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9讲巩固练(含解析).doc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9讲巩固练(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9讲巩固练(含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8、9 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考点 角度 题号百家争鸣的地域性分布 1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2法家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 3老子思想 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墨思想比较 5汉代新儒学以道德教化维护统治 6汉代新儒学的政治化 7儒学对士族集团形成的影响 8汉代皇室重视儒家思想 9汉末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强化 10儒学对法律的影响 1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东汉礼法矛盾的调和 12综合 13、14一、选择题1.(2018齐鲁名校模拟)史记儒林传记述了当时的学术源流:“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
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B.西汉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C.齐鲁之地经济最为发达D.百家争鸣历史格局的遗留解析:D 材料说明儒家经典主要源于今山东附近,焚书坑儒主张打压儒家文化,与题干材料无关,故 A 项错误;西汉“罢黜百家”能够体现儒家的正统地位,但不能改变儒家经典的起源地,故 B 项错误;汉代关中地区的文化最为发达,故 C 项错误;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文化盛于齐鲁,故 D 项正确。2.(2018山东潍坊一模)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2于诵诗 、读书 、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
3、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解析:D 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执行礼事时用雅言,这一方面避免了因各地方言差异造成对经典的曲解,另一方面尊重王室,有助于以先王之训典教化天下,形成文化大一统,故 D 项符合题意;材料只体现出孔子一个人的态度,A项错误;孔子平日里都用鲁国语言来传道,故 B 项错误;C 项材料未体现。3.(2018东北三省四市一模)有学者认为:“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互为因果。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
4、”这一观点可以说明( )A.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B.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C.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D.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解析:A 由材料“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可知加强君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故 A 项正确;由材料“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故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家集权的思想而非百家争鸣,故 C 项错误;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故 D 项错误。4.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以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
5、去造作安排。该思想(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这是源自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思,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老子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排除 B 项;希望通过“礼”重建等级社会秩序的是孔子,故排除 C 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顺应自然法的思想,故排除 D项。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并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与当时儒家的思想相比,墨家更注重( )3A.区
6、别等级名分 B.维护血缘关系C.讲求实际功利 D.强调重义轻利解析:C 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孔子所说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A、B 两项错误。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儒家强调的重义轻利是针锋相对的,C 项正确,D 项错误。【新知生成】 孟子对墨子的批判孟子对于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完全否定的,在孟子看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于宗法血亲社会的否定,缺乏社会基础和人性基础。但另一方面,墨子的兼爱思想的思考点是恰恰作为儒家代表的孟子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孟子曾批判墨子“
7、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6.(2018广东佛山二模)据宋人徐天麟西汉会要食货六记载:“西汉前后共赈济灾荒计三十七次,其前期仅有八次,而此后则多达二十九次。 ”这反映了西汉( )A.前期黄老思想影响了国家治理成效B.自然灾害的频繁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统治思想的转变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从前期到后期,国家赈灾次数增加,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前期以黄老思想治国,提倡无为而治,赈灾次数较少。而西汉后期,儒学成为治国思想,倡行仁政。且汉代新儒学主张天人感应,以天降灾变,警示统治者施行仁政,材料现象体现了西汉统治思想的转变,故 D 项正确。A 项仅体现西汉前期状况,不全面
8、。B 项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体现汉代儒学作为治国思想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而非董仲舒主张,排除C 项。7.(2018河北保定二模)汉代统治者在选择政治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用于规范人们的观念和制约人们行为选择的政治伦理准则,对于汉代统治者来说,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具有其他“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汉代以忠孝治天下( )A.推动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B.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C.遏制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D.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践4解析:A “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具有其他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可得出儒学与政治相结合,政治伦理化
9、、儒学政治化,故 A 项正确;“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不能体现“向学”,故 B 项错误;“用于规范人们的观念和制约人们行为选择的政治伦理准则”没有提到对其他思想的打击,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汉代治天下的手段,未体现以民为本的出发点,故 D 项错误。8.(2018广东广州二模)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解析:D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独尊儒术后
10、,儒学士大夫家族兴起,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经魏晋形成士族集团,体现了儒学对士族集团形成的影响,其后士族集团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者,进一步反映了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故 D 项正确。9.(2018广东广州二模)历史材料 出处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终不见仁义荒淫迷惑,失皇帝礼仪,乱汉制度汉书武五子传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汉书儒林传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 5 000 枚竹简,包括悼亡赋 易经 礼记孝经 医书 论语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上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 )A.刘贺昏庸无道不重礼制B.当时皇室重视儒学教育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三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古代 中国 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 巩固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11617.html