得变通的人。这与法家的“变革”主张是相符合的,故选 D。3.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 。当时的宫廷舞乐,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 ,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只能用四佾的季氏,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此言论反映了孔子的A. “仁”的思想B. “礼”的思想C. “为政以德”的思想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孔子所讲的“仁” ,它的基本形式的“爱人” ,材料并未体现,故 A 项错误;孔子
4、讲的“礼” ,指“克己复礼” ,就是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材料中“宫廷舞乐”属于周礼的一部分,故 B 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与材料中礼乐制度不符,故 C 项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属于孔子“忠恕”知道,是“仁”的实现途径,与材料不符,故 D 项错误。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5、的“百家争鸣”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3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影响5.英国的贝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等,与这些观点所属哲学派别一致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 王充B. 荀子C. 朱熹D. 王夫之【答案】C【解析】【详解】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说事物是否存在要看其能否被感知,感知到的即为存在,感知不到的即为不存在;
6、“物是观念的集合”是说物质是观念的产物,所以贝克莱的主张属于唯心主义。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家,故选 C。王充、荀子、王夫之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排除 ABD。6.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中说, “书法之美,一直是与生命相同的。通过书法完成感知世界的一切现象的能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 。照此理解,最适合感情宣泄的字体是A. 小篆B. 隶书C. 楷书D. 草书【答案】D【解析】【详解】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润,富于图案美,不符合题意,排除 A;隶书字体扁平,平衡对称,整齐安定,不符合题意,排除 B;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规范严整,不符合题意,排除 C;草书笔画潦草,牵连飞动
7、,最便于感情宣泄,故选 D。7.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 ”他强调凡做学问, “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在此,顾炎武A. 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4B. 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C. 前人研究成果不可超越D. 强调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答案】D【解析】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说明做学术研究必须要创新,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顾炎武对明朝学风的批评,没有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故 A 项错误;经世致用指的是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材料无法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认为做学问要做前人所没有的,不是说前人的成果不
8、可超越,故 C 项错误。8.“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A. 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B. 革命的进程和对象C. 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D. 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孙中山晚年思想的重大变化。从材料中“后盾实为多数之民众” 、“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等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有了新认识:依靠“多数之民众”和加上了“反帝” ”这个对象。故选 D。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
9、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9.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A. 孟子B. 韩非子C. 墨子D. 荀子【答案】D【解析】5试题分析:先秦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起源时期,题干中“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的意思是: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这与荀子要求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的主张相符合。A 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 B 项韩非
10、子主张“依法治国” ;C 项墨子的思想是“兼爱、非攻” ;故选 D。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点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考查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10.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A. B. C. D. 【答案】A【解
11、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涉及“民众应绝对顺从、人性本恶” ,也未涉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可得出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错在含,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错在未含,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错在含,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6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
12、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 ,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11.秦代会稽刻石及秦简中规定:妻子杀死与人通奸的丈夫无罪;夫因妻凶悍而将其耳撕裂当处耐刑(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 。而汉代以后则情形大变,唐、宋律法规定:妻殴夫规定徒 1 年,伤重者加凡伤 3 等处罚。此变化反映了A. 秦代严格实行“以法治国”B. 唐宋律法严重缺失公正性C. 儒家伦理道德得到了强化D. 理学已成为封建主流意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秦代严格实行“依法治国”虽符合史实,但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变化,故 A 项错误; 唐宋法律体现的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强化,但不能凭此点就说明其严重缺失公正性,故 B 项错误;秦代以法家思想为治
13、国思想,夫与妻地位相对平等,因而妻子对丈夫过失的惩罚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汉代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夫为妻纲使儒家伦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并且自汉代以后法律进行维护,说明儒家的伦理道德得到了强化,故 C 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不能说明唐代法律的规定,故 D 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秦汉儒学汉代儒学的强化。12.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主动宣布废除沙俄政府在中国取得的若干特权,这与英、法、美冷漠对待中国恢复国家主权的要求形成鲜明对比。因而人们认为苏俄是中国的好朋友,中国应该走苏俄的道路。材料意在说明A. 苏俄对中国的态度决定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道路B. 苏俄道路比英美道路更为先进
14、C. 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 苏俄道路更加适合中国的国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废除了在中国的若干特权,使得当时的中国人了解了苏俄,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 C 项正确。苏俄对中国的态度只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道路的外部因素,排除 A。材料无法表现苏俄道路比英美道路更为7先进,排除 B;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苏俄道路更加适合中国的国情,D 排除。1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目的是A. 抵制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B.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C. 促使人们注意世界形势的发展D. 帮助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藩篱
15、【答案】A【解析】【详解】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目的是抵制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故选 A;地主阶级属性决定了魏源不可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排除 B;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客观上启发国人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注意世界形势的变化,但那不是魏源思想的主观目的所在,排除 CD。14.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与人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儒家注重等级和名份,倡导“为政以德” ,强调“仁” “礼” ,
16、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B 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重农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 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 项错误;D 项只符合儒家。【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5.“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 ”“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以上材料出自A. 论语B. 春秋繁露C. 朱子语类D. 后汉书8【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对
17、“大学”和“小学”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故 C 正确。A 是记述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排除 A;B 是西汉董仲舒的著作,排除 B;后汉书是记述东汉历史的断代史著作,排除 D。16.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将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 。道咸新学的开创者之一是A. 顾炎武B. 魏源C. 康有为D. 严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道(光)咸(丰)时期正值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政治危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促使先进的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承德市 联盟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考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